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忠波

作品数:12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大庆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3篇眩晕
  • 2篇动脉
  • 2篇短暂性
  • 2篇血小板
  • 2篇缺血
  • 2篇脑梗死患者
  • 2篇颈动脉
  • 1篇蛋白
  • 1篇电图
  • 1篇丁苯
  • 1篇丁苯酞
  • 1篇丁苯酞注射液
  • 1篇动脉超声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多普勒超声

机构

  • 11篇大庆市人民医...

作者

  • 11篇张忠波
  • 5篇刘莹莹
  • 5篇王明华
  • 4篇王东升
  • 4篇高琦
  • 3篇伞勇智
  • 3篇段伟
  • 3篇黄玉雕
  • 1篇姜春梅
  • 1篇张立鲲
  • 1篇刘英姿
  • 1篇赵文凤
  • 1篇郭莉莉
  • 1篇安莉
  • 1篇郭海城
  • 1篇沈通
  • 1篇贾丽娜
  • 1篇高琪
  • 1篇徐妍

传媒

  • 3篇中国实用医药
  • 2篇中国中医药现...
  • 2篇中国卫生标准...
  • 2篇中外女性健康...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农村卫生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探讨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应用在脑梗死患者中的检查意义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应用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择本院在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对患者的颈动脉狭窄以及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经过检测得出,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为阳性的患者63例,其余87例患者均提示为阴性;提示颈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患者85例,阴性患者65例;提示患者颈内动脉狭窄或颈动脉斑块,形成阳性的患者共有110例,阴性患者40例;提示患者为颅内动脉狭窄或颈动脉狭窄阳性患者96例,阴性患者54例。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颈内动脉狭窄所占的比例,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颈内动脉狭窄或颈动脉斑块形成所占的比例分别高于颅内动脉狭窄以及颈动脉斑块形成,P<0.05,差异明显。结论:临床上脑梗死患者当中,颈内动脉狭窄或颈动脉斑块形成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能够对患者病情进行进一步的评估,是一种值得推广使用的检测手段。
刘莹莹王明华张忠波王东升段伟黄玉雕
关键词: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脑梗死
观察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RIPostC)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治疗作用
2022年
目的分析对脑梗死患者在恢复期采取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RIPostC)的治疗作用。方法本次研究于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随机抽取86例,按照患者住院的时间分为两组,两组各43例。其中,对患者进行安慰治疗的为参照组,进行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的为研究组,比较治疗的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患者活动能力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均上升,且研究组更高,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预后优良率更高,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治疗前的神经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经过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均有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更低,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在恢复期采取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能够更大幅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提高患者预后的效果和质量。同时,不仅可以增强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还可以大幅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有应用价值。
贾丽娜安莉王明华张忠波
关键词:脑梗死
视频眼震电图在中枢性眩晕和外周性眩晕鉴别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分析外周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使用视频眼震电图检查的临床效果,给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对眩晕患者80例进行了视频眼震电图检查,鉴别区分外周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结果此次研究中共有42例被鉴定为中枢性眩晕,占52.5%,有9例颈性眩晕(21.4%),14例后循环缺血(33.3%),19例偏头痛性眩晕(45.2%);有38例被鉴定为外周性眩晕,占47.5%,有1例前庭神经炎(2.6%),3例突发性耳聋伴眩晕(7.9%),8例梅尼埃病(21.1%),2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68.4%)。结论中枢性眩晕和外周性眩晕可以使用视频眼震电图检查进行区分鉴别,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张忠波刘莹莹王明华高琦伞勇智
关键词:中枢性眩晕
脑梗死与磷脂酰丝氨酸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7年
脑梗死是脑卒中最常见类型,主要因为局部血栓形成或来自远隔部位(心脏或大血管)的栓塞所致[1-2]。引起缺血、缺氧等脑血液供应障碍,从而产生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或软化,导致相应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和体征。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病因之一,脑梗死为其主要类型之一,在目前导致人类死亡原因中位居第二。2008年卫生部第三次公布的中国患者死因调查中,脑卒中病死率位于所有疾病病死率的第二位。
王东升刘英姿刘莹莹高琪张忠波徐妍
关键词:脑梗死血栓形成血小板活化因子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丁苯酞组、依达拉奉组,各30例。联合组给予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丁苯酞组采用单纯丁苯酞治疗、依达拉奉组采用单纯依达拉奉治疗。观察三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停药2周后,三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NIHSS评分为(5.1±2.6)分,低于丁苯酞组的(8.7±3.3)分和依达拉奉组的(9.1±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颅脑CT改善优于丁苯酞组和依达拉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脑组织缺血缺氧损伤。
高琦黄玉雕张忠波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丁苯酞依达拉奉
阿托伐他汀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在脑梗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3例分为2组。对照组31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较高,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临床效果更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的治疗中,阿托伐他汀可改善血脂,减小颈动脉内膜厚度,提高临床效果。
高琦王明华张忠波伞勇智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脑梗死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
联合用药治疗眩晕5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是由患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疾病,临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治疗效果各不相同。本文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给予长春西汀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张忠波赵文凤郭莉莉
关键词:前列地尔眩晕中医病因
浅析自身免疫性脑炎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研究分析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式。方法:根据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的81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来分析研究,分组为三组,边缘叶组、抗电压—门控钾通道脑炎组和抗N—甲基—D—天冬氨酸脑炎组,均为27例,对三组的临床诊断差异性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抗电压—门控钾通道脑炎和抗N—甲基—D—天冬氨酸脑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核磁结果,脑脊液检查结果均存在差异性;边缘叶脑炎中的精神病、代谢性疾病、非血管炎自身免疫性脑膜脑炎和桥本脑病患者MPI结果无异常;非血管炎自身免疫性脑膜脑炎、桥本脑病和代谢性脑炎患者会有意识障碍和困倦症状存在;非血管炎自身免疫性脑膜脑炎、Wernick-Korosakoff脑病、精神病、阿尔茨海默病、代谢性脑炎以及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患者脑脊液结果无异常。结论:临床中不同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类型会有不同的症状特点,需要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刘莹莹王明华张忠波王东升段伟黄玉雕
关键词:临床鉴别诊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小板活性检查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小板活性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30例TIA患者外周血的α-2颗粒膜蛋白(CD62P)和溶酶体膜蛋白(CD63)的阳性表达率进行了检测,并与对照组进行结果比较。结果 TIA组发作期和缓解期的CD62P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2±1.04)和(7.96±0.91),CD6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4±1.08)和(8.01±1.22);对照组的CD62P和CD6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1±0.43)和(0.88±0.26)。经统计学处理,TIA患者在发作期和缓解期的CD62P、CD63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IA患者在发作期和缓解期的血小板表面CD62P和CD63表达均增强,表明TIA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程度异常增高,为临床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段伟张忠波刘莹莹张立鲲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小板
前庭性偏头痛3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研究分析前庭性偏头痛(VM)的临床治疗方式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35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观察组(17例)。观察组给予西比灵治疗,对照组给予头痛宁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痊愈8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例;对照组患者痊愈5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6例;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1%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2.5±1.1)次/周、持续时间(4.5±1.7)min均少于对照组的(3.6±1.3)次/周、(6.2±1.5)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比灵可以缓解头痛眩晕症状,减少患者的发作次数以及持续时间,临床中对前庭性偏头痛患者进行长期规范研究可以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
张忠波沈通伞勇智高琦王东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