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建英

作品数:9 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篇诗歌
  • 2篇诗学
  • 1篇在场
  • 1篇视觉
  • 1篇视觉语言
  • 1篇图像
  • 1篇留白
  • 1篇汉译
  • 1篇不在场
  • 1篇沉默

机构

  • 6篇浙江越秀外国...
  • 5篇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李建英
  • 2篇李建英

传媒

  • 2篇外国文学研究
  • 2篇湘潭大学学报...
  • 1篇台州学院学报
  • 1篇外国文学动态...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博纳富瓦:兰波的继承者
2018年
伊夫·博纳富瓦是法国当代最伟大的诗人和杰出评论家。作为诗人,他创作的首要任务是关注他那个"特殊"的生命存在,力图在自己确定的范围内抓住或证明其生命的意义;他作为评论家,放在第一位的始终是阐述诗人或艺术家如何处理他的艺术创作与生命存在的关系。在深入反思诗歌本质问题的过程中,兰波对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使他走近超现实主义,又使他与之告别,从而形成自己的诗学观:在现代意识中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分离,诗歌以及其他艺术应该为修复这种关系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从"真实的生活"与"真实的场所"、"重新发明爱"与"重新发明希望"、"发明语言"与"发明在场"这些对应的关键词出发,浅析他如何从兰波那里继承了以下观点:诗歌改变生活的功能、洞观世界的理念、放弃对幻象超越的气魄。
李建英
关键词:诗歌
兰波诗学的现代性被引量:2
2020年
兰波从一个激进的社会变革支持者,转变为专注于诗歌的现代诗人,一步步革新法国诗歌传统,在形式上由格律诗走向散文诗,在内容上由象征走向不表达意思,最后放弃诗歌,他所走的每一步都是现代的。兰波说:“必须绝对现代”,这个“现代”对他而言,不是追赶时间,不是不断“创新”,而是要绝对进步。这个进步不仅仅是诗歌或艺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进步。诗歌的现代性必须服从社会的现代性,促进社会进步是其唯一目的,他没有违背以诗歌“改变生活”的原则,因此他是“绝对现代”的诗人。
李建英
关键词:诗歌
博纳富瓦诗歌的在场与不在场
2023年
“在场”是博纳富瓦诗学思想的核心。他拒绝将美作为诗歌的目标,而要求诗歌以寻找在场为目的。在场是一个具体化的存在,是所有鲜活生命关系的总和。博纳富瓦的诗歌创作以构筑图像、再现声音等各种形式呈现在场,同时又以批判形象、否定语言等方式解构概念,表现诗歌意义的不在场。在场与不在场在博纳富瓦诗学主张中的对立,体现了诗人对法国20世纪诗歌伦理的再认识:诗歌是“存在与话语之间的关节”,是通往希望的桥梁。由于在场始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诗歌反映在场的任务永远“不可终结”,诗人的使命永无止境,没有终点,永远在场。
李建英
关键词:诗歌在场不在场
论兰波诗歌的视觉语言
2024年
兰波诗歌的视觉特征是显而易见的。他诗画通融意识的产生,受浪漫主义、巴那斯派、印象主义等艺术流派的启发,但他坚守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不追求情景交融,而将视觉呈现作为“发明”诗歌新语言的手段。他有意将视觉错轨,以便改变“看”的角度,摆脱“看”的旧习惯和旧观念。他的视觉呈现是空间化文本构图和时间化文本叙述的完美结合,时空的交叉和置换实现了诗人表达的自由,扩大了语言的能指,促进了诗意的延伸。空间艺术的开发和拓展是兰波实践其诗学主张的重要途径,但当诗人发现视觉语言的极限时,便主动放弃诗歌,而放弃亦是空间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李建英王洪羽嘉
关键词:诗歌视觉图像
亨利·米修诗歌“沉默”主题的中国因素
2023年
法国当代先锋派诗人、画家米修认为语言在“命名”世界的同时遮蔽了存在,背离了追寻世界本真的初衷。他试图在诗歌中拒绝声音,触达沉默,直接召唤存在本体。米修诗歌中的“沉默”主题借鉴了许多中国因素,他在“道”中感受存在的真相,由“虚静”观照自我精神,借助“留白”既表现沉默,又让沉默言说。他让中国文化因素深刻地融汇于其诗艺之中,既助力他实现艺术理想,又将中国文化带入世界深处。
王雨默李建英
关键词:沉默留白
“通灵人”“另一个”与“现代性”——兼谈兰波诗学几个术语的汉译
2021年
“诗人是通灵人”“我是另一个”“必须绝对现代”,是构成兰波诗学主张的三根支柱,体现了兰波现代性的全部内涵。兰波的诗歌不再现现实,而是通过书写梦幻探索“未知”世界,因此通灵诗人实际上是对未知领域具有深刻感知力的人。“我是另一个”与中国文化中的“天成”“神助”不同,它要求诗人自觉于“我”的开发、挖掘和解构,因而成为法国现代诗歌的标识。兰波的现代性就是从否定走向否定,不使“创新”成为创新的障碍。综观兰波的全部创作,前期的作品具有某些象征主义的特征,而后期基本都与之无关,甚至是反象征主义的,因此他是“绝对现代”的诗人。
李建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