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爱萍
- 作品数:73 被引量:78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卫生厅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八例
- 2001年
- 汤爱萍陈文准杨碧云
-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bcl-2蛋白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 2004年
-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bcl 2蛋白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 6 2例初治急性白血病 (AL)患者和对照组 1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cl 2蛋白的表达。结果 :(1) 6 2例AL细胞均不同程度表达bcl 2蛋白 ,阳性细胞率为 2 %~ 97% ,均数为 (4 8.0 6± 2 7.2 2 ) % ,对照组阳性细胞数为 (15 .4± 5 .6 4 ) % ,P <0 .0 1。而在AL各型之间缺乏统计学差异 ,P >0 .0 5。 (2 )可进行疗效判定的 4 5例患者中 ,无效组bcl 2蛋白表达水平为 (6 9.33± 2 2 .78) % ,明显高于有效组 (38.4 8± 2 6 .16 ) %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3)bcl 2高表达组治疗有效率为 4 2 .3% ;低表达组治疗有效率为 84 .2 % ,两者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4 )bcl 2蛋白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外周血白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数及骨髓中原始细胞数无关。结论 :急性白血病bcl 2表达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且bcl 2高表达者化疗效果差 ,预后不良。
- 汤爱萍杨碧云李慧慧吴东升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免疫组化
- 再生障碍性贫血外周血CD55^-、CD59^-细胞表达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检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外周血中红细胞和粒细胞膜CD55、CD59表达情况,探讨其与环孢素A(CsA)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素标记CD55和CD59单克隆抗体,流氏细胞术检测30例正常人和67例CAA患者。根据CAA外周血红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是否含有PNH样的CD55-、CD59-细胞分为A组和B组。均予CsA为主治疗大于6个月,并随访观察。结果正常人PNH样的细胞均<3.0%,CAA患者85.1%(57例)为3.0%~10.0%之间,A组与B组比较:对CsA为主的治疗起效时间早,分别为(5.18±2.53)个月与(10.67±1.15)个月,P<0.001;有效率高,分别为87.7%(50/57)、30.0%(3/10),P<0.001;中位随访时间是28.2个月(17.0~51.4个月),复发率低,分别为10.0%(5/50)、66.7%(2/3),P<0.05;3年总生存率高,分别为100.0%、44.4%,P<0.001;1年无病生存率高,分别为43.9%(25/57)、10.0%(1/10),P<0.05。结论 CAA患者红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存在微量PNH样细胞,有PNH样细胞的CAA对CsA为主治疗敏感起效快,有效率高,复发率低,3年累积总生存率及1年累积无病生存率均高,有助指导临床用药及预测预后。
- 范志伟杨桂玲汪清铭石庆之汤爱萍
- 关键词:预后生存期
- PRAME与WT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PRAME(preferentially expressed antigen ofmelanoma)与WT1(Wil ms’tumor)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4例AL患者PRAME mRNA和WT1 mRNA的表达水平,并将两者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PRAME阳性表达率:ANLL为41.9%,ALL为38.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WT1阳性表达率:ANLL为48.4%,ALL为46.2%,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完全缓解组(complete remission,CR)及对照组PRAME和WT1的表达均阴性;有效组PRAME和WT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无效组(P<0.01);对1例PRAME阳性和10例PRAME、WT1均阳性的患者进行随访,7例经化疗后PRAME表达水平不降,4例复发患者PRAME再次升高均早于临床复发,其中2例WT1的波动与PRAME同步,2例临床复发时才升高。结论与WT1基因一样,PRAME基因是急性白血病的一个重要标记基因,动态检测PRAME的表达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疾病的状态和体内白血病细胞的总负荷量,对AL患者的化学治疗、预后判断及监测微小残留病灶、防治复发有一定的意义。
- 范小菊李慧慧梁昌达汤爱萍费妍
- 关键词:PRAMEWT1急性白血病
- 自身骨髓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一例报告
- 1993年
- 汤爱萍陈文准等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自身骨髓移植
- Rituximab单药与联合rhTPO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对照研究
- 2016年
- 目的研究Rituximab(利妥昔单抗,中文名:美罗华)单药与联合rhTPO(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效果对照。方法病例资料来源于我院2015年1—12月确诊ITP患者40例。根据药物治疗方式的差异将40例患者分为LD—RTX单药组加例和LD—RTX联合rhTPO用药组20例。利妥昔单抗(RTX)标准剂量为(375mg/m2每周,4周),重组人全长糖基化TPO(rhTPO)是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剂量为300U/(kg·d),每日一次,连续使用14d;待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以上,或血小板计数绝对值升高≥100×10^9/L时即停用。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死亡率、患者起效时间、维持时间的差异及安全性。结果(1)LD—RTX联合rhTPO用药组对比LD—RTX单药组总有效率更高,分别为90.00%和65.00%(P〈0.05):(2)LD—RTX联合rhTPO用药组对比LD—RTX单药组死亡率更低,分别为0和15.00%(P〈0.05);(3)LD—RTX联合rhTPO用药组对比LD—RTX单药组起效时间更短,维持时间更长,其中,LD—RTX单药组分别为(22.39±2.77)d、(51.39±5.77)d,LD—RTX联合rhTPO用药组分别为(7.51±1.41)d、(79.51±12.4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均无严重副作用发生。结论Rituximab单药与联合rhTPO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均有一定效果,与单药比较,采用rhTPo和LD—RTX联合治疗有利于提升疗效和缩短疗程,且药物作用维持时间更长,对于复发患者以及经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来说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
- 颜金花李萍邬国和谌萍丽陈建兰李慧慧汤爱萍
- 关键词:RHTPO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 NPM1基因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野生型NPM1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9例AML患者,分析NPM1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外周血细胞数、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数及临床疗效的关系,并对部分患者NPM1表达水平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初治AML患者中NPM1阳性表达率为73.8%,难治复发组NPM1阳性率为100%,完全缓解组NPM1阳性表达率为66.7%,对照组NPM1阳性表达率为60%,但各组之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表达水平显示,难治复发组NPM1中位表达水平(0.798 8)高于初治组(0.541 0)、完全缓解组(0.483 6)及对照组(0.371 8)(P<0.05)。NPM1高表达组患者有效为63.1%,低于低表达组(88.9%)和不表达组患者(100%)(P<0.05)。NPM1表达强度与外周血白细胞数和骨髓原始细胞数呈正相关(P<0.05)。对12例初治时NPM1基因高表达患者进了动态观察,1个疗程化疗后获完全缓解5例,其表达水平达正常中位水平以下,其余7例为未缓解患者,NPM1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NPM1基因在AML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度表达现象,NPM1高表达者提示预后差,完全缓解率低,可作为AML预后不良的指标,PCR动态检测AML患者治疗前后NPM1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AML预后和监测微小残留病(MRD)的一项指标。
- 李明汤爱萍余莉李慧慧费妍
- 关键词:NPM1
- 54例老年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状态逐渐发生变化,出现组织器官自然衰退,内环境不稳定性,新成代谢紊乱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等,因此老年急性白血病(AL)患者对化疗的承受能力下降,临床治疗较为棘手,预后较差。我院自199...
- 汤爱萍杨碧云李慧慧曹瑞生杨桂玲陈三军华建媛
- 关键词:老年急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
- 文献传递
- 骨髓转移癌1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骨髓转移癌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16例确诊为骨髓转移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白细胞计数增高3例(占18.75%),贫血12例(占75%),血小板数量减少8例(占50%),骨痛14例(占87.50%),发热7例(占43.75%),乏力6例(占37.50%),淋巴结肿大6例(占37.50%),出血4例(占25%),外周血涂片见幼稚细胞2例(占12.50%),铁蛋白增高13例(占81.25%),碱性磷酸酶增高13例(占81.25%),乳酸脱氢酶(LDH)增高8例(占50%),血沉增高7例(占43.75%),MRI检查发现骨质破坏及异常信号灶、病理性骨折3例(占18.75%)。骨髓涂片或活检发现成团的癌细胞。结论骨髓象的检查能为骨髓转移癌的诊断提供细胞学依据。
- 杨烨毓汤爱萍李慧慧余莉杨碧云
- 关键词:骨髓转移癌血液学改变骨髓象
- VAD方案联合反应停治疗多发性骨髓瘤2例
- 我们VAD方案联合反应停治疗难治性MM2例,疗效较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性,68岁。因头昏、乏力、面色苍白于2003年11月入院。查体见中度贫血外貌,肝脏、脾脏、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辅助检查:血常规示Hb7...
- 李露汤爱萍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反应停VAD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