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敏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髓系
  • 3篇外周
  • 3篇外周血
  • 2篇人外周血
  • 2篇生物学特性
  • 2篇生物学特性研...
  • 2篇肿瘤
  • 2篇CD123
  • 1篇单倍体
  • 1篇单倍体相合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凋亡
  • 1篇凋亡诱导
  • 1篇凋亡诱导配体
  • 1篇亚群
  • 1篇早期复发
  • 1篇造血
  • 1篇造血干

机构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冈山大学

作者

  • 6篇王敏
  • 6篇石军
  • 4篇万云
  • 3篇池田和真
  • 3篇陶英
  • 1篇浦权
  • 1篇李静
  • 1篇刘薏芝
  • 1篇袁颖华
  • 1篇黄亚娟

传媒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上海医学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现代免疫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人外周血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亚群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检测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CD123+MDC)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以探讨其独特的功能特性。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用重组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将其诱导为髓系树突状细胞(myeloid-DC,MDC)。采用间接免疫磁珠法将其中表达CD123的MDC亚群加以分离,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分离纯度。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CD123+MDC细胞内及细胞表面肿瘤坏死因子(TNF)-α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表达。采用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3H-TdR)摄取试验检测CD123+MDC对血液肿瘤细胞系HL60、Jurkat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型白血病(MDS-L)的生长抑制作用,并进一步采用TRAIL-受体2:Fc融合蛋白(TRAIL-R2:Fc)阻断试验探讨其肿瘤抑制机制。结果经24h3H-TdR涉入法检测,CD123+MDC组HL60、Jurkat及MDS-L对3H-TdR的渗入值分别为22.1±2.9,17.7±4.3,39.3±1.8,均显著高于不表达CD123的髓系树突状细胞(CD123-MDC)组(P值均<0.05)。CD123+MDC细胞内高表达TRAIL,但在细胞表面几乎不表达。CD123+MDC及CD123-MDC均只产生微量可溶性TRAIL,且同一样本的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值均>0.05)。经TRAIL-R2:Fc预处理,CD123+MDC的肿瘤抑制活性明显下降(P<0.05),而CD123MDC的抑制活性无明显改变。结论与典型的MDC相比,CD123+MDC有强大的肿瘤抑制功能,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内TRAIL的高表达部分相关。
李静石军王敏袁颖华陶英
关键词:外周血肿瘤生长抑制
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的特性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体外髓系培养体系中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mD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用重组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将其诱导为树突状细胞(DC)。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304、CD123和CD11C的表达,并用间接免疫磁珠法将其中CD123+DC加以分离纯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CD123+DC形态;ELISA法检测CD123+DC的IL-12分泌量;葡聚糖吞噬试验和3H-TdR渗入法分别检测CD123+DC的吞噬功能和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外周血单核细胞经GM-CSF和IL-4诱导7d后,细胞表面高度表达CD86和CD11C,中等量表达CD1a和CD123,低表达CD83,丧失CD14的表达,其中,CD123和CD11C均匀分布于DC表面。免疫磁珠纯化后的CD123+DC呈现典型的不成熟DC形态,除细胞体积较小外,其表面突起类似于CD123-DC。CD123+DC仅微量分泌IL-12,其吞噬能力强于CD123-DC(P<0.05),但抗原刺激功能低于后者(P<0.05)。结论:GM-CSF和IL-4培养体系中的CD123+DC可能是DC分化发育过程中更早期的未成熟mD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石军王敏万云池田和真
关键词:CD123
人外周血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树突状细胞(DC)是功能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根据其表面标记,DC分为髓系DC(myeloid-DC,mDC)和浆细胞样DC(plasmacytoid-DC,pDC)两个大的亚群,前者主要用于抗肿瘤免疫治疗,后者主要参与免疫耐受。最近,在体外诱导的mDC表面发现淋巴系D-C特异性标记CD123的高度表达,但这群兼具髓系和淋巴系标记的DC是否为一个特殊的亚群尚未见报道。
石军万云王敏池田和真
关键词:体外诱导生物学特性髓系人外周血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抗肿瘤免疫治疗
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结构特点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早期复发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比较骨髓大簇和小簇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结构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复发的相关性。方法:以抽吸-活检-步取材法采集化疗后AML患者骨髓,将涂片原始细胞数〈5%、切片无ALIP结构者视为真正骨髓完全缓解(CR);涂片原始细胞数〉5%为典型复发。跟踪观察31例缓解后AML患者骨髓切片,直至涂片复发。当骨髓切片小梁旁区或间区检出3~5个幼稚前体细胞聚集在一起视为小簇ALIP,5个以上聚集在一起视为大簇ALIP。分析大簇、小簇ALIP结构的出现与复发的相关性,并比较其差异。结果:31例骨髓涂片及切片CR的患者中,有22例在随访病程中骨髓切片出现ALIP结构,占71%,ALIP结构的出现与复发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且大簇ALIP结构与复发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小簇ALIP结构(P〈0.05)。切片出现大簇ALIP结构的患者(77±35)d后涂片出现典型复发,小簇ALIP结构者经(150±43)d出现典型复发。结论:骨髓切片上出现ALIP结构者多在短期内出现骨髓涂片复发,其检测复发早于涂片,并且大簇ALIP结构较小簇AL—IP更有价值。
王敏石军陶英刘薏芝浦权
关键词:白血病急性髓系复发
小鼠单倍体相合外周血移植模型的建立
2008年
目的建立单倍体相合外周血移植小鼠模型,探讨移植后造血及免疫重建特性。方法经大剂量全身照射预处理BDF1小鼠后,经尾静脉输注新生第一天DBA/2小鼠的外周全血,移植后动态观察受体鼠的造血重建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情况,并用流式双染色法进一步检测粒系、淋巴系造血细胞的长期植入水平。结果移植后小鼠的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分别在第18、21、18天明显回升,其中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于第29天和36天恢复正常,而血红蛋白至第50天仍为部分恢复。受体鼠90%长期存活,且不发生明显的GVHD。移植后第50天流式细胞仪检测供鼠来源的造血细胞占总有核细胞的88.81%,其中含供者来源的粒细胞33.92%,T细胞16.83%。结论单份新生小鼠外周血含有足够的造血干细胞,能重建单倍体相合小鼠的造血及免疫系统而不引起明显的GVHD,并可形成稳定的以供者细胞为主的嵌合体,其中粒细胞为完全嵌合。
万云石军王敏陶英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单倍体相合小鼠模型
脐血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探讨人脐血单核细胞在髓系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体系中获得的CD123+髓系DC的生物学特性。分离脐血单核细胞,用人重组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将其诱导为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123和CD11c的表达,并用间接免疫磁珠法将其中CD123+DC加以分离纯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倒置显微镜观察CD123+DC形态;3H-TdR渗入法检测CD123+DC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脐血单核细胞经GM-CSF和IL-4诱导7 d后,细胞表面高度表达HLA-DR、CD86、CD11c和CD123,低表达CD83,丧失CD14的表达,其中CD123和CD11c均匀分布于DC表面。免疫磁珠纯化后的CD123+DC呈现不成熟DC形态,除细胞体积较小外,其表面突起类似于CD123?DC。CD123+DC能明显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但其刺激能力较CD123?DC组低(P<0.05)。GM-CSF和IL-4培养体系中的CD123+DC可能是DC分化发育过程中更早期的未成熟髓系D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石军黄亚娟万云王敏池田和真
关键词:CD123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