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来
- 作品数:105 被引量:521H指数:12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历史地理医药卫生更多>>
- 一项针对“空心”大学生缘何“空心化”的质性研究被引量:9
- 2018年
- 基于人的整全发展理论,"空心"是个体对人生缺乏规划、对人生价值迷茫进而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审视和追求的一类教育现象。文章采用质性访谈法以研究型大学14位具有典型"空心"特征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研究型大学的大学生的"空心化"主要源自于自我认识的片面化、自主发展的受限化、知识探索的边缘化和成就认可的异质化。我们应从学生、教育工作者及校园多角度丰满大学生人生意义来源,充盈出他们对人生意义深刻全面的理解。
- 朱燕菲王运来吕林海
- 关键词:大学生
- 民国著名大学校长办学之道撷要被引量:2
- 2015年
- 民国著名大学校长们的办学理念与治校方略虽然不尽相同、有的观点甚至还截然相反,但是却都持之有据、自成一家,真实地体现出大学校长办学的自主性和思想的多元化。从育人、研究、服务、文化(以文化人、化民成俗)四个高等教育职能的维度来探讨他们的办学之"道",便可描绘出这样多元化的"四大道":育人之道,重专、重通、重平衡;研究之道,重学、重术、重事功;服务之道,重用、重教、重推广;文化之道,重传、重改、重引领。而自主性大、多元化强、自洽度高,或许正是孕育和产生著名大学校长的必备条件与优势所在。
- 王运来
- 美国补救和发展教育的政策变迁探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美国的补救和发展教育政策从殖民地时期发展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从殖民地学院的补救教育初具雏形,基础教育公立化背景下补救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展教育的兴起,到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补救和发展教育面对质疑积极进行改革的尝试。从推动教育公平到追求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并重和统一,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的政策选择,从经验决策到循证决策,从传统学历教育到终生教育的跨越是美国补救和发展教育的政策变迁的逻辑特点。
- 杨奕枫王运来
- 关键词:发展教育
- 中国产生世界一流大学困境的文化根源考察被引量:3
- 2019年
- 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产生的文化根源得益于本国本社会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与意识形态体系三者彼此独立与高效运转。文章立足于这个根源,在深刻剖析近代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以来的开放派(西化派)与保守派(新儒家)两大派别知识分子关于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追寻的基础上,从科学民主崇拜与传统文化崇拜两个范畴对支撑一流大学产生的文化根源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中国至今都难以产生世界一流大学的深层根源在于价值信仰系统与社会政治系统的政教合一,理应彼此独立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与意识形态体系三者在中国社会却裹挟在一起;在新时代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由于这种纠缠不清的传统惯性,给为一流大学的自由、理性与法治提供价值层面的合理性基础,引领中国大学在21世纪的一流走向、展现一个崭新的意义世界带来一定的挑战。
- 王飞王运来
- 关键词:文化根源
- 从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看教育产业化的非适宜性被引量:6
- 1999年
- 王运来
- 关键词:教育产业化教育投资
- 技术的冲击与高等教育的伟大实验——MIT校长拉斐尔·莱夫的大学发展观解读被引量:4
- 2013年
- MIT第17任校长莱夫认为,新兴教育技术致使高等教育陷入日益累积的成本麻烦之中,并最终会挑战当前盛行的"住宿制校园模式"。大学不应抵制变革,而应该拥抱变革。MIT必须保证大学的使命和价值植入每一个人的内心,永远"走高端之路",聚焦"大教育问题",坚持精英教育,做基础研究领域的"冠军",塑造未来,为国家和世界服务。
- 李联明陈晓清王运来
- 关键词:MIT教育技术住宿制
- 产教融合背景下科教资源低丰度地区高等教育园区建设的策略研究被引量:12
- 2020年
- 本研究基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这一政策视角,在科教资源低丰度地区高等教育园区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基础上,以深圳虚拟大学园和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两个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对两地高等教育园区建设的业主代表、投资主体、办学主体等进行深度访谈。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科教资源低丰度地区高等教育园区具有发展定位与地区产业规划紧密融合化、产权结构多样化、办学主体国际化、创新创业主体化、运营机制服务化的鲜明特征。在科教资源低丰度地区建设高等教育园区,应采取在密集嵌入科教资源基础上推进产教融合、在政府主导下逐步强化市场主体作用以及在产教协同基础上逐步拓展产城融合的建设策略。
- 吴东照吴东照
- 关键词:高等教育园区
- 大学对知识文化的剪裁与传播——基于大学校长办学主体性之价值的阐述被引量:2
- 2012年
- 大学校长在办学中生成其主体性的终极价值在于提升大学办学效益,办学效益的提升是围绕"知识文化"的剪裁与传播这条主线进行的。知识文化存在与传播的基本空间有政治场域、文人场域与民间场域三大场域,办学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大学校长办学中引领大学对存在于这三种不同场域的知识文化进行剪裁与传播来提高的。大学校长办学的主体性之价值以及大学教育活动的价值,在广义上都可恰如其分地反映和再现于对这三个场域的知识文化进行自主剪裁与传播的活动中。
- 王飞王运来
- 关键词:大学校长知识文化主体性
- 新中国的大学校长职业发展模式:基于政府话语的分析
- 2018年
- 立足于政府文本分析透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校长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历程,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学校长职业发展存在着典型的发展模式。从社会维度看,新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发展历程经历了1949年到1978年的"总体性社会"和1978至今的"治理型社会"两个历史时期。在这两个历史时期中,大学校长职业依赖的主要策略是"权力依赖"和"资源依赖"。随着总体型社会向治理型社会的逐渐发展,从国家赋予或改革大学校长职业发展的模式上看,主要体现为三种策略:权力-强制策略、经验-合理策略、规范-教育策略。随着这些方式逐渐递进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学校长职业发展趋势也逐渐体现出从"职务校长"到"职业校长"的两种主要发展趋势。
- 王飞王运来
- 关键词:大学校长社会结构
- 从“体制外主体性”走向“体制内主体性”——当代中国大学校长主体性构筑之内外转移
- 2012年
- 大学合法性的内外逻辑决定了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存在着体制内主体性与体制外主体性两个维度。作为党领导下在大学内部贯彻外在于大学的国家政策方针理念的管理者与执行者,中国大学校长亲历了当代中国大学体制在政治权力体系规约之下从异构到同构以及大学校长只有体制外主体性而缺乏体制内主体性的全过程。而大学校长卓越发展的根源在于体制内主体性高于体制外主体性,反之则阻碍其卓越发展。在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校长主体性构筑实践中应促使国家主导型文化向社会主导型文化转移、促使国家权力向社会权力转移、制定《大学校长法》对其主体性明确定位、在大学校长职业内部强化职业意识教育等,以促进体制外主体性向体制内主体性转变。
- 王飞王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