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伟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南政法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学位论文
  • 2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法律
  • 1篇动产
  • 1篇遗失物
  • 1篇征地
  • 1篇征地补偿
  • 1篇中国法
  • 1篇中国法律
  • 1篇人权
  • 1篇人性
  • 1篇人性分析
  • 1篇使用权
  • 1篇司法
  • 1篇司法实践
  • 1篇损害赔偿
  • 1篇土地使用权
  • 1篇土地使用权人
  • 1篇赔偿
  • 1篇侵权
  • 1篇侵权法
  • 1篇权法

机构

  • 5篇西南政法大学
  • 1篇铁道警官高等...

作者

  • 5篇李晓伟
  • 1篇牧晓阳

传媒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中国不动产法...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4
  • 1篇200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留地安置:现行法律框架下的困境与解脱
留地安置作为我国现行征地补偿实践方式之一见于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中。留地安置在实践中亦广为采用,而对其合法性问题却鲜有问津。从留地安置与现行法律法规的抵触与该补偿方式在实践中备...
李晓伟
关键词:征地补偿留地安置
文献传递
论发现埋藏物制度——兼论其在震后的适用被引量:1
2010年
综合各国的立法可以发现,发现埋藏物制度的一般价值在于鼓励埋藏物发现,以求物尽其用,增益社会可利用的财产;其另一价值则为公平确定埋藏物的归属,以达到定纷止争、维持社会秩序的目的。在这样的价值目标的引导下,构建合理的、符合社会一般道德要求的发现埋藏物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现有的发现埋藏物制度立法尚有不足,埋藏物概念不甚清晰,法律效果设计亦不合理,亦未将紧急情况之下该制度的变通适用加以考虑。汶川地震过后,废墟中埋藏的所有权人不明的动产的法律性质应该如何认定,一方面涉及此类财产如何处理的问题;另一方面,处理方式是否公平、合理、有效,直接关乎灾区的社会稳定与秩序。笔者认为,应该在明晰埋藏物的法律概念的基础上,针对诸如地震等紧急情况,对该制度的法律效果进行不同于常态的法律效果设计。
李晓伟
关键词:埋藏物不动产法遗失物无主物土地使用权人建议稿
侵权法中的假设因果关系问题研究
侵权法中假设因果关系问题的核心就是假设原因的法律效果——加害人能否根据假设原因的存在主张减轻或者免除损害赔偿责任。而假设原因法律效果问题的探讨首先需要厘清侵权法中的假设因果关系问题的内涵与外延,探讨其本质,而后在借鉴法域...
李晓伟
关键词:侵权法损害赔偿
文献传递
论死亡标准中的法律问题被引量:3
2003年
 传统观念一直以心跳停搏与呼吸停止作为人体死亡的判定标准,然而随着医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判定标准逐渐受到人们的质疑,脑死亡概念随之产生,国外有关立法也给予了肯定。目前,我国脑死亡立法亦进入了实质性程序。对脑死亡的概念、立法意义、判定标准及国外相关规定作了初步阐述,并对我国立法提出了建议。
牧晓阳李晓伟
关键词:中国法律司法实践
现代法治的人性分析
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在总体上是属人的,是为了人类各种各样的需求与欲望,法治作为人类的政治实践活动亦概莫能外.众所共知,法治的根本目标是保障人权,但人权与人的需求与欲望是何关系即法治的保障人权目标与法治的属人性有何共通之处?...
李晓伟
关键词:人权人性法治建设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