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宁

作品数:6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陇东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2篇文学
  • 2篇艺术

主题

  • 2篇电影
  • 1篇药水
  • 1篇影像
  • 1篇语文
  • 1篇语言
  • 1篇语言文学
  • 1篇语言文学专业
  • 1篇视觉影像
  • 1篇视阈
  • 1篇题材
  • 1篇题材类型
  • 1篇喷药
  • 1篇喷药装置
  • 1篇文化
  • 1篇文化空间
  • 1篇文学
  • 1篇文学专业
  • 1篇文艺
  • 1篇文艺思想
  • 1篇管窥

机构

  • 5篇陇东学院

作者

  • 5篇张宁
  • 1篇罗宏博
  • 1篇刘阳
  • 1篇王建吉
  • 1篇连潇

传媒

  • 2篇陇东学院学报
  • 1篇电影文学
  • 1篇西部文艺研究

年份

  • 1篇2025
  • 4篇202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合”与“离”——郭沫若文艺思想管窥
2024年
作为现代文坛健将的郭沫若,在1939—1942年民族形式论争前后发表了一系列阐释中国文艺思想的文章。爬梳其在特殊历史语境中的诸多观念,透射出其坚守“五四”文艺的审美性,具有承接“五四”新文学传统的知识分子情结;同时,他倡导借助“民族形式”讨论来吸纳民间形式、外来形式之优长,突破“欧化”与“民族化”的紧张关系,通过革新文艺形式来实现文艺民族化、大众化,此观念与“民间形式”绝对论大相径庭,在纷杂的“民族形式”论争中独树一帜。总之,郭沫若的文艺思想具有客观性与前瞻性,不仅为抗战文艺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提供了广阔视野。
张宁
关键词:文艺思想管窥
核心素养视阈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陇东学院为例
2025年
近年来,在师范专业认证及学科语文教育硕士学位评估的契机下,陇东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陇东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要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目标,围绕如何提升学生的“中文基础性应用能力”和“中文类职业岗位能力”,在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做出新的调整,继承师范专业教育的优良传统,夯实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服务庆阳基础教育的主力军。
张宁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世纪甘肃本土电影的景观建构
2024年
作为地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表征,新世纪以来,甘肃电影在较为广阔的历史视野中,构建出立体、多面的影视版图,成为不同空间区域的文化聚合体。甘肃电影最富有文化特征的地方在于夹杂着对乡土的观照、浸透着泥土气味、散发着乡愁情绪,流露出导演难以割舍的本土情怀及无法释怀的家园意识。甘肃电影人怀抱着理想式的“修正”,传达出对更协调的社会结构的期待。因而,将甘肃电影搁置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中去阐释,不仅可以深入理解甘肃电影的景观建构与未来走向,更能显示出西部电影的基本质素及审美逻辑。
张宁
关键词:本土电影
一种果树腐烂病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果树腐烂病处理装置,包括:移动装置、喷药装置和除腐装置,除腐装置的外壁与喷药装置的喷头固定连接,除腐装置与移动装置可拆卸连接。本申请移动装置可带动喷药装置和除腐装置移动,使本果树腐烂病处理装置在果树林...
连潇王建吉罗宏博刘阳张宁
文化空间视阈下甘肃电影的题材类型与视觉影像
2024年
新世纪以来,甘肃电影展现出旺盛的创造力,一系列革命历史题材、主旋律题材、农村题材、少数民族题材、现实题材都成为展示甘肃地域文化形象不可或缺的注脚,弥合了观众对甘肃社会情貌与文化认知的罅隙。若将甘肃电影放置在文化空间坐标系中去考量,其以图像化、景观化与符号化的多重面向,架构了与甘肃历史、现实、文化对话的桥梁,形成传输地域自然风貌、记录地域人文征候、展示地域文化标识的视觉影像,最大限度地凸显出西北文化精神。可以说,甘肃电影不仅构筑起地域影像空间与文化精神形象,也释放与张扬出中国西北电影的魅力。
张宁
关键词:文化空间题材类型视觉影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