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青雄
- 作品数:32 被引量:105H指数:6
- 供职机构: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红碱淖遗鸥孵卵行为被引量:5
- 2013年
- 2012年5—6月,应用e-Science信息技术,对红碱淖遗鸥的孵卵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孵化阶段昼夜间孵卵节律分别为:孵化前期换孵次数6.40±0.45(n=68)、2.37±0.20(n=62),坐巢方向变换35.34±2.12(n=68)、16.16±0.67(n=62),翻卵次数10.81±0.50(n=68)、6.58±0.40(n=62);孵化中期换孵次数2.20±0.12(n=66)、0.52±0.06(n=60),坐巢方向变换18.73±0.85(n=66)、4.28±0.31(n=60),翻卵次数10.14±0.55(n=66)、4.22±0.30(n=60);孵化后期换孵次数1.81±0.10(n=48)、0.53±0.07(n=47),坐巢方向变换15.17±0.75(n=48)、3.87±0.34(n=47),翻卵次数8.65±0.51(n=48)、3.26±0.22(n=47)。当大风或大雨时,对同一孵化阶段的换孵次数、坐巢方向变换和翻卵次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双亲交替换孵主要集中于04:00—06:00、08:00—10:00、12:00—14:00等时间段内。孵化后期,亲鸟坐巢时长达到601.14±31.16min(n=56)。遗鸥通过调节昼夜间的孵卵节律来控制卵的温度,以保证昼夜间卵胚胎的正常发育。
- 汪青雄杨超刘铮肖红
- 关键词:遗鸥孵卵行为
- 棕头鸥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与分析被引量:6
- 2012年
- 基于长距PCR扩增及保守引物步移法测定并注释了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结果表明,棕头鸥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 769 bp,GenBank登录号JX155863。基因含量和排列次序与红原鸡一致,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2个rRNA和一个D-loop区(控制区)。除COI基因以GTG、ND3基因以ATT为起始密码子外,其余11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均以ATG起始。11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以典型的完全终止密码子AGG、TAG、TAA或AGA终止,COIII和ND4基因为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预测了22个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发现tRNASer(AGN)缺少DHU臂,tRNAPhe的TψC臂出现第4种排列形式。预测的棕头鸥12S和16S rRNA二级结构分别包括4个结构域47个茎环和6个结构域60个茎环。其他鸟类控制区发现的F-box、E-box、D-box、C-box、B-box、Bird similarity-box和CSB-boxes(1-3)也存在于棕头鸥中,预测了控制区H链复制起始序列OH和双向复制起始序列LSP/HSP。系统发育分析支持将棕头鸥划归为面具鸥族(Masked gulls)。
- 杨超汪青雄黄原肖红
- 关键词:棕头鸥线粒体基因组RNA二级结构控制区结构
- 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沟壑区过渡带鸟类多样性研究——以陕西定边县为例被引量:2
- 2022年
- 定边县地处毛乌素风沙地与黄土高原沟壑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候鸟南北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但半个多世纪以来缺少鸟类基础调查资料,为了该地区鸟类多样性及其变化,文中于2018-2020年采用样线法和定点直接计数法进行了鸟类调查和观测。结果共记录到鸟类21目54科223种。其中水鸟为99种,占总种数的44.4%;雀形目鸟类为80种,占总种数的35.9%;其他仅占总种数的19.7%。在223种鸟类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有1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有31种,陕西省重点保护的鸟类有13种,中国特有鸟类仅有3种。从居留型来看,留鸟有51种,迁徙鸟类172种,包括夏候鸟64种,冬候鸟21种,旅鸟86种,迷鸟1种。从区系来看,古北界鸟类为154种,东洋界22种,广布种47种,分别占总种数的69.0%,9.9%和21.1%。4种生境类型中鸟类多样性最高的是盐湖湿地,其次是荒漠—半荒漠灌丛草原,居民区最低。文中补充了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过渡带的鸟类多样性数据,为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从鸟类保护的角度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 罗磊杨超汪青雄肖红侯迎武王中强
- 关键词:鸟类群落组成多样性过渡带
- 陕西省鸟类新纪录——大红鹳被引量:1
- 2010年
- 封托李枫汪青雄贾蕊王建维
- 关键词:大红鹳鸟类双筒望远镜交汇区觅食水鸟
- 陕西黄龙山区原麝种群数量与分布的初步研究
- <正>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属于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1年在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首次发现。为充分掌握原麝在陕西黄龙山区的分布及生存现状,笔者于2016年冬季通过样线法结合红外线相机陷阱法对原麝...
- 裴俊峰车利锋汪青雄王璐金学林
- 文献传递
- 陕西红碱淖湿地鸥科鸟类组成及分布的研究被引量:10
- 2011年
- 2005~2009年,采用路线调查法和定点观察法对陕西红碱淖湿地鸥科鸟类组成及其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红碱淖分布有鸥科鸟类4属10种,在此繁殖的有5种,其中有全球性濒危鸟类——遗鸥的最大种群在此繁殖。记述了鸥科鸟类最早发现时间段、分布状况及迁徙数量情况,也探明了繁殖种群数量。并从植被类型、水位变化、食物因素、湖心岛生境状况和环境气候等因素分析了红碱淖鸥科鸟类迁徙状况、种群数量变化、繁殖情况等。
- 汪青雄肖红王中强胡彩娥蔡启文
- 陕西红碱淖棕头鸥孵卵行为被引量:4
- 2015年
- 2014年5—6月,应用e-Science信息技术,对红碱淖棕头鸥的孵卵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孵化阶段昼夜间孵卵节律分别为:孵化前期换孵次数7.88±1.08(n=39)、5.00±0.89(n=39),坐巢方向变换27.75±2.04(n=39)、14.37±1.72(n=39),翻卵次数27.13±2.02(n=39)、11.25±1.08(n=39);孵化中期换孵次数3.11±0.19(n=65)、1.32±0.11(n=65),坐巢方向变换23.37±0.91(n=65)、10.95±0.86(n=65),翻卵次数21.11±1.11(n=65)、8.47±0.77(n=65);孵化后期换孵次数3.17±0.22(n=42)、0.95±0.05(n=42),坐巢方向变换20.06±1.46(n=42)、6.62±0.84(n=42),翻卵次数22.39±1.78(n=42)、5.33±0.55(n=42)。当大风或大雨时,对同一孵化阶段的换孵次数、坐巢方向变换和翻卵次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双亲交替换孵主要集中于04:00—10:00、12:00—14:00等时间段内。孵化后期,亲鸟坐巢时长达到(713.29±40.62)min(n=42)。棕头鸥通过调节昼夜间的孵卵节律来控制卵的温度,以保证昼夜间卵胚胎的正常发育。同时与同域分布繁殖的遗鸥的孵卵节律进行了比较。
- 汪青雄肖红杨超刘铮
- 关键词:棕头鸥孵卵行为
- 近40年陕西榆林地区鸟类组成和区系变化被引量:2
- 2014年
- 2001-2013年,采用样线法和定点观察法对陕西省榆林地区鸟类进行了调查,并与1958-1980年鸟类资源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01-2013年共记录鸟类243种,隶属于18目53科;较1958-1980年调查结果(148种,隶属于17目47科)增加95种。其中,新增加了陕西省鸟类新纪录3种。从动物地理区划来看,古北界增加了75种,东洋界增加了10种,广布种增加了18种;从居留型情况来看,留鸟增加了26种,夏候鸟增加了20种,冬候鸟增加了16种,旅鸟增加了31种。同时,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变化下,陕西榆林地区鸟类组成、区系和生态分布上的变化。
- 汪青雄肖红杨超王中强胡彩娥
- 关键词:鸟类组成区系生态分布
- 陕西红碱淖湿地水鸟组成及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4
- 2010年
- 2001年4月~2009年11月采用样线法和定点观察法对陕西红碱淖湿地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79种,隶属于8目14科,其中古北界56种,东洋界5种,广布种18种;在居留型上夏候鸟32种,旅鸟45种,迷鸟2种,无冬候鸟和留鸟。优势种以雁鸭类、鸥科、鸻鹬类为主。红碱淖湿地鸟类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564,均匀度指数为0.361。在不同生境中,沼泽地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1.561),均匀度指数为0.363,芦苇丛鸟类群落多样性最低(0.104),均匀度指数为0.050。分析了食物、生境和水位等因素对红碱淖湿地水鸟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 肖红汪青雄王中强胡彩娥蔡启文
- 红碱淖湿地遗鸥繁殖种群动态
- 2001年~2010年十年间,红碱淖湿地遗鸥繁殖种群数量从87巢/174只增长到7708巢/15416只,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种群.环志观察显示,2001年~2004年间,红碱淖遗鸥繁殖种群主要为内蒙古鄂尔多斯桃力...
- 肖红汪青雄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