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先军

作品数:96 被引量:681H指数:16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1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7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8篇农业科学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生物学
  • 2篇理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7篇土壤
  • 24篇硝化
  • 21篇微生物
  • 20篇团聚体
  • 20篇硝化作用
  • 18篇水稻
  • 16篇紫色土
  • 15篇水稻土
  • 14篇耕作
  • 14篇氨氧化
  • 12篇土壤团聚体
  • 12篇垄作
  • 12篇氨氧化细菌
  • 11篇免耕
  • 9篇古菌
  • 8篇稻田
  • 8篇土壤结构
  • 8篇紫色
  • 8篇污染
  • 8篇肥力

机构

  • 94篇西南大学
  • 12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热带农业...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江西省红壤研...
  • 2篇河海大学
  • 2篇江西省农业科...
  • 2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湖南省土壤肥...
  • 1篇攀钢集团研究...

作者

  • 96篇蒋先军
  • 28篇谢德体
  • 14篇王智慧
  • 12篇罗红燕
  • 11篇袁俊吉
  • 7篇李航
  • 6篇李楠
  • 6篇曹良元
  • 6篇苏静
  • 6篇马黎华
  • 6篇马永玉
  • 6篇赵永鹏
  • 5篇李仕伟
  • 5篇贾仲君
  • 5篇闫小娟
  • 4篇林清火
  • 4篇张维
  • 4篇胡宇
  • 4篇张伟
  • 3篇熊海灵

传媒

  • 12篇西南大学学报...
  • 9篇水土保持学报
  • 7篇土壤学报
  • 5篇环境科学
  • 5篇草业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土壤通报
  • 3篇微生物学报
  • 3篇土壤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西南师范大学...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物理化学学报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9篇2018
  • 9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 17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2篇1998
  • 1篇1995
9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主要橡胶种植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天然橡胶原产于低纬度地区,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我国采用精细化的种植管理措施,成功的在18-24°N之间的云南、海南、福建、广东和广西5个省份进行了橡胶树的种植.但经过多年种胶,胶园土壤的肥力明显下降,而大量施肥对提高土壤肥力及产量增长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可能与微生物数量、活性以及群落结构有关.本文采集了我国主要橡胶种植区海南、广东和云南3个省份5个橡胶种植区共75个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我国主要橡胶种植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值介于24.2~869mg/kg之间.微生物生物量碳分为以下4个水平:〈100,100~350,350~600和〉600 mg/kg.我国主要橡胶产区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集中在100~350mg/kg,样点数为34个,占总样点数的45.3%.海南省橡胶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普遍偏低,广东省建设农场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主要分布在350~600 mg/kg,属于中等水平.云南省东风农场微生物生物量碳主要分布在〉600mg/kg,属于较高水平.胶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质、全氮以及速效钾质量分数呈显著相关.对我国主要橡胶种植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对于评价胶园土壤肥力状况及指导施肥有指导意义.
闫小娟张鑫红罗微林钊沐林清火蒋先军
关键词:土壤肥力微生物生物量碳橡胶园
垄作免耕对水稻根系特性和氮磷钾养分累积的影响被引量:13
2019年
依托稻田免耕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垄作免耕对Y两优6号水稻根系特性、氮、磷、钾养分累积和产量的变化。研究主要涉及冬水田(中稻-冬水田)、垄作免耕(中稻-油菜)和水旱平作(中稻-油菜)对水稻4个生育时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和根系特性,以及水稻根、茎、叶和穗的氮、磷、钾浓度及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免耕的实际产量达8750.8 kg·hm-2,显著高于水旱平作与冬水田(P<0.05)。在拔节期,垄作免耕水稻根系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及比根长均显著高于水旱平作(P<0.05)。在抽穗期,垄作免耕根表面积最高达1.74 cm 2·cm-3,分别比冬水田和水旱平作提高了3.37%和6.71%;且垄作免耕水稻茎秆氮、磷、钾累积量分别较水旱平作提高了49.26%、33.20%和59.70%。相较于常规平作,垄作免耕水稻抽穗期茎叶的磷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而茎叶中氮、磷、钾累积量显著增加(P<0.05);氮、磷、钾养分累积速率显著提高(P<0.05),说明在养分累积的关键时期,垄作免耕能显著提高氮、磷、钾的吸收、分配和累积。在成熟期,垄作免耕水稻籽粒中氮累积量比冬水田和水旱平作显著提高了24.80%和14.30%。在分蘖-抽穗期,垄作免耕水稻的N∶K最低、K∶P最高,表明垄作免耕能显著提高水稻生长前中期对钾的吸收利用和分配。综上,垄作免耕不仅可以增加水稻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在抽穗期显著提高水稻对氮、磷、钾的累积,整个生育期对钾的吸收利用明显优于水旱平作和冬水田,为水稻高产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万琪慧马黎华蒋先军
关键词:养分吸收根系特性耕作模式水稻
不同耕作模式下稻田生态系统对田面水中无机态氮的消纳被引量:3
2011年
稻田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减少流入水体的农业面源污染物.本文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时间(常规施肥时间和在此基础上提前一个半月施肥)以及在不同耕作模式(垄作、平作)下稻田生态系统对田面水中无机态氮的消纳效果.结果表明:稻田生态系统能够有效降低田面水中无机态氮、全磷的含量.与灌水第1d相比,灌水14d后,所有稻田田面水中NH4+-N浓度平均下降84.3%,灌水21d后,所有稻田田面水中NO3--N浓度平均下降64.6%,TP浓度下降58.0%;提前施肥条件下稻田生态系统对田面水中无机态氮具有更好的吸附、消纳效果,灌水后的第1d,所有稻田田面水中NH4+-N浓度均出现最高值,其中,常规时间施肥和提前施肥NH4+-N质量体积浓度分别为2.52和1.28mg/L,灌水后的第3d,常规时间施肥稻田田面水中NO3--N质量体积浓度上升至最大值5.92mg/L,而此时提前施肥稻田约为3.65mg/L;不同耕作模式对无机态氮消纳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唐颖黄慰情黄耀华雷琳黄登海蒋先军周鑫斌谢德体
关键词:面源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保护性耕作
不同pH和氧气条件下土壤古菌与海洋古菌的竞争适应机制被引量:4
2022年
pH和氧气是古菌氨氧化活性的关键限制因子。然而,复杂土壤中不同古菌生态型(土壤古菌和海洋古菌)对pH和氧气的竞争适应规律尚未有相关报道。选择活性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为类海洋古菌Group1.1a-associated的酸性森林土(pH5.40)和活性氨氧化古菌为土壤类古菌Group 1.1b的碱性水稻土(pH8.02),调节混合土壤pH和氧气浓度;设置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实验,通过微宇宙室内培养,监测土壤硝化强度;利用实时荧光定量qPCR和454高通量测序研究pH和氧气对土壤氨氧化古菌和细菌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pH3.8下没有硝化作用发生,而pH6.0和7.6则发生了强烈硝化作用,且高氧环境下硝化作用强于低氧环境;加底物培养后,氨氧化古菌数量明显增加;活性氨氧化古菌几乎全为土壤类古菌Group 1.1b。研究表明:尽管氧气对硝化作用也有一定影响,但pH是影响硝化作用的主要因素;与类海洋古菌相比,土壤类古菌Group 1.1b更能适应高氧和低氧的碱性土壤环境,因此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熊旭梅周雪郭佳贾仲君蒋先军
关键词:PH氧气硝化作用
高温条件对不同耕作模式紫色水稻土水、热、盐的影响
2024年
近年来,西南地区高温天气频发,高温带来稻田土壤温度的升高,进而带来稻田生境的改变。为了探究高温条件对紫色水稻土壤水、热、盐的影响,以及不同耕作模式下稻田对高温的应对策略,选取垄作(RT)、水旱平作(CT)、冬水田(FPF)3种耕作模式,针对不同耕作模式下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4个土层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电导率进行了连续两年(2021-2022年)的原位监测。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下,3种耕作模式0~4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无显著差异(P>0.05),土壤含水率与土壤电导率存在显著差异;在高温条件下,3种耕作模式土壤温度与土壤含水率在4个土层中均差异显著(P<0.05),土壤温度与土壤含水率均为RT>FPF>CT,土壤电导率为CT>FPF>RT。常温与高温条件下,3种耕作模式的土壤温度与电导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高温会导致土壤温度,土壤电导率和土壤含水率耦合关系的改变。高温条件下,垄作稻田的土壤含水率最高,土壤电导率最低,体现了对高温条件更好的适应性。
尹仲毅马黎华李兆磊冯桦蒋先军
关键词:垄作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土壤电导率
钾细菌对钾长石胶体吸附特性的影响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土壤硅酸盐细菌能够分解含钾硅酸盐矿物,可有效缓解我国农田土壤有效钾不足的问题.对硅酸盐细菌与含钾矿物表面的交互作用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土壤硅酸盐细菌解钾的作用机制与效率.选取硅酸盐矿物钾长石和硅酸盐细菌,通过DLVO理论和扩展DLVO理论分别计算出钾长石胶体体系、钾长石-钾细菌混合体系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探讨钾细菌对钾长石胶体吸附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钾长石-钾细菌混合体系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明显大于钾长石对亚甲基蓝的最大吸附量.细菌比表面积大,加入钾长石胶体中,形成的钾长石-钾细菌复合物的比表面积增大,导致钾长石-钾细菌混合体系吸附反离子的能力增大,屏蔽电场的强度增强,静电斥力减弱,吸引力增加,从而提高了吸附强度.
闫小娟李振轮谢德体蒋先军
关键词:比表面积等温吸附
长期垄作免耕对不同大小土壤团聚体中几种氮素形态分布的影响被引量:29
2009年
在国家紫色土肥力定位监测点,研究了长期(18年)垄作免耕和常规轮作两种耕作方式下,不同大小土壤团聚体中几种形态氮素含量及脲酶活性分布模式。结果表明,两种轮作方式下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NO3--N含量及脲酶活性在水稳性土壤团聚体中具有相似的分布模式。全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主要分布在>0.25 mm粒级的大团聚体中,其次是0.25—0.053 mm粒级的微团聚体中,粉砂与粘粒组分(<0.053 mm)中分布最少;2.0—0.25mm粒级团聚体中脲酶活性最高,0.25—0.053 mm的微团聚体中脲酶活性最低;NH4+-N和NO3-N在>2.0 mm粒级团聚体中的含量均比其他粒级高。垄作免耕下各级团聚体中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NO3--N含量及脲酶活性均高于常规轮作,其中2.0—0.25 mm粒级团聚体中的全氮含量高出23.1%;>2.0 mm粒级团聚体中NO3--N含量高出26.7%。表明垄作免耕下各团聚体中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及脲酶活性显著高于常规轮作,但氮素含量及脲酶活性在不同粒径大小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决定于土壤结构体本身,耕作方式的影响不显著。
曹良元张磊蒋先军苏海锋石杰李楠
关键词:团聚体免耕脲酶活性氮素形态
施肥和淹水管理对水稻土氨氧化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9年
全程氨氧化细菌(Complete ammonia oxidizers,Comammox)的发现被认为是氮循环研究的重要进展,但复杂土壤中Comammox与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和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共存的环境驱动机制尚不清楚。针对紫色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的植稻淹水(夏季植稻施肥并且全年淹水)管理、休耕冬干(不植稻、不施肥,仅在夏季植稻期间淹水,冬季排水落干)管理,研究了施肥和水分管理对水稻土硝化潜势及氨氧化微生物类群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稻淹水土壤的硝化潜势显著高于休耕冬干,分别为25.0 mg·kg^-1·d^-1、2.11mg·kg^-1·d^-1,相差可达12倍之多。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两种管理方式下水稻土中均能检测到Comammox、AOA和AOB,并且其数量均为Comammox>AOA>AOB。植稻淹水中Comammox丰度分别为AOA的8.5倍、AOB的77.3倍,而休耕冬干中Comammox丰度分别为AOA的4.1倍、AOB的490.3倍。相比于休耕冬干管理,植稻淹水刺激了Comammox分支A(Clade A)、AOA和AOB的生长,三者增长倍数分别为9、3、42,但Comammox分支B(Clade B)的降幅高达两倍之多。这些结果表明,与休耕冬干管理相比,28年长期植稻淹水,可能导致水稻土氨氧化微生物类群长期处于低O2胁迫,并选择性促进了Comammox Clade A和AOA的生长,高强度施肥则显著促进了AOB生长,而ComammoxClade A和AOA则具有更广的铵态氮底物适应范围。未来应通过稳定性同位素示踪DNA技术,明确水稻土中数量上占优势的Comammox的功能意义及其与AOA和AOB的相对重要性。
曹彦强王智慧莫永亮王梅蒋先军
关键词:水稻土氨氧化古菌氨氧化细菌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中铵的容量和强度(Q/I)关系
2011年
研究了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田、旱地、林地、菜地)紫色土(紫色湿润雏形土)和紫色水稻土(紫色水耕人为土)NH4+的容量和强度(Q/I)关系。结果表明:紫色土和紫色水稻土NH4+Q/I曲线的曲线部分均出现在NH4+的活度比(ARNH4)较低时,表明土壤存在非交换性NH4+(或专性吸附的NH4+)的释放。紫色土和紫色水稻土NH4+的潜在缓冲容量(PBC)为71.47~203.7 cmol kg-1(mol L-1)-1/2;土壤活性NH4+(-ΔNH40)为0.029 5~0.089 7 cmol kg-1,NH4+的平衡活度比(AR0NH4)为0.187×10-3~1.255×10-3(mol L-1)1/2;土壤专性吸附位点(NH4-sas)为0.010 6~0.118 5 cmol kg-1。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小于0.002 mm黏粒含量与NH4+PBC及NH4-sas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小于0.002 mm黏粒对PBC的影响主要是间接作用(间接通径系数为0.585),但对NH4-sas则有强烈的直接作用;有机碳与-ΔNH40和AR0NH4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但是有机碳对-ΔNH40有较大的直接效应(直接通径系数为0.966),而对AR0NH4的影响主要以间接效应为主。土壤-ΔNH40与交换性NH4+数值接近且呈极显著相关(r=0.876 4,n=8,p<0.01),而AR0NH4与交换性NH 4+亦呈极显著相关(r=0.983 7,n=8,p<0.01)。土壤小于0.002 mm黏粒和有机碳的差异是导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交换性NH4+以及Q/I参数的差异的主要原因,交换性NH4+标志的NH4+有效性指标与由Q/I关系得到的NH4+有效性指标类似。
袁俊吉彭思利余祥宇蒋先军谢德体
关键词:紫色土通径分析
东北典型县域稻田土壤肥力评价及其空间变异被引量:33
2020年
【目的】明确东北典型县域稻田土壤肥力空间变异特征,为该区域稻田土壤合理培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方正县为研究区域,2017年在该研究区域采取114个代表性点位的稻田土壤,选取容重、pH、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作为土壤综合肥力评价指标,采用相关系数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根据东北稻田土壤特征,选择隶属度函数曲线,并确定隶属度函数转折点,依据模糊数学法的加乘原理,利用各土壤肥力指标的权重值和隶属度值计算土壤综合肥力指数;采用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项肥力指标和综合肥力指数的空间变异特征和分布格局;通过主成分分析探究土壤肥力差异的主控因子。【结果】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方正县稻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在0.18~0.99,平均值为0.60。土壤容重和pH的变异系数分别为9.15%和5.69%,属于弱变异强度,其他肥力指标的变异系数在20.01%~36.18%,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地统计学研究表明,土壤容重、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块金系数在39%~50%,它们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壤pH、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综合肥力指数的块金系数均在25%以下,它们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方正县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值在0.70以上的稻田占16%,在0.60~0.70的稻田占45%。各个肥力指标中,土壤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的分布特征与综合肥力指数相似,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土壤pH和阳离子交换量由稻区中部向南北方向逐渐降低;土壤容重由西北向东南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0 g/kg以上的稻田占比为97%,土壤全氮含量在1.5 g/kg以上的稻田占比为84%;其中北部蚂蚁河沿岸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
王远鹏黄晶柳开楼柳开楼韩天富马星竹马星竹郝小雨周宝库刘彩文蒋先军
关键词:稻田土壤肥力评价地统计学主成分分析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