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志祥

作品数:19 被引量:96H指数:6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5篇淋巴
  • 5篇淋巴瘤
  • 3篇多发
  • 3篇多发性
  • 3篇多发性骨髓瘤
  • 3篇细胞减少
  • 3篇粒细胞
  • 3篇金淋巴瘤
  • 3篇化疗
  • 3篇霍奇金
  • 3篇霍奇金淋巴瘤
  • 3篇骨髓
  • 3篇骨髓瘤
  • 2篇血清
  • 2篇血液
  • 2篇肉瘤
  • 2篇中性粒细胞
  • 2篇中性粒细胞减...
  • 2篇粒细胞减少

机构

  • 17篇复旦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7篇程志祥
  • 13篇邹善华
  • 8篇王伟光
  • 8篇李锋
  • 7篇庄静丽
  • 7篇徐建民
  • 7篇魏征
  • 6篇袁玲
  • 5篇王志梅
  • 4篇张雪皎
  • 4篇承璐雅
  • 4篇程韵枫
  • 3篇陈晨
  • 3篇季丽莉
  • 3篇刘澎
  • 1篇曹军宁
  • 1篇董继宏
  • 1篇李军民
  • 1篇陈朴
  • 1篇王健民

传媒

  • 5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临床血液学杂...
  • 2篇中国新药与临...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国抗感染化...
  • 1篇中国处方药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2
  • 2篇2001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在血液科病人合并感染中的应用
2006年
目的:观察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在血液科病人合并感染中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合并感染的血液科病人12例,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53±s10)a。予帕尼培南-倍他米隆1.0~2.0 g·d-1,静脉滴注,疗程3~10 d。观察临床疗效,随访病原学检查计算清除率,同时在用药前后随访肝、肾功能等评价安全性。结果:致病菌主要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杆菌、肠球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等。治疗有效率为75%,细菌清除率为86%。治疗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治疗血液科病人合并感染有效且安全。
魏征徐建民邹善华程志祥
关键词:血液病帕尼培南倍他米隆
一种新的抗革兰阳性菌药物:达托霉素
2004年
程志祥徐建民
关键词:达托霉素抗生素抗菌活性
以吡喃阿霉素为主化疗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01年
邹善华徐洁程志祥庄静丽徐建民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药物治疗吡喃阿霉素NHL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诊断POEMS综合征中的作用(附2例报告)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诊断POEMS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结合2例疑诊POEMS综合征的临床资料,探讨血清VEGF检测对POEMS综合征诊断的作用。结果 POEMS综合征在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中并不少见,在不合并其他系统损害的相关症状体征时,与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难以鉴别。POEMS患者VEGF水平明显升高,能提高诊断的敏感度和用于鉴别诊断。但是寻找克隆性浆细胞疾病或Castleman病更是诊断的核心依据。结论血清VEGF水平升高在POEMS综合征患者中常见,是主要的诊断标准之一,同时也是评估疾病活动性的有效指标。
季丽莉王钦张雪皎陈晨程志祥王伟光董继宏刘澎
关键词:POEMS综合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不同病理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18)F-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标准摄取值的比较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fluorine-18 flurodeoxyglucose,18 F-FDG)PET/CT的标准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对不同病理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46例初发NHL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比较侵袭性与惰性NHL、B细胞与T/NK细胞NHL间的SUV差异。结果:194例侵袭性NHL的SUV为18.5±9.6,35例惰性NHL的SUV为8.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14例B细胞NHL的总SUV为20.0±9.7,32例T/NK细胞NHL的总SUV为11.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8F-FDG PET/CT检查中,SUV对NHL的病理分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程志祥魏征邹善华李锋石洪成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标准摄取值
粒细胞肉瘤并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1例
2004年
程志祥徐建民邹善华潘红威庄静丽王伟光
关键词:粒细胞肉瘤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
PAD与T-VAD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PAD方案(硼替佐米、阿霉素和地塞米松)与T-VAD方案(沙利度胺联合长春地辛、阿霉素、地塞米松)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47例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情况,其中PAD治疗组23例,TVAD治疗组24例。结果:PAD治疗组总有效率91.3%(21/23),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8例(34.8%),很好的部分缓解(very good partial response,VGPR)3例(13.0%),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0例(43.5%),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2例(8.7%)。T-VAD治疗组总有效率66.7%(16/24),其中CR 4例(16.7%),VGPR 2例(8.3%),PR 10例(41.7%),SD 5例(20.8%),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3例(12.5%)。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D组的不良反应为:便秘5例(21.7%),腹泻4例(17.4%),恶心3例(13.0%);中性粒细胞减少3例(13.0%),贫血2例(8.7%),血小板下降2例(8.7%);乏力2例(8.7%);带状疱疹6例(26.1%);周围神经病变5例(21.7%)。T-VAD组患者均有便秘(100%),嗜睡15例(62.5%),皮疹2例(8.3%),带状疱疹1例(4.2%),下肢水肿2例(8.3%),深静脉血栓1例(4.2%)。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PAD和T-VAD方案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而PAD方案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较好。
张雪皎邹善华李锋庄静丽王志梅王伟光程志祥袁玲程韵枫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沙利度胺
慢性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严重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0年
本综述着重于介绍两类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疾病:慢性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严重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虽然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常常是获得性的、症状轻微的表型,但是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却要严重得多,常发生感染.最近,对这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现分别加以阐述.
程志祥邹善华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减少原发性慢性先天性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IL-6、CRP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和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分期的关系,及其在预判疗效方面的作用。方法:检测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收治的MM患者血清中IL-6、CRP水平,并分析不同DS分期、ISS分期以及化疗(4周期)效果的MM患者血清中IL-6、CRP水平的差异。结果:不同DS分期、ISS分期患者血清中CRP、IL-6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高效组、中效组和无效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RP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升高可能提示MM患者化疗疗效不佳,但IL-6水平不足以反映骨髓瘤IL-6信号通路状态。
季丽莉陈晨张雪皎王伟光程志祥袁玲魏征承璐雅庄静丽王志梅李锋邹善华刘澎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白介素6C反应蛋白
评价R-CHOP方案对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预后的影响:一项回顾性多中心长期随访研究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观察R—CHOP方案对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长期预后的影响,并与CHOP方案作比较。方法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1日507例初发DLBCL患者进入本研究,分为CHOP及R—CHOP两组。CHOP组接受6个疗程CHOP方案,R—CHOP组患者接受至少4个疗程R—CHOP方案化疗,之后两个疗程采用R—CHOP方案或CHOP方案治疗。利妥昔单抗剂量为375mg/m2,CHOP方案:环磷酰胺750mg/m2、阿霉素50mg/m2、长春新碱1.4mg/m2(最大剂量2.0mg/m2)、泼尼松60—100mg。结果411例可分析病例中,CHOP组224例,其中完全反应(CR)160例(71.43%),总有效率(ORR)为87.95%;R—CHOP组187例,其中CR144例(77.01%),ORR为95.19%。R—CHOP组较CHOP组的ORR显著提高(P=0.007)。CHOP组中位随访时间35.2个月,R—CHOP组中位随访时间28.1个月,随访至终点时,CHOP组预期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84.8个月,R—CHOP组尚未达到中位PFS,两组均未达到中位总生存(OS)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两组患者的PFS及OS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CHOP组不良反应与CHOP组类似。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可有效用于初治DLBCL,具有更高的缓解率,延长PFS时间和提高OS率,同时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程志祥邹善华李锋李军民王健民陈芳源曹军宁王椿魏征程韵枫
关键词: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CD20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