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乔颖
- 作品数:18 被引量:130H指数:9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民委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心脏功能的改变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定量评价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左心室功能的改变情况。方法选取正常对照组41例及已确诊为缩窄性心包炎的患者40例,行超声常规检查并存储患者足够帧频二维图像,其中左室长轴图像包括心尖位左室长轴观,二腔心观、四腔心观,短轴图像包括二尖瓣环水平、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左室短轴观,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定量分析并记录各个切面观总体纵向峰值应变、径向峰值应变、圆周峰值应变;其中总体纵向峰值应变为软件自动测量得出,二尖瓣环水平、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左室短轴观的总体圆周应变及径向应变为每个切面6个节段的峰值应变的平均值。结果①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左房、右房较正常对照组扩大,左室缩小,EF值减低,舒张早期二尖瓣口血流速度E峰减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二维斑点追踪成像: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心尖二腔心观、心尖四腔心观及心尖左心室长轴观总体纵向应变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左心室二尖瓣环水平、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短轴切面平均圆周应变和径向应变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左心室长轴方向各切面总体纵向应变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左心室短轴各水平平均圆周应变及平均径向应变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表明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左心室壁运动功能减低,心肌存在一定的损伤;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较射血分数更早地检测出心肌损伤,为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心功能的评估提供了一种更精确的方法。
- 刘琨邓又斌孙杰王玉波毕小军杨好意王俊力汤乔颖
- 关键词:二维斑点追踪技术缩窄性心包炎心脏功能左心室
-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猪离体心脏心肌剪切模量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研究猪离体心脏左室壁心肌剪切模量大小的分布规律。方法取4枚新鲜离体猪心,采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在探头方向与左室长轴或短轴平行两种情况下,分别测量各心脏左室前壁心外膜下层、中层和心内膜下层心肌的剪切模量。结果探头方向与左室长轴平行时,测得左室前壁中部心外膜下层、中层、心内膜下层心肌剪切模量分别为(46.04±17.07)kPa,(87.70±29.67)kPa,(115.73±30.04)kPa;探头方向与左室短轴平行时,心外膜下层、中层、心内膜下层心肌剪切模量分别为(78.71±26.48)kPa,(77.08±34.00)kPa,(70.69±41.38)kPa。结论通过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得的左室壁心外膜下层、中层及心内膜下层心肌剪切模量大小不同,且同一部位心肌在切面不同时剪切模量大小也有差异。
- 汤乔颖邓又斌刘琨张隽黄媛孙杰
-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心肌剪切模量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移植心脏左心室收缩功能
-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技术检测移植心脏左室壁峰值收缩应变,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移植心脏左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22例心脏移植受者于移植术后1月(23±5天)、2月(61±7天)、3月(104...
- 刘红云邓又斌刘琨李阳汤乔颖昌盛卢峡魏翔
- 探头扫查平面与肌纤维走行方向夹角对剪切波传播速度的影响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探讨探头扫查平面与肱二头肌肌纤维走行方向夹角对剪切波传播速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健康志愿者20名。采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探头方向与肌纤维方向夹角分别为0°、30°、60°、90°,测量距体表深度1.7cm、2.5cm处同一位点的剪切波传播速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深度为1.7cm和2.5cm,剪切波传播方向与肌纤维夹角为0°、30°、60°、90°时,剪切波传播速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分别取剪切波方向与人体肌纤维排列的夹角为0°、30°、60°、90°时,不同深度剪切波传播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探头扫查平面与肌纤维走行方向夹角影响剪切波的传播速度,深度相同时,随着剪切波传播方向与人体肌纤维排列方向夹角增大,剪切波速度有递减趋势。传播方向一致时,剪切波在人体肱二头肌中的传播速度与深度无明显关系。
- 张隽邓又斌黄媛汤乔颖邓琪
- 关键词:弹性成像技术肱二头肌
- 三维近端等速表面积法测量二尖瓣狭窄患者二尖瓣口面积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三维近端等速表面积(3d—PISA)法测量二尖瓣狭窄患者二尖瓣口面积(MVA)的准确性,并探讨应用3d-PISA法测量MVA的最佳Nyquist速度极限。方法对20例二尖瓣狭窄患者分别采用胸骨旁切面直接勾勒法、二维近端等速表面积(2d-PISA)法及3d—PISA法测量MVA,以胸骨旁切面直接勾勒法测量的MVA为参照标准,分析不同的Nyquist速度极限下上述3种方法测量MVA的异同。结果在不同的Nyquist速度极限(32cm/s、26cm/s、19cm/s)时,3d_PISA法测量的MVA均不同。在Nyquist速度极限为19cm/s时:①胸骨旁切面直接勾勒法与3d_PISA法、2d—PISA法测量的MVA差值均最小;②与2d-PISA法测量的MVA相比,3d_PISA法测量的MVA与胸骨旁切面直接勾勒法测量的MVA更接近;③2d—PISA法、3d.PISA法测量的MVA与胸骨旁切面直接勾勒法测量的MVA均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98,r=0.89)。结论在Nyquist速度极限为19cm/s时,3d—PISA法测量的二尖瓣狭窄患者MVA与胸骨旁短轴切面直接勾勒法测量的MVA差值最小。
- 周玮邓又斌李阳张隽李礼刘红云刘娅妮杨好意汤乔颖
-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二尖瓣狭窄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正常人左心室心肌应变被引量:21
- 2012年
- 目的评价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测量正常人左室心肌应变的能力,并对心肌总应变矢量的大小和角度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使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和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对31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心肌运动分析,测量左室的纵向、圆周向及径向应变,并通过纵向及圆周向应变计算心肌总应变矢量的大小及角度。结果三维斑点追踪测得的纵向及圆周向应变在左室整体及各短轴水平均小于二维应变,而径向应变则相反。三维斑点追踪测得的心肌应变在左室不同水平间存在差异,左室中部水平的纵向、圆周向及径向应变均大于基底部及心尖部水平,而二维应变在不同水平间的差异未显示出明显规律。通过测量的纵向及圆周向应变计算得到心肌总应变矢量大小和角度,应用三维应变计算出的心肌总应变矢量绝对值在左室中部水平最大,而总应变矢量角度在不同水平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三维斑点追踪可通过测量心肌应变对左室局部功能进行准确评价且重复性良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汤乔颖邓又斌黄润青杨好意王婷
-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心室功能斑点追踪显像
- 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慢性后负荷升高时左室收缩功能及其与病理变化的关系的动物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慢性后负荷升高时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过程的超声研究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室后负荷慢性升高时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过程,并利用心肌法向应变计算总应变矢量的大小和方向,以更全面地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变机制...
- 汤乔颖
-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左室收缩功能斑点追踪成像病理改变动物实验
- 血管活性物质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造影显影强度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采用CEUS技术定量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影强度,探讨血管活性物质对斑块显影强度的影响。方法对25只新西兰白兔行球囊扩张术,之后高脂喂养16周,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行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测量不同类型斑块的增强强度,造影剂消退后分别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NA)和三磷酸腺苷(ATP),采用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信号强度(A)。结果 CEUS显示A硬斑明显低于A软斑;滴注NA后A斑块及A斑块/A管腔比值低于基础造影,而滴注ATP后A斑块及A斑块/A管腔比值高于基础造影。结论血管活性物质可影响CEUS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显影强度。
- 孙杰邓又斌刘琨张伟汤乔颖
- 关键词:动脉硬化超声检查血管活性物质
- 超声造影定量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及其与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应用CEUS技术定量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强强度及其与病理染色所示的新生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新西兰白兔25只,高脂饲养4周后,以球囊扩张腹主动脉,再高脂饲养16周,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行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观察不同类型斑块的增强情况,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增强强度,以CD31染色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密度。应用非配对t检验比较软斑与硬斑造影强度及新生血管密度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EUS增强强度与斑块新生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结果二维超声诊断为软斑的斑块在CEUS中的增强强度明显高于硬斑(P<0.05);软斑的新生血管密度明显高于硬斑(P<0.05);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与斑块造影增强强度存在明显相关性(r=0.75,P<0.001),与斑块增强强度/管腔增强强度亦存在明显相关性(r=0.68,P<0.001)。结论 CEUS可定量评价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增强情况;斑块增强强度与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 孙杰邓又斌刘琨张伟汤乔颖郭灵丹
- 关键词:造影剂病理学
-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心室局部功能的进展被引量:7
- 2012年
- 超声斑点追踪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其原理为超声成像过程中入射超声波与心肌组织之间发生散射、反射等作用而在图像上形成"斑点"回声,心肌组织中含有众多均匀分布的斑点回声,也称为自然声学标志,每个斑点的大小约为20~40像素,其位置随着心肌的运动而发生改变,通过追踪这些与心肌组织同步运动的自然声学标志可以获得心动周期中心肌组织的运动信息[1].在二维超声图像上勾画出感兴趣区心肌节段后,室壁运动追踪软件可以逐帧追踪心动周期中声学斑点的运动轨迹,通过定量分析获取心肌的运动信息[2].由于心肌运动的三维性,目前人们正在应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研究心脏各节段的运动,以更准确全面地反映心脏的运动状况.
- 汤乔颖邓又斌
- 关键词: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左心室二维超声图像心肌组织心动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