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丽娜
- 作品数:6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 大气模式中云量分布函数问题的研究理论基础被引量:2
- 2006年
- 云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场,其物理实质是指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在数学上实际是一定区域的水平积分加权平均。云量的非负性导致用平均值来表示云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云量的间隙性决定了实际平均云量大于传统平均云量;云量长期平均的稳定性致使其容易被误认为平均云量具有代表性而与事实不符。由于云量具有以上3个特性,故利用平均值表示云量是不恰当的。文中利用Chebyshev不等式说明了由于云量方差较大,故必须采用高阶矩的方法去逼近云量的分布函数,具体给出了确定分布函数的3个充分条件和1个充分必要条件。根据Kolmogoroff定理,在云量资料为大样本的条件下,给出了求经验分布函数的近似方法。
- 王必正顾荣直章丽娜曾庆存
- 关键词:云量非负性高阶矩经验分布函数
- 亚洲夏季云系与流场相互作用之动力学研究
- 本文从资料诊断、动力学分析和数值试验三方面讨论了两个紧密联系的问题:一个是亚洲夏季风为什么能准定常维持,另一个是在亚洲夏季风背景下,MJO如何影响中国东南部地区的降水。
观测分析表明,亚洲是全球最主要的具有季节和纬...
- 章丽娜
- 关键词:夏季风降水流场相互作用动力学
- 高云与高层垂直速度关系的个例研究I·观测事实被引量:2
- 2005年
- 利用ISCCP D1、D2和ECMWF再分析资料,选取1998年1月和7月进行个例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高云和垂直速度的关系密切。从月平均来看,南北半球的冬夏变化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热带1月份的云区和上升区集中在赤道以南,呈带状分布,其中南非及相邻的西印度洋、120°E^120°W的赤道太平洋、赤道与30°S之间的南美大陆为3个主要区域;7月份云区和上升区移至赤道以北,以块状分布为主,尤其是印度洋、西太平洋的热带地区、亚洲季风区和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西部形成一个大范围的闭合块状区域。2)不同类型的高云在热带和热带外地区的云顶高度是不一样的:在热带地区,深对流云、卷层云和卷云的云顶高度在180 hPa和310 hPa之间;在副热带和中高纬度的绝大部分地区,卷云的云顶高度在180 hPa和310 hPa之间,而卷层云、深对流云的则在310 hPa到440 hPa之间。3)不同类型的高云与相应的垂直速度的逐日变化既十分密切又各有不同,其中深对流云和垂直速度、卷层云和深对流云的同步性较好,并且卷层云和卷云可以独立于深对流云而在局地产生,这与热带高云产生于深对流云的经典观点不同;此外,在热带地区呈现低频变化的特征,这表明在大气环流模式中改进高云的模拟能力可能会提高对大气低频振荡的模拟能力。
- 章丽娜王必正曾庆存
- 关键词:动力学分析
- 高云与高层垂直速度关系的个例研究II·动力学分析
- 2005年
- 观测表明,高云的夏季块状分布和冬季带状分布,与低层赤道辐合带的夏季与冬季的形状十分相似;并且卷云和卷层云可以独立于深对流单独存在。作者对这两个观测分析结果进行动力学分析,结论如下:1)由于印度洋北面是青藏高原与亚洲大陆,夏季不能在北面副热带地区形成反气旋,从而印度洋赤道北面为西南气流,导致了赤道辐合带在该地区断裂并且相应的深对流在亚洲季风区的块状分布。2)利用斜压超长波理论,将Rodwell等的亚洲季风单向模型(即非绝热加热导致季风形成)作了修改,扩展为双向闭合模型。印度洋跨赤道偏南风产生大范围水汽辐合,其与地形的共同作用,产生了降水云系的高层加热,由于Sverdrup涡度平衡关系,导致了低层的偏南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闭合过程,从而表明了亚洲夏季风是准定常的。3)通过详细分析涡度方程,证明除了恰好在赤道上之外,赤道辐合带上的水平辐合均会产生涡,并且这些涡由点涡(涡度的奇异部分)与各种尺度的涡(涡度的正则部分)组成。正涡度对应于云区,负涡度对应于晴空区,与赤道辐合带(ITCZ)的观测结果一致。4)由于辐合和切变产生涡,得到赤道辐合带和深对流的带状准定常维持的动力机制,即:由于赤道辐合带的辐合,其南北风辐合与东西风切变将产生涡,其与水汽的共同作用产生了深对流的上升降水云系,而降水云系的潜热诱导上升,进一步加强了水平辐合,从而表明了赤道辐合带的带状准定常维持的中介是不同尺度的涡。5)卷云和卷层云可以独立于深对流的原因是热带卷云和卷层云与流场是可以互相激发的,深对流不是其唯一的源。
- 王必正章丽娜
- 关键词:深对流赤道辐合带
- 全球典型低云区中各类低云云量与水平温度平流关系的单点个例分析被引量:3
- 2005年
- 选取欧洲中心40年再分析资料(ERA40)中2001年7月的775 hPa和925 hPa等压面上的风场和温度场资料与ISCCP同时段的低云资料,利用条件概率方法(云频数)和逐日演变的动态方法分析全球典型低云区单点的云量与水平温度平流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球典型低云区单点上各种云的云量与水平温度平流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在某种平流下各种云均有可能出现,某种云也能在不同的平流下出现。全球典型低云区单点云量与水平温度平流的逐日演变没有明显的同步性。因此,从已知的水平温度平流条件来预报各类低云云量是没有充分的观测事实作为依据的。
- 顾荣直王必正章丽娜
- 北太平洋夏季的两个典型层积云区与海温和大气低层热力过程的关系
- 2005年
- 比较ISCCP D2层积云云量的季节平均图后发现:除了大洋东部常年有层积云外,北太平洋夏季也存在一片大值区。在副热带东北太平洋和中纬度西北太平洋各取一个10°×10°的区域,分别记为NEP和NWP。利用OI-SST、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ERBE资料,通过相关和气候分析,提出了新的物理意义明确的稳定度判据,比较了NEP和NWP两个区的夏季层积云云量与海温、大气热力过程的异同。结果表明:夏季,NEP和NWP都有正的稳定度,有利于层积云的形成和维持。NEP区和NWP区夏季的海气温差、感热通量、潜热通量有明显的差异。从海温和夏季层积云云量的相关分析发现:在NEP区,海温滞后于层积云云量,其相关于滞后3个月时有最大负值,这可能是由于海洋有较大的热惯性,对层积云遮蔽太阳辐射而导致洋面降温的响应需要3个月;而在NWP区,则是海温超前于层积云云量,其相关于超前1个月时有最大负值,这可能是由于从5月份开始海温低于气温,且有暖空气平流,有利于随后层积云、层云和雾的形成。
- 章丽娜王必正曾庆存
- 关键词:北太平洋层积云海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