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道岭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标准

领域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电子探针
  • 3篇复合材料
  • 3篇
  • 3篇C/C
  • 3篇复合材
  • 2篇熔融
  • 2篇浸渍法
  • 2篇浸渍法制备
  • 2篇C/C-SI...
  • 2篇C/C-SI...
  • 1篇单晶高温合金
  • 1篇低含量
  • 1篇电子能
  • 1篇电子能谱
  • 1篇液相
  • 1篇液相浸渍
  • 1篇元素化学
  • 1篇烧蚀
  • 1篇石墨
  • 1篇石墨化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金...

作者

  • 6篇王道岭
  • 3篇孙爱芹
  • 2篇邓景屹
  • 2篇汤素芳
  • 2篇刘文川
  • 1篇尚玉华
  • 1篇杜海峰
  • 1篇贺连龙
  • 1篇徐乐英
  • 1篇杨柯

传媒

  • 1篇新型炭材料
  • 1篇材料研究学报
  • 1篇物理测试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微束分析 钢中低含量硅、锰的电子探针定量分析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用电子探针测定碳钢和低合金钢(铁质量分数大于95%)中硅、锰含量的校准曲线法。本标准适用于电子探针波谱仪,不适用于能谱仪。带波谱仪的扫描电镜可以参照使用。
王道岭孙爱芹贺连龙尚玉华徐乐英
熔融硅液相浸渍法制备C/C-SiC复合材料被引量:8
2007年
采用熔融硅液相浸溃法制备了C/C-SiC复合材料,反应生成的SiC主要分布在层间孔和束间孔碳基体表面,少量分布在束内孔.1600℃渗硅2 h,硅化深度约为2~4μm.由于液态硅与碳之间的润湿性很好,在碳基体表面形成了连续的SiC层,局部有粗大的多面碳化硅颗粒生成;讨论了细晶粒连续SiC层和SiC粗晶粒形成机理.由于SiC的加入,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王道岭汤素芳邓景屹刘文川
关键词:复合材料液相浸渍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电子探针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用电子探针波谱仪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进行了定量分析检测,对测试过程中检测线的选择及谱线干扰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研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对组分复杂样品的电子探针定量分析提供有用的参考和借鉴。
王道岭孙爱芹
关键词:电子探针高温合金检测线
熔融硅液相浸渍法制备C/C-SiC复合材料
王道岭
关键词:C/C-SIC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
用电子探针定量分析元素化学状态被引量:3
2010年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电子探针波谱仪对元素化学状态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元素不同化学状态相关特征X射线的差异,选取有代表性的波长值作为检测点采集一系列强度值,结合线性最小二乘计算,最终可得到单独一种价态的含量。电子探针具有微米级的空间分辨率和激发深度,在状态分析上可以成为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有益补充。
王道岭孙爱芹
关键词:电子探针X射线光电子能谱
2D-C/C复合材料及其石墨化制品烧蚀特性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以液化石油气为碳源,2D炭纤维织物为基体,通过1000℃-1100℃积热解炭,制备了沉积态2D—C/C复合材料。通过对沉积态2D—C/C复合材料在2800℃热处理10h制备了石墨态2D—C/C复合材料。采用小型发动机烧蚀实验对两种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评价;通过比较两种复合材料的孔隙分布、基体和纤维的结合强度以及热导率,解释了它们不同的烧蚀特性和烧蚀机理。结果表明:沉积态2D—C/C复合材料由于孔隙分布少、基体和纤维结合强度大、面间热导小,烧蚀主要由热化学反应(氧化)控制,烧蚀表面平整,烧蚀率为0.033mm/s。石墨态2D—C/C复合材料由于孔隙分布多、基体和纤维结合强度小,烧蚀主要由氧化和机械剥蚀控制,烧蚀表面出现烧蚀坑,烧蚀率为0.046mm/s。
汤素芳王道岭邓景屹杜海峰刘文川杨柯
关键词:C/C复合材料石墨化烧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