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纳新

作品数:53 被引量:360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经济管理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 26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经济管理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6篇盆地
  • 29篇油气
  • 16篇成藏
  • 13篇勘探
  • 9篇地质
  • 8篇塔里木盆地
  • 8篇资源潜力
  • 7篇油气成藏
  • 7篇气藏
  • 7篇主控因素
  • 6篇焉耆盆地
  • 6篇油气藏
  • 5篇风化
  • 5篇风化壳
  • 4篇油气地质
  • 4篇勘探领域
  • 4篇海盆
  • 4篇海盆地
  • 4篇滨里海盆地
  • 4篇成藏条件

机构

  • 4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8篇中国地质大学...
  • 7篇中国石化
  • 6篇中国石油大学...
  • 6篇中国石化石油...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吉林大学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西北大学
  • 1篇重庆邮电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53篇田纳新
  • 13篇殷进垠
  • 8篇姜向强
  • 7篇郭金瑞
  • 6篇李永林
  • 5篇石磊
  • 4篇王大鹏
  • 4篇陈文学
  • 4篇陶崇智
  • 3篇南红丽
  • 3篇胡俊卿
  • 3篇徐国强
  • 3篇马玉春
  • 3篇惠冠洲
  • 2篇赵德力
  • 2篇王璞珺
  • 2篇吴官生
  • 2篇孔凡军
  • 2篇龚承林
  • 2篇涂志民

传媒

  • 7篇河南石油
  • 6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新疆石油地质
  • 4篇石油实验地质
  • 3篇石油地质与工...
  • 2篇世界地质
  • 2篇现代地质
  • 2篇地质学报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国际石油经济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矿物岩石
  • 1篇西北地质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江汉石油学院...
  • 1篇石油地球物理...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资源与产业

年份

  • 3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油价下中国油公司海外勘探工作思考被引量:6
2017年
为了应对低油价对中国油公司海外油气投资战略的影响,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实现海外勘探开发的高效,分析低油价形成的背景和下一步走向,研究国际公司在历次面对低油价时的措施和策略,总结中国油公司海外勘探现状和国际油气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认为地缘政治博弈和利益冲突是油价动荡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低油价,国际公司优化公司资产并追求协同效应,压缩投资,把油气业务向低成本、低风险区域转移。并提出了中国油公司低油价时期的应对策略,对于现有项目,研究降低成本的办法,实现提质增效,加快结构调整,优化项目配置,确保投资效益最大化;对于远景目标获取,注重与现有项目的区域规模协同效应,调整核心勘探区块和战略勘探区块的比重,调整资金分配比例,实现低油价背景下优质项目获取。
郭金瑞王大鹏田纳新殷进垠赵旭
关键词:低油价
塔里木盆地早海西期多期次风化壳岩溶洞穴层被引量:52
2005年
洞穴层是识别多期次岩溶旋回的标志,是岩溶旋回连接沉积旋回及周期性海平面变化的纽带。本文通过古地貌恢复,将从钻井剖面中识别的洞穴层归位到早石炭世古地貌剖面中,根据洞穴层总是沿稳定古潜水面发育的特点划分对比洞穴层。通过洞穴层的形成条件、充填结构分析,推断洞穴层发育序次、洞穴层与其同时期形成的沉积地层的时空对应关系,并据此对洞穴层进行盆地范围内跨地区对比、总结斜坡及岛屿两种不同的洞穴层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早海西期,塔北、塔中、和田古隆起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陆块内部发育了3个期次的风化壳岩溶洞穴层,其序次为下老上新,它们是在早石炭世间歇性海平面上升过程中形成的,其同时期形成的沉积地层分别为下石炭统东河砂岩段、生屑灰岩段、下泥岩段中上部。洞穴层内部多旋回“坍塌角砾-地下河沉积”组合是斜坡内陆区潜流面的迟后上升效应,洞穴层与洞穴等时层的时空对应关系对于大型古岩溶事件的断年及洞穴层的分布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徐国强李国蓉刘树根武恒志田纳新李智武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早海西期风化壳岩溶洞穴多期次古地貌恢复
滨里海盆地盐下和盐上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滨里海盆地经历了早泥盆世-早石炭世杜内期裂谷、早石炭世维宪期-中石炭世早巴什基尔期克拉通坳陷、晚石炭世中晚巴什基尔期-早二叠世挤压和中二叠世至今的克拉通坳陷四期构造演化阶段。在早二叠世空谷期发育了区域性分布的盐岩沉积。盐...
陶崇智殷进垠田纳新石磊吴婧王大鹏
关键词:盐岩滨里海盆地油气成藏盐下
焉耆盆地含油气系统分析被引量:4
2002年
焉耆盆地中生界含油气系统中,八道湾组是最主要的烃源岩层,烃源岩类型主要为煤系泥岩。三工河组是主要的储集层,储层砂体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储集条件较差,属低孔低渗型。古圈闭于J1s期开始形成,发育侏罗纪末期、第三纪末至今两次生排烃事件。油气以沿断层垂向运移为主。对应于两次成藏事件,划分出原生和再生两个含油气子系统。含油气系统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①侏罗纪末期古油气藏的形成;②燕山中、晚期构造运动与古油气藏的调整、破坏;③第三系的覆盖和喜山期现今油气藏的形成。断层的多期活动性和燕山中晚期的抬升剥蚀作用改造、破坏了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喜山期定型的油气藏现今保存完好。
郑超林社卿赵得力田纳新张辉南红丽
关键词:中生界油气藏焉耆盆地含油气系统
普—奥—马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
2014年
普-奥-马盆地是南美洲西北部安第斯山前的前陆盆地,经历了克拉通边缘-裂谷和前陆盆地三期构造演化,具有南北分区、东西分带的特征。盆地发育白垩系主要烃源岩和三叠-侏罗系次要烃源岩,四套主要储层和二套次要储层,以及五套区域性盖层,已发现油气藏圈闭以白垩纪末期形成的构造圈闭为主。圈闭形成与储盖组合和生排烃配置关系良好,构成近距离垂向成藏和长距离侧向成藏两种成藏模式。断层、良好的砂体输导层及有效的圈闭是盆地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并以纵向上四套主要储盖组合为单元,进行了盆地有利区带预测。
吕睿田纳新李珑田一鸣
关键词:含油气系统成藏模式有利区带
襄城凹陷襄9井地化录井评价及其勘探意义被引量:1
1997年
地化录井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评价储层含油气性的新技术。通过对襄城凹陷襄9井岩屑干样的复查地化分析,重新认识了襄9井录井显示层段的含油气性,指出了襄城凹陷具备较好的生储条件,凹陷北部斜坡邻近生油凹陷的地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地区。
胡俊卿吴官生田纳新唐新友吴庆瑶
关键词:地球化学录井油气勘探录井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被引量:5
2008年
根据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地层层序及接触关系,将沉积盖层分为3大构造层,按古生界和中生界2大构造层重新划分构造单元;将区内断裂按走向划分为4组,以北东和北西向为主,断裂—褶皱组合样式有5种类型,以挤压构造为主。构造变形具有复合叠加特征,东西向表现为不对称的复式背斜;南北向以斜坡加断鼻构造为主;垂向上,下古生界以大型古鼻隆为特征,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晚期—海西期;石炭系表现为缓凹缓坡;中生界总体表现为南西倾的大型斜坡,在此背景上发育断裂背斜圈闭,形成于燕山早期。长期构造演化控制了各类圈闭的形成;继承性的古隆起、古斜坡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通源断裂是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保存条件对油气成藏至关重要。最后指出该区油气勘探的4大领域:西北部库南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内幕构造,西部草湖地区石炭系背斜和地层超覆圈闭,中南部普惠地区和东部龙口—维马—开屏地区侏罗系、志留系背斜构造。
田纳新程喆陈文礼林学庆
关键词:勘探领域油气运聚塔里木盆地
重力流与海底地貌动态相互作用下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以大西洋赤道段菩提瓜尔盆地为例
2024年
海底地貌对重力流沉积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并同时受到重力流沉积过程影响。针对重力流与海底地貌动态相互作用下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研究不足的问题,以大西洋赤道段菩提瓜尔盆地的局部沉积记录为解剖对象,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采用RGB三色融合技术,阐明了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特征,揭示了重力流与海底地貌的动态相互作用。研究区初始地貌中的主要地貌低点和次要地貌低点控制了早期深水水道和朵叶体的发育:(1)随着主要地貌低点斜坡坡度向远物源一端明显变缓,重力流的速度和能量逐渐减小,向下侵蚀能力变弱、侧向拓宽能力增强,水道剖面形态沿流向依次呈现V型、深U型及碟型;(2)因为水道限制性逐渐减弱,末端非限制性区域发育朵叶体沉积,朵页体上覆于水道充填沉积且向近物源一端生长,最终溢出到研究区西北角的次要地貌低点。水道和朵叶体沉积致使主要地貌低点远物源一端的斜坡坡度进一步变缓,后期块体流被捕获时,其沿流向携带沉积物的能力更容易降低,导致块体搬运沉积复合体(MTCs)在主要地貌低点远物源一端广泛堆积。
田纳新龚承林吴高奎齐昆朱一杰刘静静
关键词:海底地貌重力流
西非北部塞内加尔盆地白垩系陆源碎屑沉积体系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4
2020年
塞纳加尔盆地深水区白垩系广泛发育陆架三角洲及斜坡扇体系,是近期全球油气勘探发现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通过地震相和井资料分析,对塞内加尔盆地陆架边缘斜坡带的层序格架、沉积-地貌演化,及其对构造、海平面和沉积物供应变化的响应关系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研究表明盆地的白垩纪沉积充填可划分出以阿普特末期和塞诺曼末期区域性不整合面为界的2个复合层序CS1和CS2,进而划分出8个三级层序;识别出具有"源-汇"关系的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斜坡扇体系,并根据地震相划分出3种沉积亚相: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以及4种斜坡扇沉积单元:滑塌泥石流朵体、侵蚀-充填水道、前缘扇朵体和远端扇朵体;依据不同时期斜坡扇的演化特点(坡脚型—侵蚀型—宽缓型),划分出3个演化阶段。塞内加尔盆地白垩纪的沉积格局与物源供给、古地貌和海平面变化密切相关。斜坡扇的发育位置及三角洲的后期充填受古地貌的影响。海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给控制着陆架三角洲和斜坡扇的推进和发育形态。西非毛里塔尼德的持续性构造隆升,中大西洋海底扩张增速,及早白垩陆缘翘倾等区域性构造事件,使塞内加尔盆地物源供给和古地貌发生变化。发育于陆架边缘的白垩纪三角洲-斜坡扇碎屑沉积体系构成了塞内加尔盆地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对象。
宫越冯志强邬长武田纳新马天碧王大鹏陶崇智高蔚原
关键词:白垩系
滨里海盆地北部-西北部盐下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被引量:2
2015年
通过对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和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结合典型油气田勘探实例,对研究区盐下层系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行分析。认为碳酸盐岩台地和斜坡区发育的礁滩相储层为大型油气田的形成提供了有效储集空间,巴什基尔末期的构造抬升运动造成的风化淋滤作用改善了储集层的储集性能,不整合面和断裂构成了良好的运气运移通道。北部-西北部断阶带KT-2储集层段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吴婧田纳新石磊
关键词:油气成藏运移通道油气储层滨里海盆地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