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露 作品数:58 被引量:195 H指数:8 供职机构: 北京工商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医药卫生 建筑科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更多>>
紫外消毒对管网多相界面中抗性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1 2018年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在饮用水系统各个环节中广泛分布,国内外研究大多集中在ARGs的来源和传播途径两方面,对于ARGs去除方面关注较少。采用CDC反应器模拟给水管网系统,对采集自水相(进水和出水)、生物膜相和颗粒物相的样品进行低压紫外线(Low Pressure-Ultraviolet,LP-UV)辐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确定不同LP-UV辐照剂量对5种ARGs(ermA、ermB、ampC、aphA2和sulⅡ)的去除效果。多相界面中的5种ARGs经LP-UV辐照后相对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当LP-UV辐照剂量达到40mJ/cm^2时,多相界面中的5种ARGs去除率分别为1.83~5.59log(ermA)、0.19~4.32log(ermB)、1.22~2.14log(ampC)、1.22~2.98log(aphA2)和9.51~11.66log(sulⅡ)。结果表明LP-UV辐照对模拟给水管网系统的水相(进水和出水)、生物膜相和颗粒物相样品中5种ARGs污染均能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张明露 徐梦瑶 王礼 王双玲 王永京 白淼 张灿关键词:饮用水系统 抗性基因 紫外消毒 荧光定量PCR 常见消毒储存条件的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诱导与复苏研究进展 2024年 活的非可培养(viable but non cultivable,VBNC)状态是某些细菌在不良环境胁迫下的一种生存策略,在一定的条件下,进入VBNC状态的细菌可以复苏,重新恢复可培养的能力,致病菌也会恢复其致病性。由于微生物培养法和常规分子生物学手段都无法检测到VBNC状态细菌,因此容易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造成潜在威胁。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VBNC状态细菌的最新研究进展,揭露出VBNC状态细菌的风险和威胁;其次系统介绍了VBNC状态细菌的形成和复苏机制,重点总结了在水、乳制品和肉制品这3种基质中自然存在的细菌被诱导进入VBNC状态细菌的条件,以及VBNC状态细菌复苏的条件和方法。了解细菌在水和食品基质中进入VBNC状态的条件范围能够指导食品加工处理过程中如何避免VBNC状态细菌的产生,对于水和食品的安全风险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张毓羚 杨溢轩 张铮傲 井天源 张子龙 张灿 张明露关键词:饮用水 乳制品 肉制品 活性炭净水工艺微生物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6 2015年 采用基于16SrDNA的焦磷酸测序法对北京某水厂活性炭净水工艺各单元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砂滤对细菌多样性影响较小,活性炭工艺使菌群多样性升高。活性炭颗粒上的细菌群落结构与各工艺出水差异明显。α,β和γ变形菌纲是工艺出水和活性炭上的优势菌,活性炭池可以有效去除α变形菌纲和γ变形菌,但加氯消毒后的出厂水中α变形菌纲比例很高。出厂水中的第一优势菌为嗜氢菌属,含量高达86.2%。出厂水和活性炭颗粒上发现了9种潜在致病菌,如短波单胞菌、黄色单胞菌和鞘氨醇单胞菌等,但相对丰度较低,对饮用水安全影响较小。 张明露 刘文君 李翠萍 李玉仙 顾军农关键词:活性炭 微生物安全 焦磷酸测序 一种液态复合菌肥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厨余垃圾资源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态复合菌肥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厨余垃圾置于反应装置进行固液分离;(2)向步骤(1)的固态厨余垃圾中添加稻壳、生物炭得到复合厨余垃圾固态堆肥;(3)向步... 王永京 任连海 满涛 高嵩 王攀 张明露一株耐热石油烃降解菌的细胞疏水性及乳化、润湿作用研究 被引量:20 2008年 从胜利油田油水样中分离到一株能够在60℃高温条件下利用烃类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芽孢杆菌(Bacillus sp.)A1。结果表明:A1的细胞表面具有很强的疏水性,这有助于菌体细胞对烃类的摄取。该菌株对石油烃具有良好的乳化作用,并可在20%的高盐环境和100℃高温条件下仍显示很高的乳化活性。同时,A1可明显改变油藏岩石表面的润湿性,使其亲水性显著增强。对油藏中的岩石模拟试片石英、灰岩和玻璃作用后的接触角均减小60%以上。油藏中岩石的润湿性能增强,水驱油时更易于剥落滞留在岩石表面上的油滴或油膜,从而提高石油采收率。 张明露 马挺 李国强 汪卫东 李希明 梁凤来 蔡宝立 刘如林关键词:疏水性 乳化活性 NH_(3)和H_(2)S除臭菌剂的制备及其对厨余垃圾堆肥除臭效果和机理探究 被引量:4 2023年 为了缓解厨余垃圾因降解或腐烂产生的恶臭气体所造成的污染,本研究分别从污泥和厨余堆肥中分离筛选出8株对NH3和H2S具有除臭效果的菌株,混合制备成复合微生物除臭菌剂,研究其除臭效果、堆肥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由响应面分析得出菌剂对于NH_(4)^(+)-N降解率的最佳条件为温度27℃、pH 6.21、接种量14%时,NH_(4)+^(-)N的降解率为92.55%;菌剂生成SO_(4)^(2-)的最佳条件是温度29℃、pH 6.61和接种量5%时,SO_(4)^(2-)的最大生成量为173.57 mg/L。厨余垃圾堆肥添加菌剂后NH_(3)的去除率为55.32%,H_(2)S的去除率为61.72%,同时含水率、C/N、pH均有降低,加速了堆体温度的上升,延长了高温持续时间。菌剂的添加有利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增加了去除NH_(3)和H_(2)S的微生物丰度,加快了对NH_(3)和H_(2)S的代谢转化过程,抑制了NH_(3)和H_(2)S的释放,对于厨余垃圾恶臭气体的控制有着良好的应用潜力。 崔若琪 张玲悦 江海溶 张毓羚 张明露 任连海关键词:微生物除臭剂 微生物群落 饮用水中卤代苯醌类新型消毒副产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20年 卤代苯醌(HBQs)是近年来饮用水中新检出的一类未受控消毒副产物,相比于三卤甲烷、卤乙酸等受控消毒副产物,其在水中的存在浓度更低,仅为ng/L水平,而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更强,同时具有生殖发育毒性。由于长期接触HBQs可能存在健康风险,综述了饮用水中目前HBQs的存在水平、前驱物、毒性及生成影响因素、控制与去除技术等进展,拟为将来对HBQs的深入研究提供支持,对其潜在健康风险的评估和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王永京 曹康玲 吕峥 张若琳 满涛 张明露 丁宁 任连海关键词:消毒副产物 毒性 前体物 水中细菌内毒素污染特性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014年 细菌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和某些蓝藻细胞壁的脂多糖复合物,主要由菌体死亡解体后释放,是常见的外源性致热原,具有强免疫刺激能力,与人类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内毒素分子的耐受力好,耐热性强,不易被常规方法去除.饮用水和水环境中的内毒素可通过多种暴露途径导致机体潜在的健康风险,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细菌内毒素的理化特性和生物活性,综述了细菌内毒素多种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细菌内毒素的法定检测方法——鲎试验用于检测水体环境样品的干扰问题和排除方法进行分析. 张灿 刘文君 张明露 田芳 杨毅 安代志关键词:内毒素 脂多糖 鲎试验 热原检测 天津沿岸海水中创伤弧菌的PCR检测和定量 被引量:3 2010年 采用普通PCR方法和SYBRGreen实时定量PCR方法,根据刨伤弧菌16SrDNA和23SrDNA基因间隔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设计引物,对渤海湾天津沿岸海水中的创伤弧菌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检测。8个样品采集白天津市汉沽区沿岸海水,采集时间分别为2008年7月、10月和2009年3月、5月。PCR检测结果表明,这些样品都能扩增出276hp的ITS序列,这些序列和GenBank上的同源序列(DQ462478)的相似性为96%一98%。用SYBRGreen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了8个海水样品,样品中创伤弧菌的浓度为7.12×10^3-8.40×10^5个/L,表明天津沿岸海水存在严重的创伤弧菌污染。 杨健 赵化冰 张明露 朱滨 朱琳 蔡宝立关键词:微生物学 创伤弧菌 实时定量PCR ITS序列 3种鲎试验在乳品内毒素活性定量检测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比较3种内毒素活性定量检测方法在乳品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2种传统东方鲎(Tachypleus amebocyte lysate,TAL)试验(动态浊度法/动态显色法)和1种便携式内毒素检测仪(portabletest system, PTS)对牛奶、酸奶和奶粉产品内毒素活性进行检测,评估3种方法在乳品内毒素活性检测中的应用情况。结果 3种方法用于乳品内毒素活性检测的加标回收率为50%~200%,符合药典要求。对比动态浊度法,动态显色法检测乳品内毒素活性的加标回收率范围更加接近100%。PTS方法的内毒素活性检测值分别与2种传统TAL试验的检测值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3种方法均适用于乳品内毒素活性的检测,但动态显色法更加适合乳品内毒素的检测。 张灿 白淼 张明露 章雷 史云 王莉莉关键词:乳品 鲎试验 动态浊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