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管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2篇细胞
  • 2篇脑梗死患者
  • 2篇脑血
  • 2篇脑血管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动脉瘤
  • 1篇多普勒检测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痉挛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洋参
  • 1篇皂苷

机构

  • 4篇山东大学
  • 3篇济南市第一人...
  • 2篇山东大学第二...
  • 1篇济南市第五人...

作者

  • 4篇张松
  • 3篇付庆元
  • 2篇付蕾蕾
  • 1篇戴桂强
  • 1篇吴承远
  • 1篇袁淑青
  • 1篇陈桂兰
  • 1篇张良文
  • 1篇安洪春
  • 1篇朱树干
  • 1篇李新钢
  • 1篇刘玉光
  • 1篇梁世民

传媒

  • 2篇中国医师杂志
  • 2篇山东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西洋参茎叶皂苷对脑梗死大鼠ET-1、VEGF及脑梗死面积的影响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西洋参茎叶皂苷(PQS)对脑梗死大鼠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采用栓线法对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进行栓塞并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尼莫地平组、PQS高、低剂量组,用药后检测各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大鼠脑组织中ET-1及VEGF含量、大鼠脑梗死面积,并对各组检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QS高、低剂量组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状况均比尼莫地平组效果明显(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尼莫地平组、PQS低、高剂量组、假手术组脑组织中ET-1含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P<0.05),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QS高剂量组效果最好;PQS高剂量组VEGF含量均高于其余各组(P<0.05);PQS高剂量组脑梗死面积最小,效果明显(P<0.05),PQS随着剂量的增加,脑缺血区有明显好转,可见少量胶质细胞增生。结论 PQS对提高血管活性、改善脑梗死病情具有显著效果。
付庆元戴桂强张松安洪春梁世民
关键词:西洋参茎叶皂苷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梗死面积
经颅多普勒检测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
2004年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脑血管痉挛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查诊断脑血管痉挛。术前、术后行CT检查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SAH)Fisher分级和脑梗塞。结合Fisher分级、手术时机、术前动脉瘤破裂出血次数、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脑内脑室内积血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有17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56.7%,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1例,发生率为36.67%;头部CT发现由脑血管痉挛引起脑梗塞7例,发生率约为23.33%。结论:TCD为检测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术前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时机、术前SAH次数、术后脑内血肿和脑室内积血有关;TCD可一定程度上预测延迟性脑缺血、脑梗塞的发生并指导治疗。
张良文朱树干刘玉光李新钢张松吴承远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脑缺血
急性脑梗死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白细胞介素6变化的探讨
2007年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探讨其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夹心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4-10d)MMP-9、IL-6的浓度,并与同期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MMP-9、IL-6的浓度均高于健康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MMP-9、IL-6的检测,为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MMP-9抑制剂使用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付庆元付蕾蕾张松
关键词:脑梗塞明胶酶B白细胞介素6
维生素C对脑血管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观察大剂量维生素C对脑血管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将70例脑梗死患者分成观察组和空白对照组,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维生素C的含量和免疫功能,并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维生素C的含量、免疫功能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结论大剂量的维生素C能明显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的免疫功能。
付庆元袁淑青陈桂兰付蕾蕾张松
关键词:脑血管病患者免疫功能维生素C大剂量维生素C脑梗死患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