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超
- 作品数:27 被引量:312H指数:12
-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间套作条件下作物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 Ⅱ.间作早春玉米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被引量:39
- 2001年
- 本文在冬小麦‖早春玉米 /夏玉米条件下 ,研究了麦田间作地膜覆盖早春播种玉米 (简称早春玉米 )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主要结果 :(1)间作地膜覆盖早春玉米拔节期根深 10 0cm左右 ,大口期 140 cm左右 ,乳熟期达到最大根深 160 cm左右。 (2 )随生育进程推进 ,根量与根重密度基本呈小→大→小变化 ;根系数量及重量密度在垂直土体中呈“T”型分布 ,0~ 2 0 cm为高密度层 ,2 0~ 4 0、 4 0~ 80 cm为中密度层 ,80~ 12 0 cm为低密度层 ,12 0~ 160 cm为稀密度层。根系相对稳定后 ,约有 75 %的根干重分布在 0~ 2 0 cm土层 ,85 %左右在 4 0 cm以上 ,95 %左右在 80 cm以上。 (3)根系含水率在垂直空间呈上低下高趋势 ,随生育期推进 ,含水率呈下降趋势。 (4 )根系活性与根量相反呈倒“T”型分布 ,根系活性随生育进程推进 ,呈减低趋势 ,且活力高位点又呈下移变化 ,拔节期 2 0~ 4 0cm根系活性较高 ,大口期 4 0 cm以下较高 ,乳熟期和成熟期以 80 cm以下较高。 (5 )根系 TTC还原总量及总量密度随生育进程推进呈低→高→低变化 ,以大口期为高。上下又呈“T”型分布 ,0~ 2 0 cm为高量高密度区 ,2 0~ 80 cm为中量中密度区 ,80~ 12 0 cm为低量低密度区 ,12 0~ 160 cm为稀量稀密度区。 (6)成熟期 2
- 赵秉强张福锁李增嘉李凤超张新春申加祥潘海军赵甲美尹玉波武传杰
- 关键词:间套作根系早春玉米活性
- 粮菜间套作带型运用规律的研究被引量:6
- 1999年
- 本研究在高产田条件下,针对小麦‖大蒜(春甘蓝)/玉米‖蔓生菜豆(黄瓜或花椰菜)模式,设计1.5m、2.0m、2.5m、3.0m及3.5m五种带宽,采用大小畦播种,小畦宽均为0.7m,大畦宽分别为0.8m、1.3m、1.8m、2.3m及2.8m.小麦种植在大畦上,冬春菜与小麦间作种植在0.7m的小畦上.0.7m小畦上的冬春菜收获后,套种两行玉米,小麦收获后,在原小麦畦上种植秋菜(架菜豆、架黄瓜或花椰菜),与玉米形成间作.以小麦一玉米和相应单作蔬菜作对照.试验的主要结果是:(1)小麦随带型由窄变宽产量提高.带宽2.0m以上,小麦产量即可得到保证.(2)随带型由窄变宽,玉米产量逐渐下降.带宽在2.5m以下时,既有利于发挥玉米随宽行距加宽而单株产量提高的补偿效应,又能保证玉米有一定的占地面积,利于保证玉米产量.(3)随带型由窄变宽,间作冬春菜的产量下降.带型之间间作冬春菜的单株产量差异较小,产量高低,主要取决于占地面积.间作冬春菜产量较单作对照显著减产,是占地面积少和单株产量下降双重作用的结果.(4)间作秋菜随带型由窄变宽产量提高.间作秋菜产量低于单作.对空间生态位较高的架菜豆、架黄瓜而言,间作较单作减产,主要是占地面积少所致,间作的单株产量较单作不低或提高;而对空间生态位较低的花椰菜而言,间作产量较单作低,是由占地面积少和单株产?
- 赵秉强李凤超李增嘉张保仁
- 关键词:蔬菜套作间套作带型
- 连年耙茬少耕下土壤坚实度小麦根系年际动态变化的研究
- 薛坚李凤超赵秉强
- 关键词:少耕根系小麦土壤坚实度
- 黄淮海地区高产农田粮饲结合立体种植方式的研究
- 陈雨海李凤超
- 关键词:粮食作物耕作制度饲料作物立体农业
- 对山东省发展麦棉两熟规模的建议
- 1994年
- 对山东省发展麦棉两熟规模的建议张明亮,李增嘉,李凤超,赵秉强,陈雨海(山东农业大学泰安271018)一、发展麦棉两熟的现状1982年全省麦棉两熟仅为132.9万亩,占棉田面积的0.7%,1991年达到1242.1万亩,占棉田面积的53.0%。菏泽、济...
- 张明亮李增嘉李凤超赵秉强陈雨海
- 关键词:小麦棉花
- 带状种植小麦带型—群体—产量相关规律的研究被引量:13
- 2000年
- 本研究在高产田条件下 ,选用中穗型冬小麦品种泰 876161,在留有 70 cm间套行条件下 ,研究了带状种植小麦的带型—群体—产量相关规律。主要结果是 :( 1)带状小麦同常规方式 ,在精量播种下获得高产。大播量、大群体栽培减产。 ( 2 )带状小麦实播面积下降 ,最优群体产量较常规方式最优产量减产。带型愈窄 ,实播面积愈少 ,减产幅度愈大。但带状小麦具有较高的土地利用效益。 ( 3)带状小麦随带型 ( x)由窄变宽 ,产量呈 y=ax+b的形式提高。 ( 4 )带状小麦边行产量因带型、群体变化的变异较小。但内行产量随带型 ( x)加宽 ,行产量 ( y)下降 ,下降趋势可拟合为 y=ax+b形式。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穗数减少。内行小麦大群体下产量显著下降。 ( 5)带状小麦不仅边行可以一定程度地弥补因留间套行少种所造成的产量负效应 ,而且内行小麦也有群体增产补偿作用。
- 赵秉强余松烈李凤超于振文
- 关键词:冬小麦播种密度播种方式带型
- 立体种植的理论模式
- 李凤超地增嘉陈雨海
- 关键词:生态因子种植业立体农业
- 秸秆直接还田的定位研究被引量:33
- 1993年
- 1984年秋—1991年秋连续7年秸秆直接还田的定位试验表明,秸秆还田比对照有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增强土壤蓄水保水性能、提高生物活性的作用,使土壤具有较高的肥力水平,提高了作物单产。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加长,培肥与增产效果愈明显。但秸秆直接还田有可能使农田杂草和某些病虫危害加重。土壤肥力系统测定亦表明,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亩产近800kg的农田上,常规施肥的对照区,其肥力水平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在此基础上配合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则在增产粮食的前提下,农田土壤肥力水平逐渐提高,是用养结合的好途径。
- 薛坚赵秉强李凤超李增嘉
- 关键词:秸秆还田肥料
- 粮果立体种植种的关系的研究
- 李增嘉李凤超冷寿慈
- 关键词:种植业粮食作物果树作物果树间作作物立体农业
- 不同耕法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37
- 1997年
- 在小麦、玉米两熟田上,秋季麦前实行1~2年的耙茬少耕,具有促根生长和提高深层土壤根系活性的作用,使小麦增产。耙茬少耕配合秸秆还田,促根增产的效果尤为明显。但连续少耕3~4年后,因耙层底部(15~20cm)形成耙底层影响根系正常下扎和活性,小麦花后根系衰老快,使小麦减产,耙秸还田的增产效果亦逐渐丧失。短期1~2年的耙茬少耕及耙秸还田与翻耕或深松结合为轮耕,促根增产,能充发分挥耙茬少耕高效、争时、节能、降本、护土、增产的效果。
- 赵秉强李凤超薛坚李增嘉
- 关键词:少耕土壤耕作冬小麦根系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