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云龙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对外援助
  • 2篇援助
  • 2篇中国对外援助
  • 2篇外援
  • 1篇地震
  • 1篇灾难管理
  • 1篇中非贸易
  • 1篇外交
  • 1篇无偿
  • 1篇拉美
  • 1篇互利
  • 1篇加勒比地区
  • 1篇海地地震

机构

  • 3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李云龙
  • 2篇赵长峰

传媒

  • 1篇商场现代化
  • 1篇社会主义研究
  • 1篇开封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从“无偿”到“互利”:中国对外援助的转型被引量:4
2014年
中国的对外援助始于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自身的生产力低下,物资十分匮乏。尽管如此,新中国还是克服种种困难,向那些寻求中国援助的社会主义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受援国人民改善生活状况,提高受援国的军事水平。这一举措不仅帮助受援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的对抗中生存下来,而且加强了中国与各受援国之间的友谊。但是,这一时期的对外援助超出了与中国自身的综合国力相适应的援助水平。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综合国力的逐渐提高,中国的对外援助工作日趋成熟、更加理性,从简单、单一,缺乏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转变为手段多样、内容丰富,能够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这一时期的对外援助体现了援助的"互利性",更符合国家利益。
李云龙赵长峰
关键词:对外援助无偿互利
中国对外援助的必要性分析
2013年
从建国起,中国有着60多年的对外援助的历史,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以建国初期到1978年之间,中国政府受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指导下的援助。在这一时期内,考虑到地缘政治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的因素,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支持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并倾尽全力来帮助社会主义阵营的待援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第二个阶段是1978年实行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援助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改变。中国改变了以往的超出国力的以物资为主要形式的对外援助,取而代之的是以经济交往为形式的对外援助。经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国的对外援助更加趋于成熟。本文结合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变迁,阐述并分析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必要性。
李云龙
关键词:对外援助中非贸易外交
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国际救灾合作初探——以海地地震为例
2014年
由于地理及气候的原因,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历次重大灾害都给这个本就相对落后的地区带来更加沉重的负担。受救灾理念和技术条件等限制,上世纪该地区应对自然灾害主要使用简单的"灾难出现——紧急应对"方式,救灾效果较差。随着救灾经验的增加、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在救灾议题上日益达成共识,拉美及加勒比各国意识到,单个国家不足以应对频发的灾害,需要充分利用各国的救灾优势和经验,通过完整的灾害管理体系以及地区、国际间合作,共同应对灾害的发生。本文主要介绍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灾害管理体系、该地区与救灾相关的国际组织和机制,并以2010年的海地地震为例,探析该地区的国际救灾合作。
赵长峰李云龙
关键词:灾难管理地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