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韧
- 作品数:7 被引量:23H指数:2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Ghrelin对高脂喂养大鼠肝脏氧化应激及Akt/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Ghrelin对高脂喂养的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水平及Akt/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高脂饮食组(HFD组)和Ghrelin组,每组10只小鼠。NC组给予正常饲料喂养,HFD组及Ghrelin组给予高脂饮食,喂养6周后,进行药物干预4周:Ghrelin组给予Ghrelin(60μg/kg)每日两次腹腔注射,相应NC组及HFD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进行对照;结束后处死大鼠,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TC);测定肝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实时PCR检测肝脏组织Akt、GSK3β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 Ghrelin组大鼠肝脏湿重、血TC及TG均低于HFD组(P<0.05);Ghrelin组与HFD组比较,SOD明显增高(P<0.05),MDA有所降低(P>0.05);Ghrelin组与HFD组相比,肝脏组织Akt基因mRNA表达升高1.03倍(P>0.05),GSK3β基因mRNA表达升高3.23倍,(P<0.05)。结论 Ghrelin能改善高脂喂养大鼠血脂水平,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kt/GSK3β信号通路相关。
- 李文松陈立艳毕蔓茹颜炳柱康岚杨鹏飞王晓韧杨宝山
- 关键词:GHRELIN高脂饮食氧化应激
- 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对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对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ALF)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保护组,每组10只。通过一次性腹腔注射脂多糖/D-氨基半乳糖(LPS/D-GalN)构建小鼠ALF的动物模型,CORM-2于造模前30 min行尾静脉注射,造模后6 h分别留取血清、肝组织标本。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ALT、AST水平,HE观察肝脏病理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TNF-α和IL-6的水平,反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组织中TNF-α和IL-6 mRNA的表达。结果保护组小鼠血清ALT[(1274.60±157.24)U/L比(3499.00±136.19)U/L]和AST[(1151.50±244.58)U/L比(4079.50±481.11)U/L]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均t1=33.81,t2=17.16,P<0.05);与模型组比较,保护组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肝细胞坏死程度明显减轻[(0.14±0.05)比(0.37±0.05),t=10.29,P<0.05];保护组小鼠血清和肝组织中TNF-α[(139.60±28.39)pg/mL比(447.34±128.17)pg/mL、(0.31±0.03)比(0.69±0.05)]和IL-6[(215.21±85.16)pg/mL比(1461.58±244.90)pg/mL、(0.33±0.03)比(0.72±0.05)]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均t1=7.41,t2=20.61,t3=15.20,t4=21.15,P<0.05)。结论 CORM-2能够抑制小鼠ALF时的炎性反应,减轻肝脏病理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释放有关。
- 颜炳柱王晓韧许磊朱安超杨宝山刘冰熔
- 关键词:急性肝衰竭炎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
- 外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鼠肝再生的影响
- 2012年
- 目的探讨外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昆明种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保护组。模型组和保护组一次性腹腔注射脂多糖/D-氨基半乳糖(LPS/D-GalN),保护组于造模前60min给予VEGF腹腔注射,而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分别注射同等体积的0.5%氯化钠溶液作为对照,给药后6h分别留取血清、肝组织标本。检测肝功能变化,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ELISA检测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保护组小鼠血清ALT[(328.44±38.26)U/L比(754.55±89.58)U/L]和AST[(345.94±53.86)U/L比(812.66±72.68)U/L]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保护组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肝细胞坏死程度明显减轻。保护组小鼠血清HGF水平[(1.31±0.09)ng/L比(0.56±0.05)ng/L]和肝组织中PCNA表达阳性率[(30.34±2.58)%比(11.63±1.08)%]明显高于模型组(均P<0.05)。结论外源性VEGF对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肝细胞再生有关。
- 颜炳柱王晓韧康岚陈立艳李凤竹杨宝山
- 关键词:急性肝功能衰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肝再生
- 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总胆汁酸对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联合血清总胆汁酸(TBA)的检测对于判断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亚急性肝衰竭患者110例,测定血清肌酐(CR),TBi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TBA,根据公式计算MELD值,单一评估MELD,TBA及二者联合对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恶化死亡组的MELD值及TBA均明显高于好转治愈组(P<0.05),MELD值、TBA值各组间病死率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MELD值≥30,TBA值≥200联合判断患者病死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65%,97.37%,MELD值与TBA值呈正相关(r=0.9903,P<0.01)。结论 MELD分值联合TBA可以提高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判断的准确性。
- 王晓韧颜炳柱杨宝山
-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胆汁酸类和盐类终末期肝病模型
- 组织蛋白酶B抑制剂对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B抑制剂对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雄性昆明种小鼠45只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保护组,每组各15只。模型组和保护组一次性腹腔注射脂多糖/D-氨基半乳糖(LPS/D-GalN),保护组于造模前30min予组织蛋白酶B抑制剂(CA-074me)腹腔注射,而模型组、对照组分别注射同等体积的0.5%氯化钠溶液作为对照,给药后6 h分别取血清、肝组织标本。检测肝功能变化及凝血酶原时间(PT),观察肝脏病理改变,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细胞色素c表达,RT-PCR检测肝组织中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另取75只小鼠按上述方法分组处理,每组25只,比较各组小鼠24 h存活率。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保护组小鼠24 h存活率明显高于模型组分别为76%(19/25)和36%(9/25)(x^2=8.12,P<0.05);保护组小鼠血清ALT[(568.50±45.68)U/L比(1394.55±78.58)U/L]、AST[(755.16±51.14)U/L比(1 488.72±64.62)U/L]、TBil[(22.82±2.04)μmol/L比(52.08±4.10)μmol/L]和PT[(14.26±.32)s比(17.40±0.30)s]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保护组小鼠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肝细胞坏死程度明显减轻,凋亡指数明显下降[(18.4±2.6)%比(30.4±2.8)%,P<0.05];保护组小鼠肝组织中细胞色素c[(0.19±0.02)比(0.33±0.05)]和Caspase-3[(0.18±0.03)比(0.34±0.05)]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结论 CA-074me对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具有保护作用,可减轻肝细胞炎性反应、坏死和凋亡,降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死率,其机制可能与CA-074me下调细胞色素c和Caspase-3的表达有关。
- 颜炳柱陈立艳康岚毕蔓茹王晓韧杨宝山
- 关键词:急性肝功能衰竭肝细胞凋亡细胞色素C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
- 胸腺肽α1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e抗原的影响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分析胸腺肽α1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于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二科住院和门诊复查的患者5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应用胸腺肽α1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共25例,单一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共2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半年后的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以及HBe Ag定量。结果:治疗半年后,实验组患者的肝功能和乙肝病毒载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的HBe Ag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腺肽α1联合恩替卡韦可以有效的降低HBe Ag量,促进e抗原转阴,减少病毒复制。
- 王晓韧陈立艳毕蔓茹颜炳柱康岚杨鹏飞李文松杨宝山
- 关键词:胸腺肽Α恩替卡韦乙肝肝硬化HBEAG
- 黑龙江地区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基因型与亚型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探讨黑龙江地区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基因型与亚型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为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116例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和HCV RNA均为阳性的血清标本中,提取HCV RNA并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同时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感染途径、肝功能检查结果等进行登记分析。结果黑龙江地区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基因型以1b型为主,占50.0%,其次为2a型。不同感染途径HCV患者间基因分型构成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疾病程度患者的HCV基因型分布差异有显著性,1b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CV RNA含量及脂肪变性发生率均高于2a型,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黑龙江地区流行的HCV基因型主要为1b型,并呈现一定的多样性,且HCV基因型与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基因型分型的检测对病情的进展及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 毕蔓茹王晓韧王威陈立艳颜炳柱杨宝山
- 关键词: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炎病毒基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