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 作品数:7 被引量:31H指数: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丘脑在舒芬太尼中枢镇痛中的作用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的中枢镇痛机制。方法选择健康受试者17例(男8例,女9例),依次在基础阶段和靶控输注舒芬太尼(0.2 ng/ml)后行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选取丘脑为感兴趣脑区,应用SPM软件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后,与丘脑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包括双侧额叶直回、左侧额叶眶后回;与丘脑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包括双侧小脑、右侧扣带回及左侧颞中回(P<0.001,cluster>13 mm3)。结论丘脑是舒芬太尼中枢镇痛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脑区。额叶直回、左侧额叶眶后回、右侧扣带回、小脑及左侧颞中回与丘脑间功能连接的变化可能是舒芬太尼中枢镇痛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刘晓媛李欢冬张磊罗芳王保国
- 关键词:舒芬太尼功能磁共振成像丘脑
- 丘脑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效果中的作用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丘脑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受试者14例(男7例,女7例),依次在基础阶段和经皮穴位电刺激30 min后行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选取丘脑为感兴趣脑区,应用SPM软件对所有试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经皮穴位电刺激后,与丘脑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包括双侧楔前叶、双侧顶上小叶、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中回、右侧额中回;与丘脑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包括双侧小脑、双侧岛叶、基底神经节、双侧额下回、左侧额叶眶回、左侧颞上回(P<0.005,cluster>10mm3)。结论丘脑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的中枢镇痛机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小脑、楔前叶、岛叶、基底神经节、顶上小叶、额叶眶回、额中回、额下回、颞叶等脑区与丘脑间功能连接的改变是丘脑镇痛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 张磊罗芳李欢冬王保国刘晓媛
- 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丘脑功能磁共振
- 临床不同分期帕金森病患者震颤特点分析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研究不同临床分期帕金森病(PD)患者震颤的特点。方法收集2014-11—2015-0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内病房临床确诊或临床诊断PD可能性大的75例患者。患者至少具有一侧上肢静止性或姿势性震颤,按照Hoehn-Yahr分期分为1~1.5期、2~2.5期、3期3组,分别检测各组患者静止、姿势及持物1000g震颤的优势频率、振幅及震颤节律形式。结果 (1)震颤优势频率:静止、姿势状态下为4~7 Hz,1~1.5期与2~2.5期、3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物1000g状态下,1~1.5期与2~2.5期、3期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5期患者优势频率除了4~7Hz之外,还有7~10Hz、无规律及无震颤。(2)震颤振幅:随病情进展有下降趋势。(3)震颤节律形式:临床不同分期患者静止、姿势及持物1000g时震颤的节律形式均以交替形式为主,但随着病情进展,非交替节律比例有增加趋势。结论 PD患者震颤属于中枢性震颤,静止、姿势震颤优势频率为4~7Hz,不随病情进展而变化。疾病初期,持物1000g状态震颤优势频率可能受外周调节而表现多样。震颤节律不受病情进展及姿势影响。随病情进展,非交替节律比例有增加趋势,震颤振幅有下降趋势。
- 王颖潘华翦凡陈娜张磊杨硕
- 关键词:帕金森病震颤
- 帕金森综合征与特发性震颤震颤类型特点研究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应用肌电图进行震颤记录对帕金森综合征和特发性震颤的震颤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06—2007年收治的38例特发性震颤患者和42例帕金森综合征(包含帕金森病和狭义帕金森综合征)应用肌电图表面电极记录方法,在静止时与姿势时记录震颤,对震颤形式进行评价。结果通过对肌电图记录的震颤进行评价,发现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综合征均含有静止时震颤和姿势时震颤两种形式。在静止时和姿势时共包括4种节律形式:无震颤,交替性震颤节律,同步性震颤节律,交替同步节律。静止时交替性震颤节律在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综合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止时无震颤在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综合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止时交替同步性震颤节律与交替同步性震颤节律在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综合征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姿势时同步性震颤节律与交替性震颤节律在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综合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姿势时交替同步性震颤节律与无震颤在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综合征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应用静止时和姿势时同时评价的方法发现帕金森综合征震颤表现为12种形式,特发性震颤表现为9种形式。结论通过震颤类型分析可以看出,帕金森综合征和特发性震颤震颤类型分布不同。可为二者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 李伟冯涛王拥军潘华陈娜张磊吴清
- 关键词:震颤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综合征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前扣带回功能连接的影响
- 2016年
-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TAES)对前扣带回(anteriorcingulated cortex,ACC)与全脑功能连接的影响,探讨ACC在TAES中枢镇痛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受试者14例(男7例,女7例),依次在基础阶段和TAES 30 min后行功能磁共振扫描。选取ACC为感兴趣脑区,观察TAES后ACC与全脑功能连接的改变。结果 TAES增强了ACC与双侧小脑、额叶内侧、额叶眶回、额上回、额中回、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减弱了ACC与后扣带回、双侧楔前叶及楔叶的功能连接(P<0.05)。结论 TAES改变了ACC与广泛镇痛相关脑区间的联系,并通过ACC从情感、疼痛下行调节系统、疼痛预期、疼痛感觉认知以及记忆等方面对疼痛进行调节。ACC在TAES镇痛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刘晓媛罗芳韩如泉李欢冬张磊王保国
- 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前扣带回功能磁共振
- 糖尿病多发性神经病与多系统萎缩患者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的比较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为探讨周围神经病变对肛门括约肌的影响,将糖尿病多发性神经病与多系统萎缩患者的肛门括约肌肌电图进行比较。方法分别对36例2型糖尿病多发性神经病患者以及58例多系统萎缩患者进行神经传导检测及针极肌电图检测,检测肌肉包括:肛门括约肌、伸指总肌、胫前肌。同时收集19名健康对照者相关检测的数据,并比较三组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的异同。结果糖尿病多发性神经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在运动单位电位波幅[(716.7±127.7)μV与(586.4±85.4)IxV,t=3.176,P=0.006]、时限[(12.4±2.1)ms与(9.2±0.5)ms,t=5.037,P=0.000]、多相波百分比(56.4%±22.4%与37.5%±21.8%,t=3.517,P=0.002)以及平均位相(5.5±1.4与4.4±1.1,t=3.567,P=0.002)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多系统萎缩组比较在运动单位电位波幅[多系统萎缩组(829.2±167.6)μV,t=3.663,P=0.001]和时限[多系统萎缩组(15.9±2.6)ms,t=7.471,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多发性神经病组的大于10ms运动单位百分比及卫星电位百分比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低于多系统萎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周围神经病变时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可出现神经源性损害,但糖尿病多发性神经病患者在时限、波幅、大于10ms运动单位百分比及卫星电位百分比上均低于多系统萎缩患者,诊断及评估应密切结合临床。
- 潘华汤晓芙崔丽英王含翦凡丁则昱陈娜张磊吴青王拥军
-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变多系统萎缩肛管肌电描记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