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亚敏

作品数:11 被引量:103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断裂带
  • 3篇盆地
  • 3篇南海北部
  • 3篇南海北部陆坡
  • 2篇东南
  • 2篇新生代
  • 2篇震源
  • 2篇震源机制
  • 2篇震源机制解
  • 2篇水合物
  • 2篇天然气水合物
  • 2篇年代学
  • 2篇气水
  • 2篇气水合物
  • 2篇琼东南盆地
  • 2篇热年代学
  • 2篇裂带
  • 2篇构造沉降
  • 2篇红河断裂
  • 2篇红河断裂带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11篇李亚敏
  • 8篇施小斌
  • 6篇徐辉龙
  • 4篇孙金龙
  • 4篇杨小秋
  • 3篇罗贤虎
  • 2篇郭兴伟
  • 2篇徐行
  • 1篇石红才
  • 1篇丘学林
  • 1篇何家雄
  • 1篇赵俊峰

传媒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的时空分布及裂后期异常沉降机制被引量:19
2012年
为考察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的时空分布及裂后期异常沉降机制,利用回剥技术计算了盆内68口井的构造沉降史,并选择15口代表井进行拉张应变速率反演及拉张因子计算。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空间上表现为中央凹陷带和南部凹陷带强于北部凹陷带;时间上在裂陷期出现局部快速沉降-整体慢速沉降—局部快速沉降的阶段特征,进入裂后期逐渐减缓并在15.5~10.5Ma期间减至最低值,但自10.5~5.5Ma以来又明显增大。裂后期异常沉降在盆地东西部都有明显表现,在北部凹陷带较小,在中央凹陷带内往东区有逐渐增大趋势;时间上裂后异常构造沉降随时间增大,增长过程具有快-慢-快的阶段性。分析认为:裂后阶段早期的快速沉降可能是裂陷期非均匀拉张的结果,而晚中新世以后的快速构造沉降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
李亚敏施小斌徐辉龙何家雄刘兵
关键词:构造沉降琼东南盆地
琼东南盆地古近纪基底断裂的活动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为优化油气盆地内断裂活动强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断层生长指数、断层落差和断层活动速率等定量研究断裂活动强度的常用参数,提出了根据断裂两侧的构造沉降差异计算断裂的垂直断距和垂直活动速率的新方法。然后应用这种方法研究琼东南盆地古近纪基底断裂的活动特征。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古近纪基底断裂的活动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40—36MaBP),琼东南盆地东部NE向断裂发生强烈活动,垂直断距800m左右,垂直活动速率约200m.Ma 1;第二阶段(36—30MaBP),盆地东部NE向断裂活动减弱,盆地西部E-W向断裂开始活动,两者垂直断距约400—800m,垂直活动速率70—130m.Ma 1;第三阶段(30—21MaBP),盆地内部断裂活动再次增强,垂直断距700—1800m,垂直活动速率80—200m.Ma 1,而边界断裂活动较弱,垂直断距约500m,垂直活动速率不足60m.Ma 1。
李亚敏施小斌徐辉龙刘兵
关键词:构造沉降琼东南盆地
海南岛西、南部新生代剥露过程的热年代学制约及其与莺-琼盆地的耦合
施小斌郭兴伟赵俊峰李亚敏石红才杨小秋
该课题通过对20块样品AFTA和AHe年龄数据的定性与定量热史分析,以及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与断裂活动的时空分析,试图探讨两者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海南岛南部自晚渐新世或更早以来经历了相似的冷却幕,早期以大于≥4.0℃/M...
关键词:
关键词:新生代盆地构造热年代学
红河断裂带震源机制解特征及其反映的断裂活动分段性
<正>红河断裂带位于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之间,是东南亚一条显著的地质地貌分界线。在印-澳板块向北运动与欧亚板块碰撞后,红河断裂带成为块体运动的重要边界。作为华南亚板块和印支亚板块的分界线和主位移带,同时又受到欧亚板块、印-...
李亚敏徐辉龙施小斌孙金龙
文献传递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海底原位热流测量
海底热流数据是开展海洋地球动力学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的基础数据。为了解天然气水合物有利区块的地热特征,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利用新研制的Lister型(剑鱼型)海底原位热流探针,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在西沙海域和神狐海域...
李亚敏罗贤虎徐行杨小秋施小斌
关键词:南海北部陆坡白云凹陷
文献传递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的海底原位热流测量被引量:37
2010年
海底热流数据是开展海洋地球动力学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的基础数据.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蕴含有丰富的油气和水合物资源,而该区热流站位很少.为了解陆坡深水区水合物有利区块的地热特征,利用剑鱼1型海底原位热流探针,在南海西沙海域和神狐海域成功获得了16个站位的热流值.测量结果表明,西沙海槽与白云凹陷都具有较高的热流值,西沙海槽区除1个站位结果不可信外,另2个站位所测海底表层地温梯度分别为105.3和99.9℃·km,原位热流分别为89±1和87±1 mW·m^(-2);白云凹陷中部区域1 3个站位测得表层地温梯度变化于58.5~100.7℃·km^(-1),热流值除4个站位低于70 mW·m^(-2)外,其余都变化于75土2~101±4 mW·m^(-2)范围,比前人在白云凹陷东部获得的热流高.分析认为,西沙海槽和白云凹陷区域的高地热特征与陆坡深水区的高热背景、晚期断裂发育、底辟、岩浆侵入和热流体活动等有关.
李亚敏罗贤虎徐行杨小秋施小斌
关键词:南海北部陆坡热导率地温梯度天然气水合物
南海北部陆坡水合物勘探区典型站位不同类型热流对比被引量:22
2012年
随着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区典型的集中了钻孔、探针和BSR三种测量方式获得的热流数据.为了解海底热流不同测量方式的差异,以及南海北部陆坡水合物勘探区的热流特征,文章以SH-2和SH-5孔作为典型站位,分别介绍三种热流测量方法并对两个站位的不同类型热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SH-2孔处探针热流与钻孔热流基本一致,但在SH-5孔处探针热流明显低于钻孔热流;采用钻孔实测沉积物平均热导率计算的SH-2和SH-5两个站位处的BSR热流都与相应钻孔热流基本一致.(2)根据地震剖面及相邻位置探针热流特征分析,SH-5站位处探针热流明显偏低,可能是受到流体活动的影响.(3)相对SH-2孔,SH-5孔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和热流特征,可能是SH-5钻孔未钻到水合物的重要原因,而晚期泥底辟侵入可能是造成SH-5孔具有较高的温度场并导致原本赋存的水合物分解的原因.
徐行李亚敏罗贤虎施小斌杨小秋
关键词:南海北部陆坡白云凹陷BSR天然气水合物
南海东北部新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机制被引量:11
2009年
南海东北部地处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区,新构造运动活跃。根据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解和GPS资料对该区的新构造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该区新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分析发现,菲律宾海板块NW向俯冲对该区的影响最为显著,导致了该区较强的地震活动性以及与俯冲方向一致的构造应力场。而印藏碰撞产生的侧向应力传递也影响到该区,控制华南地块向SE方向运动,并与菲律宾海板块的NW向俯冲共同作用,使华南地块在SE向运动的同时伴有逆时针旋转。印藏碰撞的SE向应力传递对俯冲产生的NW向水平挤压的抵消作用,使得地震活动性自东向西减弱以及构造应力场P轴方位角顺时针旋转。在这一背景下,区内滨海断裂带的活动控制了该区的地震、海岸带构造升降等新构造运动。
孙金龙徐辉龙李亚敏
关键词:滨海断裂带新构造运动震源机制解地震活动性南海东北部
华南沿海全新世海岸带碳酸盐胶结岩的分类及其研究意义被引量:5
2010年
华南沿海的全新世海岸带碳酸盐胶结岩研究在成因、分类方面一直存有许多争议,并导致了对古海平面、构造升降、古气候等研究意义的诸多争议。本文通过成岩特征研究,将华南沿海的全新世海岸带碳酸盐胶结岩分为四类:海滩岩、砂丘岩、贝壳堤岩和硬壳灰岩,并对深圳西冲海滩岩、汕头广澳砂丘岩、韩江三角洲贝壳堤岩和海山岛硬壳灰岩等4个典型露头进行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这四类海岸带碳酸盐胶结岩的意义进行讨论,认为海滩岩在古海平面、海岸带演化和古气候方面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贝壳堤岩也具有古海平面(在某些条件下)和海岸线变迁的研究意义,而砂丘岩和硬壳灰岩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意义较弱。
徐辉龙孙金龙李亚敏
关键词:海滩岩古气候全新世
红河断裂带及其邻区的震源机制解特征及其反映的断裂活动分段性被引量:14
2008年
对红河断裂带及其邻区219个地震的相关数据进行震源机制解分析,阐述了红河断裂带不同区段的地震分布特征及其地震类型的差异性,结合对研究区区域深部动力学条件的分析,从地震发生及其深部动力学特征分析红河断裂带活动的分段性特征,取得如下新认识:(1)红河断裂带北西段由于受印-藏碰撞影响而显现出挤压应力场特征,断裂活动具有逆断特征和局部拉张应力场下的正断特征;(2)中段作为华南亚板块与印支亚板块之间的主体剪切活动带,显现剪切应力场特征,断裂以剪切活动为主;(3)南东段在断裂带右旋走滑的基础上,受到深部物质抬升、岩石圈拉伸减薄的影响,而表现出张扭应力场性质,断裂活动显现张扭特征。
李亚敏徐辉龙孙金龙丘学林施小斌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红河断裂带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段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