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钧

作品数:6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淋巴
  • 4篇淋巴结
  • 4篇结核
  • 4篇结核杆菌
  • 3篇杆菌
  • 2篇增生
  • 2篇酶链反应
  • 2篇结核杆菌感染
  • 2篇杆菌感染
  • 2篇病变
  • 2篇巢式
  • 1篇单管
  • 1篇蛋白
  • 1篇形态计量学
  • 1篇乳腺
  • 1篇乳腺不典型增...
  • 1篇石蜡
  • 1篇石蜡包埋
  • 1篇细胞
  • 1篇细胞核

机构

  • 6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朱钧
  • 5篇马鸿达
  • 5篇张乃鑫
  • 5篇赵天如
  • 4篇刘淑萍
  • 4篇王欣
  • 2篇李健
  • 2篇仇晓菲
  • 1篇李薇
  • 1篇王欣

传媒

  • 2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中国体视学与...

年份

  • 4篇1998
  • 2篇199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结核分支杆菌DNA的单管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被引量:15
1998年
目的探讨单管巢式聚合酶链反应(SNPCR)检测石蜡包埋组织结核分支杆菌DNA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应用普通PCR(GPCR)、双管巢式PCR(DNPCR)和SNPCR对结核分支杆菌BCG和30例结核性淋巴结炎石蜡包埋组织进行结核分支杆菌复合群IS6110特异插入序列片段DNA检测。结果DNPCR和SNPCR检测BCGDNA均于15fg以上呈现阳性结果,其敏感性明显优于GPCR(480fg)。GPCR、DNPCR和SNPCR检测30例结核性淋巴结炎阳性率分别为43%、100%和100%,抗酸染色阳性率(10%)与3种PCR法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均P<0.01)。GPCR阳性率与DNPCR和SNPCR相比差异亦具非常显著意义(均P<0.01)。SNPCR阳性率与DNPCR相同。结论巢式PCR检测淋巴结石蜡包埋组织结核分支杆菌的敏感性显著高于GPCR,其中SNPCR具有与DNPCR相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
马鸿达朱钧张乃鑫赵天如王欣刘淑萍
关键词:淋巴结结核结核杆菌DNA
Bcl-2基因蛋白在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1998年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乳腺导管上皮轻中度非典型增生(轻中度组,Ⅱ组)23例、重度非典型增生(重度组,Ⅲ组)33例、浸润性导管癌(癌组,Ⅳ组)40例和正常乳腺(正常组,Ⅰ组)20例进行bcl-2基因蛋白产物的检测。结果:1.以上4组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81.82%和77.50%,100%,四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Ⅰ组阳性表达率显著地高于Ⅳ组(P<0.05)。3.Ⅲ组阳性表达率与Ⅰ组相同,皆为100%。4.Ⅲ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Ⅱ组(P<0.05),稍高于Ⅳ组,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乳腺导管上皮重度非典型增生bcl-2蛋白的表达与癌的关系密切,其检测可能作为评估乳腺导管上皮重度非典型增生恶变潜能的一个参考指标。
马鸿达赵天如仇晓菲王欣朱钧李薇张乃鑫
关键词:BCL-2基因基因表达非典型增生
淋巴结非瘤性碎屑坏死与结核杆菌感染的PCR检测被引量:5
1998年
淋巴结非瘤性碎屑坏死常见于多种淋巴结疾病。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呈现非瘤性碎屑坏死病变的淋巴结进行结核杆菌DNA的检测,探讨该病变与结核杆菌感染的关系,并对单管巢式PCR法(SNPCR)与普通PCR法(GPCR)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马鸿达张乃鑫朱钧赵天如王欣李健刘淑萍
关键词:结核杆菌PCR淋巴结核
淋巴结非瘤性碎屑坏死与结核杆菌感染--"碎屑性软结核病变"的分子病原学研究
朱钧
关键词:淋巴结炎结核杆菌
单管巢式PCR法检测石蜡包理淋巴结组织结核杆菌DNA的评价被引量:2
1998年
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较普通PCR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然而,由于巢式PCR需两次配制PCR反应体系(双管巢式PCR法),操作复杂,污染机会增加,影响实际应用。本研究采用了两对复性温度不同的巢式PCR引物,将巢式PCR扩增置于同一PCR反应体系中一步完成(单管巢式PCR法),简化了操作步骤,并应用该方法对石蜡包埋组织中结核杆菌DNA特异性序列片段进行检测。
朱钧马鸿达张乃鑫赵天如王欣刘淑萍李健
关键词:淋巴结组织结核杆菌DNA聚合酶链反应石蜡包埋
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细胞核DNA含量和形态计量学的研究被引量:6
1997年
本文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乳腺导管上皮轻、中度非典型增生(轻中度组)23例、重度非典型增生(重度组)33例、浸润性导管癌(癌组)40例和正常乳腺(正常组)20例进行细胞核DNA含量和形态计量学检测。结果:(1)正常组、轻中度组、重度组和癌组四组间细胞核DNA含量(DI:098,110,114和215)和核面积(1692,2556,3026和4979μm2)、周长(1822,2271,2468和3159μm)、长径(582,705,762和948μm)、短径(360,444,490和641μm)和形状因子(063,064,065和069)5个核形态计量参数均分别有显著差异(均P<001),两两组间比较亦均有明显差异(均P<005)。(2)正常组细胞DNA倍体(C)主要为2C,少数为3C~4C,无超4C细胞;轻中度组2C细胞低于正常组,3C~4C细胞高于正常组,无超5C细胞;重度组3C~4C和5C细胞明显高于轻中度组,而低于癌组,并可见少量超5C细胞;癌组约半数细胞为3C~4C,异倍体(≥5C)细胞显著增多。(3)细胞核DNA含量与核面积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r=0?
马鸿达王欣仇晓菲赵天如朱钧刘淑萍张乃鑫
关键词:乳腺不典型增生形态计量学DNA含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