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爱玲

作品数:7 被引量:38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地西他滨
  • 3篇新生儿
  • 3篇异常综合征
  • 3篇增生
  • 3篇增生异常综合...
  • 3篇综合征
  • 3篇骨髓
  • 3篇骨髓增生
  • 3篇骨髓增生异常
  • 3篇骨髓增生异常...
  • 2篇序贯
  • 2篇重症
  • 2篇重症监护
  • 2篇监护
  • 2篇高危
  • 2篇高危骨髓增生...
  • 2篇CAG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缺陷
  • 1篇低体重

机构

  • 7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苏爱玲
  • 4篇张学忠
  • 3篇张秀群
  • 3篇邓银芬
  • 3篇徐燕丽
  • 3篇张磊
  • 2篇戴丹
  • 1篇余章斌
  • 1篇陈小慧
  • 1篇朱金改
  • 1篇陈玉林
  • 1篇张俊
  • 1篇孙小凡
  • 1篇卢俊杰
  • 1篇钱苗

传媒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菏泽医学专科...
  • 1篇中国医药
  • 1篇国际生殖健康...
  • 1篇第八届全国难...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3
  • 2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亚低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观察全身亚低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0例中、重度HIE新生儿分为两组。常温组23例,采用常规治疗;亚低温组27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72 h的全身亚低温治疗。监测两组患儿的RR、HR、BP、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血常规、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出生后14 d评估两组患儿吸吮吞咽原始反射的恢复情况。出生后28 d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出生后6、12和18个月分别行Bayley婴儿发育量表检查。结果亚低温组治疗24~72 h的HR较常温组减慢(P<0.05),复温后HR恢复正常。两组患儿均出现低钙血症和纤维蛋白原降低,但亚低温组治疗24~96 h血钙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均高于常温组(P<0.05)。两组吸吮吞咽原始反射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亚低温组NBNA评分和各时点Bayley婴儿发育量表评分均高于常温组(P<0.05),病死和严重伤残发生率低于常温组(18.5%vs.47.8%)(P<0.05)。结论全身亚低温治疗对新生儿HIE具有近期和远期的神经保护作用。
卢俊杰孙小凡苏爱玲郑意张俊陈小慧
关键词:亚低温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
2013—2020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罕见病现况调查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评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罕见病的发生情况,分析罕见病的变化趋势。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分娩出生并在NICU治疗的危重新生儿,血、尿串联质谱筛查及基因检测明确为罕见病,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确诊患儿的疾病检出率、临床特征、基因改变及预后随访等情况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新生儿总量183820例,年分娩量从18863例逐年上升至26511例,年NICU住院患儿从2312例上升至2871例。共筛查出罕见病患儿34例,年罕见病检出率从0.43‰上升至4.39‰。筛查出的罕见病包括神经肌肉-骨骼疾病4例,遗传代谢性疾病18例,内分泌疾病2例,染色体缺失、异常6例,免疫系统疾病1例,其他3例。其中遗传代谢性疾病比例最高(占比约53%),其次为神经肌肉-骨骼疾病(占比约11%)。常规串联质谱筛查诊断的罕见病共15例,其余19例均是通过外显子测序技术确诊。各种罕见病具有其特异的临床表现。34例罕见病患儿中,死亡8例,18例患儿生长发育基本正常,7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生长智力发育落后,1例失访。结论:新生儿罕见病检出率逐年上升,以常染色体遗传代谢性疾病为主,其病死及后期发育落后比例高。加强对新生儿罕见病临床认知,扩大遗传代谢病筛查范围,加强产前咨询和遗传咨询等是实现优生优育、杜绝罕见病危害的关键。
苏爱玲余章斌陈玉林朱金改钱苗
关键词:少见病
Rosai-Dorfman病1例并文献复习
2024年
Rosai-Dorfman病是一种罕见的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其特征是大而苍白的组织细胞累积且表现出伸入现象。其临床表现因发生部位不同而表现不一,发病年龄广泛,男女发病比例大致相等,临床表现及影像学不具有特征性,诊断主要依靠镜下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本文报道1例病理学诊断为Rosai-Dorfma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国内外文献复习,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点、临床诊断标准、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刘博涵苏爱玲张学忠
关键词:ROSAI-DORFMAN病病理
地西他滨序贯半量CAG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白血病转化四例被引量:19
2012年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序贯半量CAG方案治疗4例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白血病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地西他滨每天5mg/m^2第1天至第3天,阿柔比星每天7mg/m^2第4天至第7天,阿糖胞苷10mg/m^2每12h第4天至第10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雌第4天至第10天,当白细胞计数〉20×10^9/L时停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评估疗效。结果2例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达临床缓解,2例未缓解;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其余不良反应较轻。结论地西他滨序贯半量CAG方案治疗中高危MDS及白血病转化安全有效。
张秀群邓银芬张磊戴丹苏爱玲张学忠徐燕丽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地西他滨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脐静脉置管在极超低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200例的脐静脉置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胎龄≤28周100例为观察组,胎龄28~32周的100例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体质量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两组置管成功率比较,P> 0.05。两组导管留置时间、体质量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P均<0.05。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 0.05。结论脐静脉置管术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的重要手段,经脐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简单、安全,而且能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留置时间较长,可避免早产儿反复静脉穿刺。
苏爱玲
关键词:脐静脉置管早产儿新生儿重症监护
地西他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浆中P15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浆中P15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况及地西他滨对其甲基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法检测1例初治的MDS患者、3例MDS转化而来的AML患者使用地西他滨序贯半量CAG方案治疗前后血浆中P15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4例患者治疗前均有P15基因甲基化,治疗1疗程后有3例患者P15基因甲基化得到逆转,4例患者中有2例获得临床缓解,2例无效。结论:MDS的发生与P15基因甲基化相关,地西他滨对MDS患者血浆P15基因高甲基化具有明显的去甲基化作用。P15基因甲基化检测可能成为MDS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记。
邓银芬张秀群张磊苏爱玲张学忠徐燕丽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P15基因DNA甲基化血浆
地西他滨序贯半量CAG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例
目的 观察地西他滨(decitabine,达珂)序贯半量CAG方案治疗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应用地西他滨序贯半量CAG方案治疗4例MDS患者,评估其疗效。结果 2例患者治疗1疗程后达临床缓...
张秀群邓银芬张磊戴丹苏爱玲张学忠徐燕丽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