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
- 作品数:13 被引量:65H指数: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尿水通道蛋白异常及其意义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尿液水通道蛋白含量变化与其在肾组织中表达量的相关性。方法:54例经肾活检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患者分为3组,即非NS组(A组)、NS不伴水肿组(B组)、NS伴水肿组(C组),应用ELISA法检测患者尿液AQP1及AQP2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3组患者肾组织AQP1及AQP2的表达。结果:(1)C组尿液AQP1含量为(43.078±17.923)μg,较A组的(39.189±12.448)μg及B组的(41.492±14.766)μg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45.309±16.921)μg、B组(38.621±13.187)μg尿AQP2含量显著高于A组的(30.320±9.528)μg;(2)AQP1主要表达于近端小管,C组AQP1阳性面积百分比为(0.414±0.201)%,显著低于A组的(0.683±0.311)%及B组的(0.652±0.300)%,A、B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QP2主要表达于集合管,C组AQP2阳性面积百分比为(0.823±0.002)%,显著高于A组的(0.512±0.213)%及B组的(0.665±0.228)%,A、B两组间表达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尿AQP1含量与AQP1阳性面积百分比无显著相关性;B、C两组尿AQP2含量与AQP2阳性面积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尿AQP2含量能反映其在肾组织中表达的多寡,但尿AQP1含量与其在肾组织的表达无明显相关。
- 王昱张清陈凯张继红鲍晓荣
- 关键词:水通道蛋白肾病综合征
- 泽泻肾毒性研究被引量:30
- 2007年
- 目的:探讨泽泻水煎剂对肾脏的可能毒性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A组(正常鼠)、B组(正常鼠+泽泻水煎剂20g/kg·d灌胃2月)、C组(正常鼠+泽泻水煎剂50g/kg·d灌胃1周)、D组(1/2肾切除鼠)、E组(1/2肾切除鼠+泽泻水煎剂20g/kg·d灌胃2月)、F组(1/2肾切除鼠+泽泻水煎剂50g/kg·d灌胃1周)。分别在灌胃1周和2月后留取尿、血、肾组织标本,作24h尿量、尿液常规、血肌酐和病理检查。结果:(1)实验一周和二月后,D、E、F组肾重/体重比值均较A、B、C组显著增加;(2)实验一周和二月后,各组之间尿常规检查无明显差异,但实验二月后E组24h尿量较A、D组显著增多;(3)实验一周和二月后,各组之间血肌酐检查无明显差异;(4)F组一周后和E组二月后肾组织光镜下可见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及肾小管内管型,而A、B、C、D组无明显改变。结论:泽泻水煎剂对正常大鼠肾脏并无明显毒性作用,但可致1/2肾切除大鼠残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和小管损害。
- 祝建辉鲍晓荣何华平张清
- 关键词:泽泻肾毒性
- 早期慢性肾脏病患者肺动脉压变化与心脏结构功能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早期慢性肾脏病(CKD)肺动脉压(PAP)变化及其与心脏结构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将315例早期cKD患者和51名健康对照者PAP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与血浆脑钠肽(BNP)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等心脏结构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早期CKD组PAP明显升高[(31.87±8.39)mmHg比(29.43±3.71)mmHg,P〈o.01];肺动脉高压(PHT)发生率12.06%;PHT在CKD1期已经出现,随肾功能恶化愈加严重。CKD2期始,InBNP和LVMI等心脏指标显著增高(P〈0.05)。LVMI和InBNP均是影响P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CKD已出现PHT,PHT随肾功能恶化而增高,并与心脏结构功能变化密切相关。
- 杨青梅鲍晓荣张清
- 关键词:肾脏疾病超声心动描记术
- 早期慢性肾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分析早期慢性肾脏病(CKD1期)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以2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N组),71例肾功能稳定的CKD1期患者作为疾病组(D组)。收集肾功能、血脂、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等临床资料;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早期CKD患者LVH有关指标,分析ABPM指标与LVH的关系。结果:(1)与N组相比,D组夜间收缩压,昼、夜及24h平均舒张压均升高(P均<0.05);夜间收缩压下降率(nDRS)及舒张压下降率(nDRD)均明显下降(P均<0.05);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Dd)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均升高(P均<0.05)。(2)D组高血压及非杓型血压发生率分别达47.9%、62.0%。(3)与杓型血压组(Dip组)相比,非杓型血压组(non-Dip组)LVMI值及LVH发生率均显著增高(P均<0.05)。(4)与非高血压组(non-LVH组)相比,高血压组(LVH组)nDRS和nDRD均明显下降,血红蛋白(Hb)显著降低(P均<0.05)。(5)相关性分析显示LVMI值与nDRS、nDRD和Hb均呈负相关(P均<0.01),昼间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和24h平均舒张压(mSBP)均呈正相关(P均<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nDRS、Hb、nDRD和血肌酐(Scr)进入回归方程:y=123.429-2.290x1-0.47x2-0.768x3+0.178x4(y=LVMI;123.429=常数,t=8.41,P=0.000;x1=nDRS,t=-5.43,P=0.000;x2=Hb,t=-4.77,P=0.000;x3=NDRD,t=-3.47,P=0.001;x4=Scr,t=2.08,P=0.041)。结论:早期CKD患者即已出现血压升高及血压节律改变;LVH发生与早期CKD患者夜间高血压及非杓型血压关系更为密切;贫血和肾功能减退本身也与早期CKD患者LVH发生有关。
- 张清王成军鲍晓荣
- 关键词:左心室肥厚左室质量指数
- 维持性血透患者心肌病变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透(MHD)患者的心肌病变,特别是左心室肥厚(LVH)和心肌缺血损害,以及与其相关的因素。方法: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结果,分析60例MHD患者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ST-T改变情况,并进一步探讨LVH和心肌缺血与血压(BP)、血红蛋白(Hb)、血浆C反应蛋白(CRP)、甲状旁腺素(PTH)、同型半胱氨酸(Hcy)、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等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1)有80%的MHD患者存在LVH,与non-LVH组相比,LVH组SBp、DBp、MAp和CRP显著增高,RBC、Hb水平显著低下(P均<0.01),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LVMI与SBp、DBp、MAp、CRP成显著正相关(r=0.362,0.374,0.389,0.635,P均<0.01),与RBC、Hb呈显著负相关(r=-0.337,-0.310,P<0.01,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LVMI与CRP、DBp有关,逐步回归方程为y=3.02x1+0.93x2+23.52(y为LVMI,x1为CRP,x2为DBp)。(2)65%的MHD患者存在心肌缺血,心肌缺血组血Hcy和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无心肌缺血组(P均<0.01)。结论:MHD患者LVH、心肌缺血损害普遍存在,LVH的发生与高血压、贫血、慢性炎症关系密切,心肌缺血损害与慢性炎症、高Hcy血症有关。
- 何华平祝建辉鲍晓荣张清
-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慢性炎症高血压
- 慢性肾脏病患者维生素D_3水平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活性维生素D3水平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检测2013年4月~2014年6月本院新诊断的143例非透析CKD患者及19例同期健康体检者维生素D3水平,分析其与肾功能、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血FGF-23)、血钙、血磷、甲状旁腺素(PTH)等指标的关系。结果:CKD1~5期患者维生素D3水平分别为(22.03±4.39)ng/ml、(20.29±4.66)ng/ml、(16.88±3.00)ng/ml、(13.71±2.99)ng/ml、(9.76±2.97)ng/ml,与对照组(25.68±4.08)ng/ml相比,各组间维生素D3水平逐渐下降(P〈0.05)。维生素D3水平与血肌酐(r=-0.676)、尿素氮(r=-0.554)、血磷(r=-0.248)、钙磷乘积(r=-0.178)、PTH(r=-0.636)、FGF-23(r=-0.690)呈负相关(P〈0.05),与血钙(r=0.157)、白蛋白(r=0.164)、肾小球滤过率e GFR(r=0.759)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维生素D3与e GFR呈正相关,与PTH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Y=13.196+0.092X1-0.016X2(Y为维生素D3,X1为e GFR,X2为PTH,13.196为常数)。结论:随着CKD的进展,患者活性维生素D3缺乏日益严重,且与钙磷代谢紊乱、继发性甲旁亢及FGF-23升高相关。
- 陈凯王昱王成军张清鲍晓荣
- 关键词:维生素D3慢性肾脏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 不同性别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被引量:2
- 2010年
- 叶薇张清鲍晓荣
- 关键词:原发性IGA肾病IGA肾病患者临床病理特点临床病理表现临床病理指标预后差异
- 血管病变与影响IgA肾病预后因素的关系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肾脏血管病变与影响IgA肾病预后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04例经临床与病理活检确诊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分为血管病变组及无血管病变组,比较两组间与预后相关的临床指标有无差异,并分析比较两组病例Lee氏分级的分布情况。结果:血管病变组患者的年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水平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而血尿酸、肌酐水平,尿蛋白,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等临床指标均明显高于无血管病变组。两组患者Lee氏分级的总体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血管病变组分级相对较重。结论:血管病变与目前临床评估原发性IgA肾病的预后因素有关,与病理Lee氏分级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判断IgA肾病预后的一项病理学指标。
- 叶薇张清鲍晓荣
- 关键词:IGA肾病血管病变临床预后因素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BN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透(maintain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透前后血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以30例非CKD患者为健康对照组,并选择我院60例病情稳定且近期无急性心血管事件的MHD患者,分别检测同一次血透前后血清BNP水平,同时应用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Ds)、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LVM),探讨BNP与MHD患者左心室结构、功能和血容量的关系。结果:(1)MHD患者血透前、后血清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透析后BNP水平较血透前显著下降(P<0.01);(2)MHD患者LAD、LVDd、(LVDs、IVST、LVPWT、LVEF、LV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MHD患者血清BNP水平与LVDd、LVDs、LVPWT、LVM呈显著正相关,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与LAD、IVST无显著相关性;(4)MHD患者单次透析超滤量与血透前后BNP差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MHD患者BNP水平普遍升高,并且与左心室功能及血容量负荷密切相关,对评估MHD患者心功能状况、指导超滤量的设置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 张清王昱鲍晓荣
- 关键词:脑钠肽维持性血透超滤量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尿酸致早期慢性肾脏疾病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
- 2010年
-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尿酸所致早期慢性肾脏疾病(CKD)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假手术组,n=10),B组(右肾切除组,n=10)和C组(右侧肾切除+氧嗪酸钾灌胃组,n=10)。检测血清尿酸(UA)、肌酐(Scr)、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ox-LDL等指标。光镜观察血管壁病理损害。分析ox-LDL水平与UA、NO、ET-1、NO/ET-1比值的相关性。结果:(1)3组大鼠肾病理均未见明显病变,且血肌酐无明显差异,但C组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P<0.01);(2)A组血管壁未见明显病变;C组可见内皮细胞脱落,内皮间隙增宽,细胞水肿,管壁炎症细胞聚集,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明显,结构紊乱;B组病变与C组相似,但程度较轻。C组NO明显低下(P<0.01),ET-1明显增高(P<0.05),NO/ET-1比值明显降低(P<0.01);(3)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尿酸与ET-1呈显著正相关(r=0.9374,P<0.01),与NO(r=-0.9462,P<0.01)、NO/ET-1比值(r=-0.9230,P<0.01)呈显著负相关;⑷C组ox-LDL水平显著升高(P<0.05),ox-LDL与尿酸(r=0.8479,P<0.01)、ET-1(r=0.7900,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NO(r=-0.7459,P<0.05)、NO/ET-1比值(r=-0.7949,P<0.01)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尿酸可致早期CKD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紊乱,ox-LDL在其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张清王昱王成军鲍晓荣
- 关键词: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尿酸慢性肾脏疾病内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