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学非

作品数:45 被引量:238H指数:8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35篇胃癌
  • 18篇肿瘤
  • 14篇胃肿瘤
  • 11篇手术
  • 8篇淋巴
  • 7篇外科
  • 7篇淋巴结
  • 7篇病理
  • 6篇预后
  • 6篇细胞
  • 6篇临床病理
  • 6篇腹腔
  • 5篇胃癌根治
  • 5篇腹腔镜
  • 5篇并发
  • 5篇并发症
  • 4篇早期胃癌
  • 4篇术后
  • 4篇切除
  • 4篇外科治疗

机构

  • 45篇复旦大学
  • 4篇复旦大学上海...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肿瘤...
  • 1篇上海市普陀区...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5篇汪学非
  • 38篇孙益红
  • 16篇秦新裕
  • 14篇沈振斌
  • 11篇刘凤林
  • 10篇王聪
  • 10篇唐兆庆
  • 10篇李豪杰
  • 8篇陈伟东
  • 7篇秦净
  • 6篇沈坤堂
  • 5篇方勇
  • 4篇赵骏杰
  • 4篇贺宏勇
  • 3篇汤其群
  • 3篇张启
  • 2篇刘天舒
  • 2篇施前
  • 2篇马端
  • 2篇左青松

传媒

  • 16篇中华胃肠外科...
  • 5篇中国实用外科...
  • 4篇中国临床医学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复旦学报(医...
  • 2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上海医学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中华普外科手...

年份

  • 8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3
  • 1篇2002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癌侧群细胞检测分选及其增殖能力的初步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检测和分选胃癌细胞系中的侧群细胞(side population,SP),并对其体外增殖能力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选择3株不同分化程度的人胃癌细胞系MKN-28、SGC-7901、BGC-823,以Hoechst 33342/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荧光染料双染,维拉帕米拮抗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荧光激活分选法检测SP细胞比例;通过细胞生长曲线(CCK-8法)对SP细胞体外增殖能力进行初步分析。结果3株胃癌细胞中均存在含量极少的SP细胞,比例在0.8%~2.7%之间;SP细胞比例随着胃癌细胞分化程度降低而下降(2.20%vs1.57%vs0.93%,P=0.023)。人胃癌细胞系MKN-28来源的SP细胞体外培养1周、2周后的增殖倍数分别为22.67和290,明显高于非SP细胞培养后的13.68和124。细胞生长曲线显示,SP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明显强于non-SP细胞及未经分选的MKN-28细胞(P=0.044)。结论胃癌细胞系中存在比例相对稳定的SP细胞,SP细胞比例随着胃癌细胞分化程度增高而上升。胃癌SP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明显高于非SP细胞。
李雪汪学非唐兆庆沈振斌孙益红施前汤其群秦新裕
关键词:胃癌侧群细胞肿瘤干细胞细胞生长曲线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追加胃切除手术的时机选择及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追加胃切除手术的手术时机对于手术安全性的影响以及可在术前识别的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3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胃癌内镜下ESD治疗后追加手术的74例病人资料,分析不同手术时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追加手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早期手术组(手术间隔≤33 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3%,显著高于延迟手术组(3.6%,P<0.001)。追加手术出现术后并发症的病人行追加手术平均在ESD后(20.8±16.9)d,显著早于无术后并发症的病人[(39.0±27.8)d,P=0.001];出现术后并发症的病人术前血浆前白蛋白水平为(0.210±0.065)g/L,显著低于无术后并发症的病人[(0.242±0.058)g/L,P=0.041];出现术后并发症的病人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指数(FARI)(8.48±2.06)显著高于无术后并发症的病人(6.73±1.84,P=0.001)。内镜术后早期追加手术、低血浆前白蛋白水平以及高FARI与ESD后追加胃切除手术出现术后并发症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SD后早期追加手术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追加手术宜在ESD术后5周,最好术后8周进行,并且术中应常规先行包括小网膜囊在内的标准腹腔镜探查,明确ESD造成的炎性反应已基本消退后再行追加手术。
刘浩唐兆庆李豪杰沈振斌张轶群高晓东张恒汪学非孙益红
关键词:早期胃癌腹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
p53对胃癌细胞BGC823中Survivin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p53基因对胃癌细胞株BGC823中Survivin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胃癌细胞株BGC823中Survivin和p53基因表达情况;利用质粒pcDNA 3.0-rp53转染该细胞株,应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在培养后不同时间点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确认了胃癌细胞株BGC823中Survivin和突变型p53基因的表达。受野生型p53质粒转染的胃癌细胞在培养16和24 h后,Survivin mRNA和蛋白质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野生型p53在转染胃癌细胞株BCB23后可显著抑制后者Survivin基因的转录和表达。
孙益红左青松汪学非蔡旭马端
关键词:胃癌SURVIVINP53基因表达
胃癌根治术D1与D2淋巴结清扫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系统评价胃癌根治术中D1与D2两种不同范围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检索近20年来有关胃癌根治术不:司淋巴结清扫范围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评估文献质量并提取数据资料,应用荟萃分析专用软件包RevMan(4.2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初始相关文献394篇,经质量评估后其中4篇文献符合本研究要求.共1316例患者被纳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D1术式,标准D2术式可有效改善患者远期生存[RR1.35,95%CI(1.12~1.62);NNT=9];若同时纳入联合脾脏或胰体尾脾切除的病例,D2术式只对已突破浆膜(T3)的胃癌患者有意义[RR1.80,95%CI(1.03~3.15);NNT=13];D2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R1.72,95%CI(1.46~2.03);NNT=6]及死亡率[RR2.12,95%CI(1.39~3.25);NNT=21]高于D1术式。结论与D1术式相比,标准的D2根治术可显著提高胃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率,而同时联合胰体尾和(或)脾脏切除的D2根治术只能改善T3期胃癌患者的预后;D2根治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于D1根治术。
汪学非孙益红梁德基王聪方勇刘天舒秦新裕
关键词:胃肿瘤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外科手术
胃癌围手术期并发症被引量:4
2023年
全腹腔镜下吻合已成为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的常规方式[1-4]。Overlap食管空肠吻合在各种腔内吻合中已成为主流。然而,目前不少文献报道的腔内食管空肠吻合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辅助切口吻合[1,5]。因此,如何安全、便捷地完成全腹腔镜下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仍是当前的临床热点问题。对于如何提高腔镜下Overlap吻合的吻合质量、防治术中术后吻合并发症,笔者团队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心得体会。
陈新华李国新张驰胡祥汪学非孙益红王宝贵梁寒那迪王振宁
关键词: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全腹腔镜并发症发生率
十二指肠间质瘤30例外科治疗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5—2006年间收治的30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最常见于十二指肠降部60%(18/30),其次为水平部20%(6/ 30),球部10%(3/30),升部10%(3/30)。肿瘤以恶性多见,占76.7%(23/30),交界性13.3(4/30),良性10%(3/30)。细胞类型以梭形细胞型多见,占73.3%(22/30),混合型次之,占23.3%(7/30),上皮细胞型少见,占3.3%(1/30)。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黑便多见,占40%(12/30),其次为腹痛30%(10/30)、饱胀13.3%(7/30)、贫血20%(6/30)。诊断方法的选择依次为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镜、内镜超声及CT。30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治疗,1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13例为降部肿瘤,2例为横部肿瘤,术后病理检查均无淋巴结转移;5例降部和2例球部肿瘤行肿瘤及十二指肠壁局部切除术,4例水平部和3例升部肿瘤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另有1例球部肿瘤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术后随访15个月~9年,其中24例获得完整随访,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7.5%。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以恶性者多见,其局部侵袭性不如消化道癌,淋巴结转移少见,术前诊断主要依据上腹部增强CT、胃肠道钡剂造影、胃镜以及内镜超声检查,其手术方式的选择更多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大小。
沈坤堂秦新裕孙益红汪学非俞瑞东
关键词: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外科治疗
胃周转移淋巴结数对胃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寻找适用于胃癌术后患者预后比较的简单指标。方法选取1999-2005年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肿瘤组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4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48例患者3年累计总生存率为62.8%,生存率随胃周转移淋巴结数增加而下降。当胃周转移淋巴结数超过6枚时,3年生存率降至15.4%,与全组3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周转移淋巴结数与总阳性淋巴结数存在线性关系(r=0.94,P〈0.01),但与总切除淋巴结数不存在线性关系(r=0.18,P=0.2)。结论胃周转移淋巴结是一个简单有效判断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指标。胃周转移淋巴结对淋巴结切除技术要求低,可用于比较不同地区间胃癌术后患者的预后。
刘凤林唐兆庆汪学非沈振斌秦新裕孙益红
关键词:胃肿瘤预后淋巴结转移
胃癌根治术后胰瘘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5例胃癌根治术后胰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出现胰瘘可疑症状的时间分别为术后第2、3、4、6、8天。5例均出现心动过速(HR>120次/min)、持续发热(T>38.5oC)和血白细胞升高(WBC计数>15×109/L)。影像学检查胸片提示胸腔积液3例,3例CT检查提示腹腔积液,2例同时伴有胰腺肿胀。5例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均>10000U/L。5例患者中2例经保守治疗3周后治愈,另3例经再次手术引流后1~4个月治愈。结论术中胰腺损伤是导致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充分的引流是保证术后胰瘘治愈的关键。
孙益红汪学非沈振斌王单松陈伟东王聪秦净秦新裕
关键词:胃肿瘤消化系统外科手术手术后并发症胰腺瘘
胃癌分化程度与β1,6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V的关系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β1,6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V(MGAT5)与胃癌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胃癌细胞株中MGAT5的表达。收集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213例胃腺癌与97例癌旁病理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GAT5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分化程度的下降,胃癌细胞株与胃癌组织中MGAT5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MGAT5在低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和高、中分化胃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6.88±3.54比11.13±0.78、10.11±1.05、9.08±3.23,P〈0.001)。结论胃癌细胞株与胃癌组织中MGAT5的低表达与胃癌去分化程度显著相关。
贺宏勇陈伟东汪学非刘凤林沈振斌孙益红
关键词:胃癌分化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V
人胃癌侧群细胞分选与生物学特性鉴定
第一部分人胃癌侧群细胞检测分选与干细胞基因表型分析  [目的]检测和分选胃癌细胞株中的SP细胞,并分析其干细胞相关基因表达情况。  [方法]选择4株不同分化程度的人胃癌细胞系MKN-28、SGC-7901、BGC-823...
汪学非
关键词:胃癌干细胞侧群细胞生物学特性药物耐受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