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
- 作品数:9 被引量:51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建筑科学社会学更多>>
- 科尔沁沙地治理问题及对策被引量:6
- 2006年
- 科尔沁沙地治理一直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科尔沁沙地初步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历史性逆转。目前,科尔沁沙地治理进入了最后的攻坚阶段,打好这场攻坚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巩固建设成果,继续推进以扩大林草植被为核心的沙地综合治理,构建和谐、稳定、高效的沙地生态系统。
- 张炜杨金恒岳太青
-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
-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08年
- 近红外光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光谱分析技术。文章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在国外的应用概况,重点列举了近红外光谱在林业中的成功应用实例。资料表明,近红外光谱以其快速、无损伤、操作简单、稳定性好、效率高等特点,在国外的水果品质检测、木材性质检测和林业育种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而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林业上的研究和应用则刚刚起步,因此本文对国内外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作一综述,并对近红外检测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林业科技和生产中的应用。
- 龚玉梅张炜
-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林业水果木材种子
-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对我国生态建设的理论指导意义——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启示
- 2012年
-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类与自然界的内在联系的阐述,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对中国当今社会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提出应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自然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人在自然界的关系。同时提示我们在推进生态建设中做到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并重,政府主导和发动社会并重,增加总量与提高质量并重。
- 张炜岳太青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关系
- 三北防护林工程“十五”发展分析与评价被引量:3
- 2007年
- “十五”期间,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以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为核心。工程建设注重质量与效益,正确把握方向,创新体制,从而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在完成投资41.47亿元的同时,创造生态效益28.40亿元,经济效益80.60亿元,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效,工程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 张炜杨金恒张云志
-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
- 对三北工程统计工作的思考被引量:1
- 2009年
- 认真分析了三北工程统计工作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今后加强工程统计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并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指出了工程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
- 张炜杨金恒张云志
- 关键词:三北工程
-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规划设计应用研究
- 绿色基础设施为城市提供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内涵和功能特点,可以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系统服务划分为供给服务,调节和支持服务,以及文化服务三大类型,包括水资源供给、农业生产、水...
- 张炜
-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适应性管理
- 文献传递
- 美植袋物理控根容器培育对玉兰苗根系构型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0年
- 比较了在美植袋物理控根容器中以及大田条件下生长的3年生玉兰苗的生长量、根系构型和透根情况,结果表明:美植袋培育的玉兰苗的生长量与大田培育的玉兰苗无显著差异,但在根系构型上有显著不同,美植袋中生长的玉兰苗在距离主干20 cm范围内的吸收根(根系直径在0 2 mm的根系)的根尖数、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为12 996.66个.株-1,1 674.4 cm2.株-1,40.82 cm3.株-1,疏导根(根系直径在2 5 mm的根系)的根尖数、根体积和根表面积分别为195.09个.株-1,969.09 cm2.株-1,67.73 cm3.株-1,明显大于大田培育的玉兰苗,具有更高的吸收和疏导能力。垂直方向上,美植袋中生长的玉兰苗在距离容器顶端21 33 cm具有较多的疏导根和吸收根,水平方向上,在距离容器侧壁0 14 cm处具有较多的吸收根和疏导根。在这区域内吸收根和疏导根的体积和面积均占根系总体积和表面积的71.5%,根系构型发生了明显改变。美植袋容器使用3年后,已经老化,出现了透根现象,透出的根系主要是直径在0 1 mm的细根和直径大于10 mm的粗根。
- 岳龙徐迎春张炜王秀琴董凤祥
- 关键词:玉兰苗木生长量根系构型
- 效赣贵先进经验 振三北工程雄风
- 2007年
- 张炜刘冰
- 关键词:三北工程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人工造林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