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993年 本文对比研究75例MS患者行PBMV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显示,术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有显著改善。表明PBMV是一项非开胸治疗MS的有效方法。 赵淑清 张德利 沙勇 张金莉 廖明兰关键词: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 成形术 经皮穿刺球囊导管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应用(附45例报告) 1992年 应用经皮穿刺球囊导管二尖瓣成形术(PBMV)治疗45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MS)患者,均获成功。其二尖瓣瓣口面积从术前的1.05±0.31cm^2增至术后的2.10±0.51cm^2(P<0.001),二尖瓣跨瓣膜压力阶差从术前的2.6±0.7kPa(19.4±5.2mmHg)降至术后的1.1±0.2kPa(8.0±1.8mmHg)(P<0.001),左心房平均压从术前的3.0±0.9kPa(22.5±7.1mmHg)降至术后的1.4±0.5kPa(10.6±3.4mmHg)(P<0.001),左心房内径72h 内从术前的46.6±5.7mm 降至术后的38.9±5.1mm(P<0.001);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心前区舒张期杂音消失或明显减弱,且无任何严重并发症,提示该技术系一项非开胸治愈 MS 的可靠方法。 张德利 陈树兰 沙勇关键词:心脏病 风湿性 二尖瓣狭窄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QRS波与“P 前波”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989年 我们成功地记录了9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患者的同步体表心电图、心房上部心腔内电图(HRA)、希氏束电图(HBE)和窦房结电图(SNE),旨在研究在完全性房室分离条件下“P 前波”与QRS 波及其复极波的关系。报告如下。 张德利 陈树兰 郗永安关键词:房室传导阻滞 QRS波 心电图 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对比研究 1993年 本文观察了75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MS)患者经皮球囊导管二尖瓣成形术(PBMV)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显示、术后即刻二尖瓣压力阶差,肺动脉和左房平均压下降.左房内径缩小,而二尖瓣口面积增大.心输出量和射血分数等各项心功能指标显著增加,表明PBMV是一项非开胸治疗MS的有效方法. 赵淑清 张德利 沙勇 张金莉 廖明兰关键词:二尖瓣狭窄 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 血液动力学 多普勒超声估测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991年 对45例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用多普勒超声(DE)估测其肺动脉压(PAP),并与心导管所测PAP结果(正常组25例,增高组20例)做对比,以评价DE估测肺动脉高压(PH)的临床价值。结果表明:三种方法中,压差法(PG)最直接,最准确,为左向右分流患者的首选方法,Pc—To间期法则是一种应用广泛,效果可靠的方法;ACT法中,指标ACT不需要任何矫正。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PH检测指标,联用Pc—To法和指标ACT估测PH,敏感性增高,说明此种联用法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杨锐瑛 陈树兰 张德利关键词:肺动脉高压 超声检查 阿托品对直接窦房传导时间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1990年 观察阿托品2.0mg静注对21例窦房结(SN)功能正常病人及20例病窦综合征(SSS)病人的直接窦房传导时间(SACTd)的作用。用药前两组SACTd分别为88±16ms和170±50ms,用药后为44±9ms和134±35ms。用药前后SSS组的SACTd均较SN功能正常组为长(P<0.0005)。用药后SAcTd缩短百分率分别为49±10%和20±13%,SSS组者显著为小(P<0.0005);用阿托品后,4例SSS的SACTd恢复正常(<120ms)。 郗永安 陈树兰 张德利关键词:阿托品 窦房传导时间 心脏内分泌功能的研究近况与意义 1989年 自从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于1628年建立血循环学说300年以来,心脏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血泵。1956年,Kisch首先发现豚鼠的心房肌细胞中含有一些特殊颗粒(atrial specificgraftules,ASG),其化学性质不清;Ja-mieson和Palade随后于1964年研究哺乳动物的ASG,证实其与内分泌细胞所含激素的颗粒相似;DeBold等进一步发现ASG与调节水—电解质平衡有关。 张新超 陈树兰 张德利关键词:心房肌细胞 生物学作用 电解质平衡 心钠素 醛固酮 内分泌细胞 介入性心脏病学的现状及展望 1992年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近年来介入性心脏病学如异军突起,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一个重点和热点。心脏病的防治从最原始的药疗进展到开胸手术是一次重大突破,如今用非开胸术部分替代开胸手术可谓是又一次新的飞跃。介入性心脏病学建立在心导管和现代科技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迄今为止这门新兴学科已经历了数十个春秋,目前在以下几方面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临床实践。一、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1977年 Grüntzig 首先应用双腔球囊扩张导管实施 PTCA 获得成功。 张德利 沙勇关键词:介入性 心脏病 成形术 81例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2 1993年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是治疗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临床应用日趋增多,疗效满意。我所自1984年4月开展本项技术以来,已为81例患者成功地进行了埋藏式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本文就其术后并发症原因及处理进行分析。 张德利 沙勇关键词:埋藏式 起搏电极 并发症分析 起搏频率 心脏起搏 束支阻滞 双束支 经皮穿刺球囊导管二尖瓣成形术前后肺循环血流动力学研究 1994年 本文用心导管法对62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MS)患者经皮穿刺球囊导管二尖瓣成形术(PBMV)前后的肺循环血流动力学的一系列指标进行了直接测定、比较和研究,结果表明,术后患者的全肺阻力、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压均显著下降,右心排血量及心排指数提高,肺小动脉阻力无显著变化。提示PBMV系一项能够即刻改善MS患者肺循环的非开胸疗法。 周晓楠 张德利 沙勇 张金莉 廖明兰关键词:二尖瓣 成形术 肺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