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元合

作品数:27 被引量:1,323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5篇草地
  • 9篇土壤
  • 9篇青藏
  • 8篇青藏高原
  • 8篇草原
  • 7篇生物量
  • 6篇气候
  • 5篇温带
  • 5篇温带草地
  • 5篇高寒草地
  • 5篇高寒草原
  • 4篇地上生物量
  • 4篇物种
  • 4篇草甸
  • 3篇有机碳
  • 3篇植被
  • 3篇碳库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土壤有机碳
  • 3篇群落

机构

  • 14篇北京大学
  • 13篇中国科学院植...
  • 11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河北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新...
  • 2篇西南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内蒙古大学
  • 1篇内蒙古工业大...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空...

作者

  • 26篇杨元合
  • 10篇方精云
  • 4篇马文红
  • 4篇李飞
  • 3篇郭兆迪
  • 3篇沈海花
  • 3篇周国英
  • 3篇房凯
  • 3篇安尼瓦尔·买...
  • 2篇胡会峰
  • 2篇潘庆民
  • 2篇黄建辉
  • 2篇王襄平
  • 2篇陈蕾伊
  • 2篇陈永亮
  • 2篇刘莉
  • 1篇汪涛
  • 1篇温学发
  • 1篇饶胜
  • 1篇周睿

传媒

  • 10篇植物生态学报
  • 4篇中国科学:生...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中国科学基金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山地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4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变化被引量:178
2010年
准确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年际变化,对揭示草地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合理利用有限的草地资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虽然中国学者在研究草地碳库及其动态变化方面已开展了很多工作,但目前仍缺乏对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的全面认识.通过综述当前中国草地碳循环研究的最新进展,结合本研究组的工作,试图全面评价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植被生物量碳库和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不同研究得到的中国草地生物量碳密度(单位面积生物量)存在较大差异,为215.8-348.1gC/m^2,平均值为300.2gC/m^2.同样,对中国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单位面积土壤碳库)的估算也存在显著差异,在8.5-15.1kgC/m2之间变动,但考虑到8.5kgC/m2的估算值是基于近千个土壤剖面的实测数据计算得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土壤碳密度一般不会超过此值.因此,若采用目前最广泛使用的草地面积(331×104km^2),那么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约为29.1PgC(1Pg=1×10^15g),其中96.6%的碳储存于土壤有机质中.(2)文献报道的近20年中国草地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方向和变化量均存在差异.按照最新的估算,中国草地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库在过去20年里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即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处于中性碳汇状态.(3)中国草地生物量的时空变异与降水量的变化关系密切.土壤有机碳库的空间变异主要受与降水量密切相关的土壤水分的影响,但土壤质地等因素也起一定作用.此外,放牧与围封等人类活动将对草地生物量和土壤碳库及其动态变化产生强烈影响.
方精云杨元合马文红安尼瓦尔·买买提沈海花
关键词:温带草地高寒草地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库土壤质地
中国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对碳中和的贡献被引量:144
2022年
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简称陆地碳汇)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为全面理解陆地碳汇特征及其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本文系统梳理了近40年来陆地碳源汇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了全球和我国陆地碳汇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了陆地碳汇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作用.根据全球碳收支评估报告,过去60年全球陆地碳汇从1960年代的(-0.2±0.9)Pg C yr^(-1)(弱碳源;1 Pg=10^(15)g=10亿吨碳)增加至2010年代的(1.9±1.1)Pg C yr^(-1)(碳汇).目前,陆地碳汇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而热带地区表现为微弱的碳汇或碳源.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碳汇大小存在差异:森林是陆地碳汇的主体,灌丛、湿地生态系统和农田土壤整体表现出碳汇功能,但草地的碳源汇功能尚不明确.此外,荒漠生态系统可能起着碳汇功能,但其大小和形成机制尚存在争议.大气CO_(2)浓度上升、氮沉降、气候变化和土地覆盖变化等是影响陆地碳汇强度的主要因素,火灾、气溶胶等因素也影响其大小.不同区域陆地碳汇的驱动因素存在差异:北美和欧洲陆地碳汇主要是大气CO_(2)浓度上升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所致;而在中国,除了上述全球变化要素外,植树造林、生态修复也是驱动其碳汇的重要因素.综合以往研究结果评估,目前我国陆地碳汇强度为0.20~0.25 Pg C yr^(-1),预计2060年可能处于0.15~0.52 Pg C yr^(-1)之间.未来研究需通过扩大生态系统调查与监测的范围、完善陆地生物圈模型等途径提升陆地碳汇的评估精度,量化各类措施对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的影响,精准评估我国陆地碳汇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
杨元合石岳孙文娟孙文娟朱剑霄陈蕾伊王欣陈蕾伊王欣于凌飞赵淑清徐亢赵淑清沈海花朱江玲沈海花赵霞王襄平胡会峰赵霞王襄平胡会峰陈世苹朱彪黄玫唐志尧温学发方精云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全球变暖
玉龙雪山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被引量:82
2006年
生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是多样性环境梯度格局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对滇西北玉龙雪山2 900 m^4 200 m间沿海拔梯度进行的群落调查基础上,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16个样地中共记录植物物种261种,分属78科,158属,其中木本植物36种,灌木植物71种,草本154种。2)沿海拔梯度,森林群落的最大树高、最大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等群落结构指标均呈单峰分布格局。3)随着海拔的升高。木本和草本的物种丰富度,先增加后下降;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上升呈明显下降格局。4)木本层和灌木层的β多样性(Cody指数)随海拔升高,总体呈减小趋势,而草本层β多样性显示出单峰分布的垂直格局。
冯建孟王襄平徐成东杨元合方精云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海拔梯度玉龙雪山
内蒙古温带草地生物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27
2008年
利用实际观测的113个地面数据,估算了内蒙古温带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大小,揭示了其空间分布和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规律,并探讨了不同环境因素对地上、地下生物量的调控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3种草地类型(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革甸草原)的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其地上生物量分别为56.6,133.4和196.7g/m^2,地下生物量分别为301.0,688.9和1385.2g/m^2;(2)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呈现自西南向东北增加的空间分布特征;3种草地具有相似的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特征;总体上,温带草地表层(0~10cm)地下生物量约占总地下生物量的一半;(3)降水是导致内蒙古温带草地生物量空间变异的主要因子.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与降水关系密切,而受土壤质地和草地类型的影响较弱.
马文红杨元合贺金生曾辉方精云
关键词:温带草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降水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微生物残体碳的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2024年
微生物残体碳是土壤稳定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贡献可达50%以上.然而,由于缺乏大尺度观测证据,目前学术界对多年冻土微生物残体碳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的认识十分有限.本研究基于野外样带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微生物残体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比了冻土层与活动层微生物残体碳对SOC的贡献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气候、土壤变量和微生物属性测定,探究了多年冻土微生物残体碳含量空间变异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多年冻土总微生物残体碳、真菌和细菌残体碳含量均呈现自研究区西部向东部递增的趋势.平均而言,冻土层总微生物残体碳含量为2741.0±815.3 mg/kg(平均值±标准误差),占SOC的比例为13.2%±1.1%;真菌残体碳的含量及其对总微生物残体碳的贡献均显著高于细菌.冻土层总微生物残体碳和真菌残体碳的含量与贡献均显著低于活动层;冻土层细菌残体碳含量显著低于活动层,但其对SOC的贡献与活动层无显著差异.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多年冻土含水率和微生物的生物量是影响多年冻土微生物残体碳含量空间变异的直接因素,气候因素则起着间接作用.总体来讲,上述结果意味着微生物残体碳是多年冻土碳的重要来源,其变化可能会影响多年冻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正反馈关系.
贺美秦书琪冯雪徽张帆赵佳宁杨元合
关键词:碳循环多年冻土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根系动态对氮添加的响应及其调控因素被引量:6
2021年
本研究于2015—2016年进行野外控制试验,分析了不同施氮(N)水平(0、1、2、4、8、16 g N·m^(-2)·a^(-1))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原根系生产、周转速率和现存量的影响及其调控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施N量的增加,根系生产量和现存量呈线性或指数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相比,16 g N·m^(-2)·a^(-1)处理根系生产量和现存量2年平均下降43.0%和45.7%。根系周转速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5年和2016年分别在2和4 g N·m^(-2)·a^(-1)处理达到峰值。线性混合模型结果显示,根系淀粉含量是调控根系生产量和周转速率的主要因素,分别解释二者变异的21.7%和25.4%;而根系现存量则受根系蛋白含量的影响,其解释率为20.8%。N富集对根系生产和现存量表现出抑制作用,低N促进而高N抑制根系周转速率,根系碳氮代谢指标是调控根系动态对N添加响应的主要因素。
刘洋彭云峰门明新彭正萍杨元合
关键词:氮沉降草地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储量
准确了解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将有助于认识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准确揭示生物量的大小及其控制因素、阐明其地下与地上分配关系,将有助于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准确估算土壤有机碳库、揭示其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将有...
杨元合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草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草地生物量植被类型
草地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对氮输入的非线性响应及其机制被引量:10
2023年
理解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氮富集的响应及其机制有助于准确评估大气氮沉降等外源氮输入的生态效应。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多水平氮添加实验为认识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氮输入的非线性响应机制提供了有效途径。为了反映学术界基于多水平氮添加控制实验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该文综述了草地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对外源氮输入的非线性响应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按照目前的研究,氮输入会导致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以及土壤细菌多样性下降,但真菌多样性的变化并不明显。地上和地下生产力对氮输入的响应趋势存在差异:地上生产力沿氮添加梯度呈“先上升后饱和”的变化规律,而根系生产量和根冠比呈下降趋势,根系周转速率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格局。不同碳分解过程对氮输入的响应也不尽相同:凋落物分解速率沿氮添加梯度表现出“指数衰减、线性增加或无显著变化”的多元响应,而土壤呼吸和CH4吸收速率与施氮量的关系则以“低氮促进、高氮抑制”的单峰趋势为主。类似地,不同土壤碳组分对氮输入的响应存在差异:氮添加总体会导致草地土壤碳库和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增加,而矿物结合态碳含量随施氮量呈“增加、不变或下降”的多元响应。植物氮吸收量沿氮添加梯度呈“先上升后饱和”的变化特征,但不同土壤氮转化过程沿氮添加梯度呈现差异化响应,且不同草地生态系统中观察到的土壤N_(2)O排放速率与施氮量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异:温带草地中以指数增加为主,而高寒草地中则出现“先上升后饱和”或者“线性增加”的趋势。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根际过程及磷循环对氮输入的非线性响应,并从多维度生物多样性等角度解析多水平氮添加影响草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机理。
杨元合张典业魏斌刘洋冯雪徽毛超徐玮婕贺美王璐郑志虎王媛媛陈蕾伊陈蕾伊
关键词:凋落物分解温室气体通量
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高寒生态过程被引量:22
2018年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和面积最大的高原,被誉为“地球第三极”(姚檀栋等,2017),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孙鸿烈等,2012)。高原气候整体上呈现“寒”“旱”特征,且存在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的降水梯度。沿着这一降水梯度,分布着森林、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等植被类型(张宪洲等,2015)。
杨元合
关键词:高寒草甸生态过程全球变化青藏高原资源储备高原气候
高寒草原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对氮添加的响应:以紫花针茅草原为例被引量:16
2018年
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Ca^(2+)、Mg^(2+)、K^+、Na^+)在维持土壤养分与缓冲土壤酸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其对氮添加的响应有助于准确评估氮沉降背景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变化。然而,目前关于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对氮添加响应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酸性土中。鉴于目前在碱性土中研究相对较少的现状,该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依托氮添加控制实验平台,通过连续3年(2014–2016)的测定,考察了8个不同施氮水平(0、1、2、4、8、16、24、32 g·m^(–2)·a^(–1))下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变化及其可能原因。结果显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尤其是Mg^(2+)与Na^+含量显著降低。并且,盐基离子含量与植物地上生物量显著负相关(p<0.05),说明氮添加通过促进植物生长,加速植物对盐基离子的吸收,进而导致土壤中盐基离子含量降低。此外,盐基离子含量也与土壤无机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关系,说明施氮还通过提高土壤中无机氮含量进而导致更多NH_4^+与土壤吸附的盐基离子交换,同时加剧NO_3~–淋溶,带走等电荷阳离子。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连续施氮导致土壤pH值下降,但该土壤目前仍处于碳酸盐缓冲阶段,说明通常在酸性土中报道的"因缓冲土壤酸化引起的盐基离子损失机制"在碱性土中并不成立。这些结果意味着持续的氮输入会造成碱性土中盐基离子损失,进而影响土壤缓冲能力与植被生产力,未来草原生态系统管理中应重视这一问题。
秦书琪房凯王冠钦彭云峰张典业李飞李飞杨元合
关键词:氮沉降植物吸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