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发
- 作品数:22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兰州城市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 《戚蓼生〈石头记序〉笺释》商补
- 2008年
- 此文就王人恩先生的《戚蓼生〈石头记序〉笺释》中的三处笺释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其一,"注彼而写此"基本意思是"看起来是要往那儿倾注,结果却流泻到了这里。"进一步表达"借他人杯酒,浇自己块垒"之义;其二,"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如理解为"比喻读者不能为书中的幻像所蒙蔽,去做捉月水中之事",虽然不错,但误会了原文的语气,应理解为:只要掌握了"具一心"之法,譬如水中捉月,虽难,"只挹清辉"就行;再譬如空中寻花,虽不易,"但闻香气"即可。其三,"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当指《石头记》非完帙,而意为读者不必以无法透解《石头记》为憾。
- 杨永发
- 关键词:笺释商补
- 甘肃地名民俗中的建文足迹
- 2018年
- 明建文帝的下落是近年来史学界探讨频繁的一段公案。早在1994年徐化民、连书成二人合著地方志书《渭水源头》,撰写《一个失位皇帝的雪泥鸿爪》,考证建文帝远赴乐都瞿坛寺。杨淼林、杨慰《建文帝圆寂青海乐都瞿昙寺考》、公维章《明建文帝出亡青海瞿昙寺新探》再次提出流亡甘青最后圆寂于青海乐都瞿昙寺的观点。本文补充金花娘娘传说及其庙碑、地名(挡驾墩、落驾台、救驾沟、接驾嘴、伏龙坪、藏龙洞)、萧氏家谱及家族口传、榆中"七月官神"民俗等新材料,并绘制全国各地建文踪迹图,对多种说法采取"共生"而非"唯一"的思维方法,讨论建文帝在靖难之变后的行踪,认为朱允炆历经多地最终流寓甘青是合理而可靠的结论。
- 杨永发
- 关键词:地名民俗足迹
- 西北书法与汉字书写教育研究——以当前甘肃中小学书法课改革策略为例
- 2015年
- 加强书法课教学意识淡薄,缺乏明确教学目标和评价机制,教学方式方法落后,教学软硬件设施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致使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断代"的影响日渐凸现。许多学校尽管在努力贯彻和执行教育部方针政策,但专业书法教师的严重短缺等多重因素已成为制约书法教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就需要通过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改革教学评价机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善软、硬件设施等措施,改变书法课的教学现状。
- 米文佐段珂杨永发
- 关键词:写字教学
- “矿背后”考释
- 本文根据地方文献,考证今甘肃省榆中县新营乡罗景村矿背后社不当写作"矿背后",而应当写作"圹背后"。该地名产生于明朝肃王朱楧在位时,即明永乐十七年前。其来源即与肃王废圹有关。在王圹修筑之前,该处并无居民,因建圹之后方有人口...
- 杨永发侯桂秀王忠禄
- 关键词:礼俗文化心理
- 文献传递
- 杜诗注释史通说
- 2013年
- 着眼于杜诗注释的历史,讨论了杜诗注释的格局和发展走向,将杜诗注释的历史大致划分为四个段落,即杜甫诗集基本面貌的形成为第一阶段,杜集注释本逐渐发展为对多家注本的整合形成集注本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强调个人见解、充分抒发个人观点的注本的繁荣,第四阶段是全方位关注杜诗的解读、传播而形成杜诗学。同时指出杜诗注释的九个方面的发展趋向,如从诗集编注演化为文学批评,从编纂全集校注本转移到选集选注本,由编制年谱、小传发展为诗人评传,对诗人和诗歌的研究逐渐转向收集资料和编纂综合工具书,由单独研究延伸到比较研究,从文学的领域扩展到语言学领域,还有从杜诗本体研究转向对注家注本的研究、从学术研究拓展到艺术表演,等等。
- 杨永发侯桂秀
- 关键词:杜甫注释注本杜诗学
- “榆中”名源及城址变迁被引量:1
- 2016年
- 关于榆中的位置历史上聚讼纷纭,影响最大的是以晋代徐广、北魏郦道元为代表的金城郡榆中(今甘肃榆中县)说,以三国苏林为代表的上郡榆溪塞(今陕西东北)说,以唐张守节为代表的唐胜州北河北岸榆溪塞(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说,当代还有钱穆先生的上郡榆溪塞说。而周清澍等学者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唐胜州北河北岸榆溪塞说。苏、张、钱、周等学者所言榆中实际上是"榆中地""榆中关"而非"榆中县"。榆中县的位置可归纳为"兰州东"和"兰州西"两种说法。《水经注》、元《一统志·兰州·古迹·汉榆中故城》、清吕吴调阳《汉书地理志详释》、清吴卓信《新注地理志》、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等认为在兰州东;明《寰宇通志》、《古今图书集成·方舆典》、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认为在兰州西。本文第一次提出两迁说,认为榆中得名之由与大、小榆谷有关,其故城在今大通河下游(兰州西),曾一度内迁至现位置(兰州东南),民国时以"榆中"为金县命名,榆中城又回到现在的位置。
- 杨永发侯桂秀
- 关键词:名源故址
- 杜诗四家注之内容系统与功能系统研究
- 此论文通过对钱谦益、仇兆鳌、浦起龙、杨伦四家注本的细致梳理,参考自宋代以来的多种杜诗注本,对杜诗注释的各个注释项目的内容、术语、方式方法进行了分类归纳,通过大量的例证,整理出了诗歌注释的内容系统和功能系统。论文从语言学、...
- 杨永发
- 文献传递
- 注释的心理机制--兼谈字义、字的组合义与语境义的解释被引量:5
- 2008年
- 此论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献注释心理机制的探究,讨论在这一心理机制下字的组合的解释和语境义的解释过程,寻找传统注释、现代解释、阐释、释义等概念在心理机制上的一致性,试图从认知理论的层面为整理这一类概念提供理论依据。论文主张:虽然传统注释学侧重与字词的音义训诂,解释学和阐释学侧重于文章的哲学意蕴的阐发,但从传统文献注释的实际来看,其所蕴含的心理机制是可以统摄字词音义的解释、句子的解释和篇章的解释的。中国的注释实践符合文献解读的心理机制,西方的解释学、阐释学、释义学、传意学,也无不适合此一机制。
- 杨永发
- 关键词:注释心理机制语境义
- 《关西方言钩沉》的语言学透析
- 2010年
- 范紫东的《关西方言钩沉》的特色有三点:一是不避鄙俗;二是重视语言的历史演变脉络;三是广泛引用各类文献阐释语义语源。《关西方言钩沉》的语言学价值有四点:一是保存了一定数量今已较为少见的读音;二是创造性地解决了部分方言词语的语源问题;三是保存了部分少见的方言词语;四是准确考定了所涉及方言词的本字。《关西方言钩沉》也有明显不足。但总体上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方言著作。
- 杨永发莫超孙占宇
- 关键词:语言学
- 清人对杜诗方言俗语的注释初探被引量:1
- 2011年
- 本文讨论杜诗方言的注释问题,以训诂学的方法从注释学的角度整理清人注本中的方法和术语,总结出清人注本中注释方言俗语的两种方法,即1、直表法;2、引用法。其中引用法又分四种:(1)引用其它注本注释;(2)引用其它文献注释;(3)引用辞书;(4)引用笔记杂说、方志。清人注释方言俗语的术语有12种:当日(时)方言,X间语,俗云,俗谓,俗呼,俗名,X谓之Y,X人谓(以、名)Y曰(为)Z,X呼为,X人方言(语),凡X曰Y,方言。并对部分未注明的方言词语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新见,这也为方言的应用研究拓宽了阵地。
- 杨永发郭芹纳
- 关键词:注释方言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