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魁
- 作品数:18 被引量:61H指数:5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陕西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在肝母细胞瘤中筛选XTP6的反式调节基因及其意义
- 2009年
- 目的: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XTP6反式激活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文库,筛选XTP6蛋白反式激活相关基因。方法:构建XTP6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XTP6,并将其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为对照;48h后收获细胞后提取mRNA并逆转录成cDNA,tester cDNA经RsaI酶切消化后分成两组,分别与两种不同接头衔接,再与过量的driver 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性PCR反应,第二次PCR产物与pGEM-Teasy克隆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文库,转化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选克隆经PCR鉴定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人XTP6蛋白反式激活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文库。扩增后得到70个200-1000bp插入片段的克隆,随机挑选其中20个插入片段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其全长基因序列,结果共获得11种已知功能编码基因。结论:筛选到的cDNA全长序列,包括一些与细胞周期调节、生物代谢和炎症修复密切相关的蛋白编码基因。
- 张雷马清涌孟宪魁李康成军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抑制性消减杂交
- 肝癌细胞转移与PI3K-Akt-PAK1通路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组织PI3K/Akt/p21活化蛋白激酶1(PAK1)信号通路的表达对于HCC发生及转移的重要性,以期为HCC的预防和预后提供一个有效的分子标志,并为HCC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自NCBI中GEO数据库中的GES364数据集提取数据,对PI3K/Akt/PAK1信号通路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将数据库中HCC组织分为肝内扩散组(PS)、肝外转移组(PM)、无转移组(PN)和正常肝对照组(H)。分析发现PS组和PM组PAK1和MMP-9表达量明显高于H组和PN组(P<0.0001);PS组、PM组和PN组AKT(1/2)和Girdin表达量明显高于H组(P<0.05),PS组和PM组AKT2和Girdin表达量也明显高于PN组(P<0.05);在PM组,AKT2与PAK1表达呈正相关(r=0.5679,P=0.0013)。结论 PAK1和MMP-9高表达可以促进HCC的扩散和转移,而AKT的表达和活性对于HCC的转移也是至关重要的,提示PI3K/AKT/PAK1信号通路与HCC转移密切相关。
- 张雷王林耿智敏万永孟凡迪孟宪魁
- 关键词:肝细胞癌PAK1AKT
-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NS5ABP37的反式调节基因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NS5ABP37反式激活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文库,筛选NS5ABP37蛋白反式激活相关基因。方法以表达质粒pcDNA3.1(-)-NS5ABP37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为对照,从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中提取mRNA并合成cDNA,经RsaⅠ酶切消化后将实验组cDNA分成两组,分别衔接两种不同接头,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性PCR反应;第2次PCR产物与pGEM-Teasy克隆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文库,并转化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选克隆经PCR鉴定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人NS5ABP37蛋白反式激活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文库。扩增后得到60个200~1000bp插入片段的克隆,随机挑选其中20个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其全长基因序列,结果共获得9种已知功能编码基因。结论NS5ABP37基因功能涉及细胞生长调节、信号转导和能量代谢。
- 张雷马清涌孟宪魁李康成军
- 关键词:抑制性消减杂交丙型肝炎病毒CDNA文库
- 小肠肿瘤所致消化道出血
- 1989年
- 小肠肿瘤的并发症之一是消化道出血,但正确而及时的诊断比较困难,治疗上也往往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现就我院1981年以来遇到的4例小肠肿瘤所致的消化道出血,结合有关文献作一讨论。例1 男,44岁,因黑便1天入院,1年前曾有两次发病,住内科治疗,经纤维胃镜检查及两次消化道钡+气造影均考虑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粘膜脱垂。因反复便血,要求手术治疗。手术探查发现距屈氏韧带15cm 处有4×4×4cm^3大肿瘤,胃、十二指肠无病变。
- 王遂尚冯春丽孟宪魁刘绍诰
- 关键词:小肠肿瘤并发症
- MRCP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价值
- 2002年
- 李瑞祥马茂张雷姚德茂孟宪魁
- 关键词:MRCP梗阻性黄疸
- 沉默Slug抑制胰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核转录调控因子Slug对胰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为研发胰腺癌有效的靶向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方法应用小干扰RNA技术,靶向沉默胰腺癌细胞MIAPaca-2中Slug的表达,观察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改变,并检测其下游转移抑制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所设计的siRNA片段可以有效减少MIAPaca-2细胞中Slug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沉默Slug因子后,MIAPaca-2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升高,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降低。结论沉默Slug明显上调了E-cadherin的表达,并有效抑制胰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提示Slug在胰腺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以作为预防胰腺癌转移的重要靶点。
- 孟宪魁张雷
- 关键词:SLUG胰腺癌基因沉默
- CT引导下无水乙醇瘤内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无水乙醇瘤内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将 14 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配对设计分为两组 ,治疗组采用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射无水乙醇 ,对照组行综合性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无水乙醇瘤内注射与综合治疗后 1年及 3年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 79 2 %、 80 6 %和 4 1 7%、 38 9% (P >0 0 5 ) ,无水乙醇瘤内注射治疗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无水乙醇瘤内注射与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 1、 3年生存率是无差别的 ,但前者具有操作简单 ,并发症少 ,花费少 。
- 李瑞祥王红云马茂孟宪魁张雷
- 关键词:无水乙醇原发性肝癌瘤内注射治疗CT引导经皮肝穿刺并发症
- 剥离术与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剥离术与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0例肝血管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肝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血流阻断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手术,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血流阻断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ALT和AST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剥离术与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肝血管瘤剥离术对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更值得在临床推广。
- 张雷王林耿智敏万永孟凡迪孟宪魁
- 关键词:肝血管瘤剥离术肝切除术
- 胆囊癌外科治疗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外科治疗是胆囊癌唯一有效治疗方法,但预后仍不令人满意。本文分析我院胆囊癌外科治疗资料,总结影响胆囊癌术后生存的主要因素。方法:收集并分析于2005-2009年在我院肝胆外科和老年外科接受外科治疗的胆囊癌患者围手术期和预后资料,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因素。结果:在123例胆囊癌患者中,实施单纯胆囊切除术12例,标准根治性胆囊癌根治术44例,扩大胆囊癌根治术25例,姑息性切除19例,姑息性胆道引流术17例,单纯腹腔活检术6例。术后随访率81.3%,随访时间中位数为30个月。本组胆囊癌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7.3%,术后3年生存率34.1%,术后5年生存率11.4%。单因素分析发现联合局部肝脏切除、R0级根治术、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清扫、TNM分期均影响患者术后的生存期。多因素分析证实联合局部肝脏切除、R0级根治和TNM分期是影响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联合局部肝脏切除、R0级根治术、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清扫、TNM分期是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早期发现胆囊癌(较早的TNM分期),并给予联合局部肝脏组织切除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清扫的胆囊癌根治术可以明显改善早期胆囊癌患者预后。
- 孟宪魁张雷
- 关键词:胆囊癌外科治疗术后生存期影响因素
- 胆囊癌治疗中的思路——(附31例分析)
- 1995年
- 报道了自1991年4月~1993年9月间收治的31例经病理证实的胆囊癌,该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B超和CT对胆囊癌的术前诊断有较高的价值,而CT检查对于胆囊癌有无肝转移尤为重要,治疗上提出了对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是胆囊癌早期发现、提高疗效的重要手段,胆囊癌的手术方式除局限于胆囊粘膜的胆囊癌行胆囊切除外,均应行胆囊癌根治术,对于难以根治的胆囊癌,也应行胆管引流,以延长生存期。
- 孟宪魁宋蔚青
- 关键词:胆囊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