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东成

作品数:8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建筑科学
  • 4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8篇元大都
  • 7篇建筑
  • 5篇建筑模式
  • 4篇子学
  • 4篇孔庙
  • 4篇格网
  • 4篇国子学
  • 2篇耳朵
  • 1篇平面布局
  • 1篇柱廊
  • 1篇住宅
  • 1篇网格
  • 1篇网格线
  • 1篇基址
  • 1篇建筑群
  • 1篇汉化
  • 1篇城市
  • 1篇城市形态
  • 1篇大成殿

机构

  • 8篇清华大学

作者

  • 8篇姜东成

传媒

  • 2篇故宫博物院院...
  • 1篇中国名城
  • 1篇建筑师
  • 1篇中国住宅设施
  • 1篇中国建筑史论...
  • 1篇中国紫禁城学...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1
  • 2篇2008
  • 3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元大都孔庙、国子学的建筑模式与基址规模探析
2017年
一建筑平面复原研究(一)基址规模元大都孔庙、国子学基址位于今安定门内国子监街路北,与明清孔庙、国子监用地范围大致相同。元大都先圣庙'度地顷之半',按一顷百亩计,先圣庙占地为50亩,国子学'地逊于庙者十之二',为40亩,孔庙、国子学基址规模共90亩。从今日北京地图上量得,国学胡同东端至首都图书馆西垣间的距离为227米,按1元尺为0.315米计算,合720.63元尺,约144步。
姜东成
关键词:国子学大成殿元大都网格线
元大都孔庙、国子学的建筑模式与基址规模探析
2011年
依据文献史料,对元大都孔庙、国子学的建设过程进行梳理,对建筑平面进行复原,确定其用地范围与基址规模,并通过分析探寻其设计规律与手法,根据其规律,进一步对明清北京孔庙、国子监进行分析,发现明太祖、英宗两朝对元代孔庙、国子学展拓时,基址规模仍受元大都城市平格网控制,而永乐朝重建孔庙时沿用元代8步x10步的平格网,将东西廊庑分别向内收进一格,从而揭示元、明建筑模式与基址规模的内在一致性。
姜东成
关键词:孔庙国子学建筑模式
元大都隆福宫光天殿复原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本文利用《南村辍耕录》、《故宫遗录》等文献资料,对隆福宫主殿光天殿组群进行复原,认为它是前阁后殿、中为重檐柱廊的工字殿形式。它既是对宋、辽、金工字殿的继承,又是对斡耳朵的模仿,具有不同于前代的特点。文章并结合元代政治制度、蒙古族生活习俗与居住习惯对元宫工字殿的建筑形式进行解释。
姜东成
关键词:柱廊
元大都住宅布局与建筑模式初探
2008年
本文利用文献与考古材料,对元大都城内住宅的建筑模式及基址规模进行推测,认为元大都住宅基址规模同样受元大都城市平格网的控制,不同阶层居民住宅的基址规模与建筑模式差异很大。文章同时对元大都住宅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认为元大都住宅布局齐整,形式上与中原王朝都城无异,实质上却体现了蒙古族的居住习俗。
姜东成
关键词:元大都住宅平面布局
元大都城市形态与建筑群基址规模研究
本文拟通过对元大都建筑群基址规模与平面布局的研究,分析元大都城市街坊空间肌理与城市形态特点,寻找建筑群基址规模与等级间的关系,探索元大都城市规划的原则与手法。 论文首先根据历史文献与考古材料,结合实地踏勘,由明清北京建筑...
姜东成
关键词:元大都城市形态
文献传递
元大都大承华普庆寺复原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本文通过史料与实地踏勘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大承华普庆寺基址范围,并对照文献材料对寺院平面进行复原,发现其与元大都其余敕建佛寺建筑模式明显不同:大承华普庆寺一改敕建佛寺习见的蒙、藏、汉建筑风格杂糅的特点,寺院格局更接近汉地佛寺,藏传佛教的特点仅体现在幡杆、角楼以及所供奉的经文、塑像上。本文进一步从仁宗文化素养、成长经历、政治理念等方面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文章最后提出今日北京旧城改造中如何改造和保护元代胡同的问题。
姜东成
关键词:建筑模式汉化
元大都孔庙与国子学的建筑模式与基址规模探析
本文依据文献史料,对元大都孔庙、国子学的建设过程进行梳理,对建筑平面进行复原,确定其用地范围与基址规模,并通过分析探寻其设计规律与手法,发现设计中采用两套平格网:孔庙、国子学的基址规模与大都城市平格网的基准长度存在倍数关...
姜东成
关键词:孔庙国子学建筑模式
文献传递
元大都孔庙、国子学的建筑模式与基址规模探析被引量:9
2007年
本文依据文献史料,对元大都孔庙、国子学的建设过程进行梳理,对建筑平面进行复原,确定其用地范围与基址规模,并通过分析探寻其设计规律与手法,发现设计中采用两套平格网.孔庙、国子学的基址规模与大都城市平格网的基准长度存在倍数关系,基址边界均在11步×12.5步的平格网线上;建筑群内部的平面布置受8步×10步的平格控制,总平面中重要控制线大多与网格线对应。根据这一规律,本文进一步对明清北京孔庙、国子监进行分析,发现明太祖、英宗两朝对元代孔庙、国子学展拓时,基址规模仍受元大都城市平格网控制,而永乐朝重建孔庙时沿用元代8步×10步的平格网,将东西廊庑分别向内收进一格,从而揭示元、明建筑模式与基址规模的内在一致性。
姜东成
关键词:孔庙国子学建筑模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