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0°×1.0°逐6 h再分析资料详细分析了2013年12月15-16日低纬高原出现的寒潮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主要受南支槽前高低空西南急流和冷锋切变共同影响;滇南地区受南支槽前西南高低空急流影响,水汽和能量条件充足,暖湿而不稳定的水汽在急流轴出口区及出口区的左侧辐合抬升,形成了强烈的上升运动,出现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气;滇西地区处于湿度锋区的北侧是具有不稳定能量和下沉气流的干区,这样的天气形势造成滇西大部分地区的雷暴和局部冰雹天气;大理站近地层风向转为偏东风或东北风可作为冷空气影响该区域的开始,0℃层高度是否接近750 h Pa可作为降雪的临界值;沾益站近地层风向转为东北风或偏北风可作为冷空气影响该区域的开始,0℃层高度是否接近800 h Pa可作为降雪的临界值。此次过程,低空急流轴的位置与湿度锋区和水汽输送大值区基本一致,因此,预报云南冬季此类复杂天气不同相态降水落区时除了重点分析天气系统外,还要关注冷空气的强度、水汽输送量的大小、水汽输送通道位置、湿度锋区位置以及大地形的影响。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NCEP再分析资料详细分析了2011年1月16—18日低纬高原出现的强冷空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主要受深厚的南支槽、高低空急流和冷锋切变影响,南支槽和西南低空急流输送了大量水汽,并在云南中西部聚集,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降雪区与TBB≤240 K冷云区基本吻合,TBB低值区的出现和消失,对降雪的增强和减弱有一定的预示作用.雷暴区和冰雹区位于TBB梯度最大处,TBB梯度增强和减弱对雷暴和冰雹天气的出现和减弱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降雪站近地层温度较低,整层水汽条件较好,低层有水汽辐合中心,上升运动强烈,且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配置.降雹站低层有逆温层,具备较大的不稳定能量、中层有干冷空气侵入,上升运动弱于降雪区,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配置.0℃层位于3 km左右的700 h Pa层附近,这个高度更有利于出现大冰雹.降水站水汽条件好,但水汽辐合强度弱于降雪区,上升运动强度与降雹区相当,没有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散度场.
通过对比中日合作JICA项目2010~2014年大理地基GPS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资料与同期降水数据,选取积状云、层状云和层积混合云产生的降水三类样本,分析了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在三类典型降水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WV在层状云降水前有持续大幅度增长,降水趋于结束阶段,出现持续下降。PWV在积状云降雨时有快速大幅跃升,强降水时段与PWV峰值出现时间基本一致。PWV在层积混合降水中,兼具层状云和积状云时的特征,且持续处于高位运行。PWV在上述三类性质降水中表现出的异常特征可为降水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