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其旭

作品数:21 被引量:113H指数:6
供职机构:广西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社会学
  • 8篇经济管理
  • 5篇哲学宗教
  • 3篇艺术
  • 2篇语言文字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壮族
  • 8篇文化
  • 4篇神话
  • 4篇壮族文化
  • 3篇稻作
  • 3篇语言学
  • 3篇盘古
  • 3篇盘古神话
  • 3篇壮语
  • 3篇那文化
  • 2篇稻作文化
  • 2篇地名
  • 2篇语言
  • 2篇语言学研究
  • 2篇声部
  • 2篇泰族
  • 2篇盘古国
  • 2篇壮族民歌
  • 2篇作文
  • 2篇文化内涵

机构

  • 20篇广西社会科学...

作者

  • 20篇潘其旭

传媒

  • 11篇广西民族研究
  • 2篇百色学院学报
  • 1篇歌海
  • 1篇中国音乐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农业考古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 2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1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那文化”研究为基础建立壮学体系的理论构架被引量:16
1998年
潘其旭
关键词:壮族文化那文化壮学稻作文化壮语文化人类学
壮族《麽经》与《圣经》洪水遗民神话比较及其认知价值被引量:2
2015年
壮族《麽经》"葫芦兄妹"与《圣经》"诺亚方舟"的神话结构、思维模式及主题理念,有明显的同一性和对应性。通过运用个案分析与整体把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两者进行比较,可从新的角度及深层次上认识和理解世界性的"洪水灭世与人类再生"神话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认知价值。正是人类历史相同的发展阶段和基本需求,构成洪水神话模式的相似性;洪水神话折射了人类社会婚姻制度的历史嬗变;"洪水神话"体现的宇宙观成为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分水岭。
潘其旭
关键词:《圣经》洪水神话
《麽经布洛陀》与壮族观念文化体系被引量:15
2004年
人类的观念文化系统 ,大都是关于对世界事物的评价标准 ,即按自身的各种需要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在历史的长河中 ,壮族及其先民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生产方式和生活实践中 ,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性特点的观念文化体系。壮族民间麽教经典《麽经布洛陀》则集壮族观念文化体系之大观 ,其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 :源于物质的世界观 ;物我合一的生命观 ;共存转化的事物观 ;崇拜一神的宗教观 ;管理有序的社会观 ;赏善罚恶的道德观 ;勤勉和睦的家庭观 ;求知探源的爱智观 ;创造进化的历史观 ;两种生产的价值观。
潘其旭
广西来宾市盘古文化的考察与研究被引量:12
2004年
“自从盘古开天地 ,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神话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伟大开端的一个不朽的像征。但我国先秦秦汉时期汉文古籍中没有盘古神话的记载 ,三国时代徐整《五运历年纪》中始有盘古神话。南朝任日方《述异记》记载 :“桂林有盘古祠”。 2 0 0 3年 9月来宾市文化调查组在调查中意外地发现古桂林郡 (县 )即今来宾市境内至今仍有盘古庙 ,人们仍在祭祀盘古 ,民间有盘古神话传说和歌谣等 ,并有以“盘古”命名的村庄等地名 ,“盘古”即壮语“磨刀石”“葫芦”的汉字记音 ,从而印证了早在 2 0世纪三十年代茅盾等著名学者提出的盘古神话源于华南的广西、广东少数民族地区 ,秦汉以后才渐渐北传的推断。考察研究证明 ,中国有自己的创造世界的神话 ,而且内涵丰富 ,源头清楚 ,脉络清晰 ,中华民族文化是由以汉族为主体的 5 6个民族的文化共同组成的 ,是多元一体的文化。
覃乃昌潘其旭覃彩銮郑超雄蓝阳春
关键词:盘古神话中华民族文化
实证揭开“盘古国”的历史尘封——《盘古国与盘古神话》导言被引量:1
2007年
集多位壮学学者多年研究成果、即将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盘古国与盘古神话》一书,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和在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多学科的理论和视野,采用人类学研究方法,通过田野考察和综合研究,以华南—珠江流域原住民族活态的盘古文化事象,与古籍记载的“南海中有盘古国”“桂林有盘古祠”相印证,揭开了厚重的历史尘封,展现盘古神话源于“盘古国”的史实,及其经汉族文人加以采录、整合、提升,使之哲理化,纳入古史系统,发展成为中华各民族认同的创世始祖文化过程。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为多元一体构成的生动体现,亦是南方壮侗语民族及其先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贡献。
潘其旭
关键词:实证考察盘古神话盘古国
壮族《嘹歌》的文化内涵——壮族“嘹歌”文化研究之五被引量:17
2005年
《嘹歌》是著名的壮族传统长篇古歌,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厚,是“歌化”生活与“诗性”思维的集中表现,反映了壮族通过唱歌促进“两种生产”的价值观,追求“依歌择配”美好生活的婚姻观,反映厌兵事乱世和思安居乐业的社会观,展现“那文化”形态及其岁时观念,透过《嘹歌》可窥视壮族传统歌谣艺术从《越人歌》到《刘三姐》歌式的发展。
潘其旭
关键词:文化内涵诗性思维
壮族与东南亚泰、老、掸族系历史文化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
1991年
“扬汉之南,百越之际”(《吕氏春秋·恃君览》)。壮族源于我国周泰时期的南方百越(粤)族群,是聚居于岭南西部地区(包括今广东西北部及广西境属)的西欧、骆越(亦并称“西越”或“瓯骆越”)部族的一支后裔。东汉至隋唐,这一地区先后出现了乌浒、俚、僚等群体名称。而“俚人,即乌浒蛮”(《南州异物志》)。对于他们的族源关系,《隋书·南蛮传》云:“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俍、曰俚、曰僚、曰迤……古先所谓百越是也。”宋元以降,广西部分地区又出现“僮(壮)人”、“僮人”之称;明代古籍常以“僮俍”或“瑶僮”并称,言广西“无地无瑶僮”,又有居民为“僮八民二”或“僮七民三”之说。延至清代,“僮(壮)”遂为相当普遍的民族称谓。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蛮越之介,自此谕岭而居溪峒.分瑶、僮(壮)二种.瑶乃荆蛮。
潘其旭
关键词:壮族族系壮语历史文化干栏骆越
从“那”字地名和稻作习俗看壮族和泰族的历史文化关系--壮族文化语言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三被引量:1
2008年
中国壮族和泰国泰族,是自古从事稻作农业生产的民族,壮语和泰语均称水田为"那"(na2),壮族和泰族聚居的乡村有许多带"那""纳"(水田)字地名,构词和含义基本相同;有相近同的稻作农业生产及加工食品词汇并自成体系;有类似的稻作生产传统仪俗和信俗观念。特定的地名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着一定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往往为揭开民族来源和历史文化的谜团提供重要的证据。
潘其旭
壮族《麽经布洛陀》的文化价值被引量:19
2003年
《麽经布洛陀》是壮族民间宗教的经典,为麽公举行法事仪式时祷祝喃诵的经诗。其旨在祷请祖神布洛陀辨明事理,通过古事秘诀训导和调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和纷争,祈求禳解降福,以达其所愿。《麽经》篇幅宏大,内容丰富,内涵深刻,风格独特而自成体系。不仅展现了壮族及其先民心目中的精神偶像布洛陀作为创世神、宗教神、祖先神和道德神的神格面貌及其演化过程,壮族原生态的信仰观念、生活哲理、道德观念、文化心理、感情体验、行为方式和功利追求,而且以特有的神异形式,折射着壮族先民从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由晚期原始社会发展到阶级化、秩序化社会的漫长历程和生动图景。其不失为壮族传统的精神文化的最初纪录和语言文字的百科全书,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潘其旭
关键词:文化价值
德保壮族民歌“诗那·嘀抬乐”咏唱规则及艺术特色被引量:4
2017年
通过田野考察,阐明流传于广西德保县一带的壮族传统"诗那·嘀抬乐"三声部民歌的咏唱规则及艺术特色,探析其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诗那"意为"田园歌诗",是"那文化"(稻作文化)的产物。分别由10人左右组成的男歌队与女歌队进行对唱;一人唱"嘀"(高音),数人唱"抬"(中音),多人唱"乐"(低音);全歌由"初始歌""对答歌"和"结束歌"三段乐章构成,结构严谨,旋律优美动听。但当代已出现简化为二声部的趋向,传统三声部合唱形式面临濒危之势。文章旨在挖掘、抢救这项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并藉同期刊出的《我请山歌来做媒》("嘀抬乐")词曲相关资料,让大家领略其独特风貌及供研究参考。
邓如金潘其旭
关键词:壮族民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