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利君

作品数:2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机械工程
  • 2篇理学

主题

  • 2篇紫外
  • 2篇化学反应
  • 2篇光谱
  • 2篇ICCD
  • 1篇氧化钠
  • 1篇时间分辨光谱
  • 1篇皮素
  • 1篇青蒿
  • 1篇青蒿素
  • 1篇氢氧化
  • 1篇氢氧化钠
  • 1篇紫外-可见
  • 1篇紫外吸收
  • 1篇紫外吸收光谱
  • 1篇槲皮素
  • 1篇吸收光谱
  • 1篇NAOH

机构

  • 2篇四川大学

作者

  • 2篇李萍
  • 2篇李瑞霞
  • 2篇杨利君
  • 2篇吴大诚
  • 2篇高艳君
  • 1篇王齐明
  • 1篇薛俊鹏
  • 1篇李慧峰

传媒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年份

  • 2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槲皮素与不同浓度氢氧化钠反应的紫外-可见时间分辨吸收光谱被引量:2
2009年
采用带有快门的增强型光谱探测器ICCD,对槲皮素与不同浓度NaOH的反应过程进行了实时监测,测得了浓度为5×10-5mol.L-1的槲皮素分别与浓度为2,0.2,0.1,0.04和0.02 mol.L-1的NaOH反应的紫外-可见时间分辨吸收光谱。对每种浓度,一次连续拍摄200幅,每幅光谱曝光时间为0.1 ms,每两幅间时间间隔为前5幅20 ms,中间50幅1 s,最后100幅2 s。实验结果表明槲皮素极易与NaOH发生反应,反应过程中有中间产物生成,对应不同浓度的反应物,反应中吸收光谱的变化是相同的,只是变化发生的时刻不同,且整个反应时间从1~100 s不等。所拍光谱图清楚地显示出槲皮素的特征峰254和374 nm的消失,槲皮素-NaOH反应过程中中间产物的吸收峰427 nm的产生和消失,及反应最终产物的吸收峰314nm产生的过程。所获得的瞬态光谱在国内外还未见有报道,这些光谱信息为研究槲皮素和NaOH反应的微观过程提供了实验依据。
杨利君李萍高艳君李慧峰吴大诚李瑞霞
关键词:时间分辨光谱ICCD槲皮素NAOH化学反应
青蒿素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动态紫外吸收光谱被引量:4
2009年
采用ICCD动态光谱测量系统,准确地拍摄出了青蒿素自身的紫外吸收光谱,并对不同浓度的青蒿素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全过程进行了动态光谱实时测量,每幅光谱的曝光时间为0.1ms。实验结果显示,青蒿素自身有一明显的紫外吸收带,吸收峰值为212.52nm青蒿素极易与氢氧化钠反应,不同浓度的青蒿素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吸收光谱变化情况是相似的,只是变化发生的时刻有所不同。反应初首先出现一以288nm为峰值的新吸收带,随着反应的进行,在260nm处的吸收逐渐增强,反应的最终产物在200-350nm之间形成一稳定连续的强吸收带。此反应过程的动态光谱信息在国内外还未见有报道。其结果为了解青蒿素这一潜在抗癌药物与碱性物质反应的特性提供了实验依据,对正确使用青蒿素具有参考价值。
高艳君李萍杨利君王齐明薛俊鹏吴大诚李瑞霞
关键词:青蒿素ICCD化学反应氢氧化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