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
- 作品数:5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大连市友谊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基于红外眼动系统探讨帕金森病多模式视觉探索障碍的发生机制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通过红外眼动评估系统记录并分析目标探索任务中视觉信息处理系统眼动指标的疾病效应与衰老效应,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视觉探索障碍的发生机制。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10月-2021年6月于大连市友谊医院运动障碍门诊临床确诊且正在使用多巴胺能药物的认知正常的帕金森病患者32例作为帕金森病组,另将本院体检中心招募的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相匹配且认知正常的健康志愿者33例作为与帕金森病组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AMC组),以及本院医护实习学生中招募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匹配的33例健康志愿者作为青年正常对照组(YC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代表视觉信息处理能力的图形匹配任务(时钟匹配任务与倒转时钟匹配任务)和代表动眼肌功能的扫视类任务,同时使用红外眼动评估系统记录各组受试者的行为和眼球运动指标。对扫视类任务的准确率、潜伏期和扫视幅度,以及时钟匹配类任务的准确率、反应时间、扫视样本图像感兴趣区域(AOI)次数、扫视阵列图像感兴趣区域(AOIs)次数和降效分数作为感兴趣眼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帕金森病组的临床特征(疾病持续时间、抗帕金森病药物剂量和Hoehn-Yahr分级)与存在疾病效应的眼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扫视类任务中,AMC组与YC组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帕金森病组的各项指标比较,AMC组(P=0.003)和YC组(P<0.001)在反向扫视任务中的扫视幅度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钟匹配类任务中,与YC组比较,AMC组(时钟匹配任务:P=0.005;倒转时钟匹配任务:P=0.008)和帕金森病组(时钟匹配任务:P=0.002;倒转时钟匹配任务:P<0.001)的反应时间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帕金森病组比较,AMC组及YC组在倒转时钟匹配任务中的访问样本图像AOI的扫视次数(AMC组:P=0.011;YC组:P<0.001)、访问�
- 杨旭杨培红
- 关键词:帕金森病眼动衰老
- 不同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发生时间的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性分析被引量:9
- 2021年
- 背景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不仅是帕金森病(PD)重要的临床前期症状之一,也是帕金森病病情进展的促进因素。然而,RBD的不同出现时间与PD临床特征是否存在相关性目前尚不清楚。目的研究不同RBD发生时间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8年5月大连市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PD患者136例。同期选取本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RBD将PD患者分为伴RBD组和不伴RBD组,根据RBD发生时间分为先发RBD亚组和后发RBD亚组。比较各组患者年龄、性别、多巴胺药物用量(左旋多巴剂量当量LEDs)、PD病程、Hoehn-Yahr分级、有无震颤、帕金森病症状偏重侧、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有无直立性低血压(OH)、是否存在幻觉、是否痴呆。结果伴RBD组47例,不伴RBD组89例;先发RBD亚组9例,后发RBD亚组38例。伴RBD组较不伴RBD组PD病程长,Hoehn-Yahr分级高,LEDs剂量大,幻觉、OH和痴呆发生率高,MMSE评分低(P<0.05)。伴RBD和不伴RBD组幻觉、OH、痴呆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后发RBD亚组较先发RBD组的MMSE评分下降、痴呆发生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先发RBD亚组与后发RBD亚组MMSE评分低,痴呆发生率高(P<0.05)。结论 PD运动症状后出现RBD可能是加重认知功能损伤的重要因素。
- 杨旭
- 关键词:帕金森病痴呆疾病特征
- 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与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视觉事件相关振荡的脑电时频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比较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PD-MCI)和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患者在视觉事件相关反应中δ、θ和α频段的振荡活动特点,探讨PD-MCI患者和aMCI患者认知损伤的电生理学差异,为鉴别PD-MCI和aMCI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1—10月大连市友谊医院神经内科认知障碍门诊和运动障碍门诊临床确诊的aMCI患者30例(aMCI组)、PD-MCI患者50例[其中使用多巴胺能药物治疗且从中获益者25例作为PD-MCI(A)组,未使用多巴胺能药物治疗者25例作为PD-MCI(B)组]以及本院体检中心招募的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相匹配且认知功能正常的健康志愿者28名(正常对照组)。对所有入组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及视觉事件相关振荡反应试验,记录δ、θ和α频段的脑电活动,进行时频分析以了解各频段能量变化及锁相程度并比较各组间的电生理学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人口学资料和神经心理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混合设计方差分析对电生理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Bonferroni方法进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PD-MCI(A)组和PD-MCI(B)组在全部被研究频段和所有位置的能量值(与aMCI组相比,均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P<0.05)和锁相值(与aMCI组相比,均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P<0.05)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D-MCI(A)组和PD-MCI(B)组(均P<0.01)与aMCI组(均P<0.05)的θ频段能量值均下降,且PD-MCI(A)组和PD-MCI(B)组较aMCI组的下降均更严重(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仅PD-MCI(A)组和PD-MCI(B)组在全部被研究频段出现相位同步性即锁相程度下降(与aMCI组相比,均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aMCI组的相位同步性保留。结论PD-MCI患者视觉网络功能比aMCI患者受到更严重的影响。PD-MCI患者的锁相程度下降可能与皮质下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有关,该中枢在事件相关
- 杨旭
- 关键词:帕金森病锁相
- 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1年
- 微栓子为缺血性卒中发作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对其实时监测意义重大。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微栓子监测技术可以无创、实时、动态地检测循环中的微栓子,大量文献报道关于TCD微栓子监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中的研究价值。本文就微栓子监测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杨旭王允洁王桂荣
- 关键词:DOPPLER缺血性脑血管病独立危险因素缺血性卒中实时监测监测技术
- TWEAK及其受体Fnl4的基础研究进展
- 2011年
- 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微弱诱导荆(TNF—like weak inducer of apoptosis,TWEAK)作为肿瘤坏死因子配体超家族的新成员,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在诱导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提高细胞侵袭力,刺激黏附分子及金属基质蛋白酶表达,诱导炎症因子表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TWEAK及其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早期反应蛋白14(Fibmblast growth factor—inducible immediate—eady response protein14)的结构特征、组织及细胞分布、作用机制、生物学效应,研究方法等的目前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杨旭王允洁王桂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