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尧治

作品数:37 被引量:231H指数:8
供职机构:西藏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高原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经济管理
  • 3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电子电信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社会学

主题

  • 9篇气候
  • 8篇气候变化
  • 8篇海拔
  • 6篇东南
  • 6篇植物
  • 6篇流域
  • 6篇藏东南
  • 5篇群落
  • 5篇河流域
  • 5篇感知
  • 5篇草地
  • 5篇草原
  • 4篇植被
  • 4篇土壤
  • 4篇农牧
  • 4篇农牧民
  • 4篇牧民
  • 3篇沙漠化
  • 3篇生态系统
  • 3篇水分

机构

  • 21篇西藏农牧学院
  • 11篇西藏大学
  • 7篇教育部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湖南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吉首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37篇周尧治
  • 8篇侯磊
  • 6篇任德智
  • 6篇任毅华
  • 4篇王瑞红
  • 4篇潘刚
  • 4篇白玛玉珍
  • 3篇郭健斌
  • 3篇方江平
  • 3篇张志伟
  • 2篇郭玉海
  • 2篇翟志席
  • 2篇辛晓平
  • 2篇钱登峰
  • 2篇罗大庆
  • 1篇王华
  • 1篇邹冬生
  • 1篇陈秋红
  • 1篇李向林
  • 1篇郝文渊

传媒

  • 10篇高原农业
  • 4篇黑龙江畜牧兽...
  • 3篇生态学报
  • 2篇贵州农业科学
  • 2篇湖南生态科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农村生态环境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西藏研究
  • 1篇作物研究
  • 1篇草地学报
  • 1篇西部林业科学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绿色科技
  • 1篇可持续发展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8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6
  • 1篇2003
  • 2篇2002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不同龄级立木的空间分布格局被引量:23
2021年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的分布、配置状况,是种群对环境适应的生存策略及适应机制的反映。以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在色季拉山东坡设置100 m×100 m固定样地,采用相邻网格法将样地划分为25个20 m×20 m的调查单元,对样地内所有基径≥0.1 cm的急尖长苞冷杉进行调查,记录林木的坐标、胸径、基径、冠幅等信息。依据基径和胸径两个指标将林木划分为12个径级和6个龄级(幼苗、幼树、小树、中树、大树、老树),对种群的径级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在不同径级上的分布成倒"J"型。(2)种群整体、幼苗、幼树随空间尺度的增大依次呈现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小树、中树、大树、老树在所研究尺度内均为随机分布。(3)幼树与幼苗在小尺度上接近或达到负关联,在中、大尺度无显著关联;小树、中树、大树、老树在空间分布上与幼苗、幼树的关联性符合Janzen-Connell假说,但小树、中树、大树、老树之间无显著关联。上述结果表明: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为稳定增长型种群,小径木以集群方式相互庇护以提高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径木在小、中尺度抑制林下更新,在大尺度则促进更新。该结果有助于揭示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的现状与动态规律,可为深入研究该种群维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任毅华周尧治周尧治方江平侯磊
关键词:急尖长苞冷杉点格局分析色季拉山
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粗木质残体空间格局分析被引量:23
2019年
粗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CWD)的空间格局反映了森林群落的死亡格局和干扰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群落内林木的死亡过程。采用相邻网格法对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原始林1 hm^2固定样地内CWD进行调查,从CWD类型、腐烂等级、径级3个方面对CWD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地内CWD总密度为582株/hm^2,倒木占55.33%,是CWD的主要输入形式。CWD密度在腐烂等级上的分布可用多项式拟合(R^2=0.9973),在径级上的分布可用指数衰减模型拟合(R^2=0.9746),且在不同类型、腐烂等级及径级上的分布差异较大。在50 m尺度内,CWD整体表现为小尺度的集群分布和中、大尺度的随机分布。在3种CWD分类中,仅有大枯枝、Ⅰ级腐烂、径级ⅠCWD在小尺度或中尺度表现为较强的集群分布,其余则均以随机分布为主,只是在个别尺度达到或接近集群分布。不同类型CWD间整体关联不显著,只有枯立木与大枯枝在0—21 m尺度内达到显著负关联。CWD空间分布格局是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的重要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林下植物群落及林型自然更新格局。
任毅华罗大庆罗大庆方江平周尧治
关键词:急尖长苞冷杉林
呼伦贝尔草场沙漠化机制及生态恢复研究
草原沙漠化是我国沙漠化扩展的主要类型,草原沙漠化的原因和退化草原生态恢复过程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课题。本文以呼伦贝尔草原为例,采用野外定点试验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历史资料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和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提了出呼...
周尧治
关键词: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土壤种子库植被
文献传递
围栏封育对西藏退化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及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为了解围栏封育对草甸群落的影响,为西藏地区的草甸管理和土地荒漠化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及理论指导,以西藏林周县退化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围栏封育20年的草甸群落与自由放牧草甸群落的组成、重要值、生物量及其生物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经20年封育的草甸植物群落特征较自由放牧区发生显著变化,其物种组成增加7种,优势种发生了改变,群落的盖度、高度、生物量分别增加38.56%、354.02%和191.67%,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分别增加35.00%、2.61%、11.11%和-7.78%。结论:西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但在过度放牧干扰下严重退化的草地通过合理的利用方式,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
任毅华周尧治井向前丹曲任德智
关键词:围栏封育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
积温计算的IDL程序被引量:1
2020年
积温是多学科研究中经常使用的重要参数。而传统的积温计算方法效率很低且错误率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基于IDL语言编写了积温自动计算程序。验证结果表明,基于IDL的积温计算程序不仅计算正确率高,而且计算效率也大大提高。
司国新周尧治
关键词:IDL积温
西藏高原硬叶柳叶片结构对寒旱环境的适应机制被引量:16
2019年
为探究硬叶柳叶片结构对高寒高海拔环境的适应机制,以西藏那曲嘉黎县硬叶柳叶片为试验材料,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植物显微技术,分析硬叶柳叶片结构对寒旱环境的适应特征。结果显示:(1)硬叶柳叶片为异面叶,叶片背面有表皮毛,叶片主叶脉在叶片下部凸起,呈现不规则半圆形;栅栏组织呈柱状紧密排列,有2~3层,海绵组织形状多为短柱状或者短球形,细胞间隙较大。(2)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硬叶柳叶片厚度从最低海拔(4000m)的40.4μm增加到最高海拔(4700m)的68.04μm,其中叶片下表皮厚度在海拔4400m^4700m之间呈显著增加的趋势,而上表皮厚度在4000~4400m之间变化不显著;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厚度变化分别在9.34~24.84μm、25.63~40.36μm之间,且随海拔梯度的升高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的厚度均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3)硬叶柳叶片上表皮无气孔分布,下表皮散生着大量气孔,且气孔器小而密集,其密度为17.87~28.37个·mm^-2,单位面积的气孔总周长为0.13~0.25mm,但气孔密度和单位面积的气孔周长在海拔梯度上没有明显变化。研究表明,硬叶柳叶片主要通过增加叶片厚度来适应高海拔地区的寒旱环境。
郭文文卓么草周尧治
关键词:叶片海拔梯度
藏东南两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及气候因子与地形因子对其影响的对比研究
2024年
为进一步研究相同气候格局在不同位置的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并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位置在相同气候格局的植被覆盖变化情况可能产生的响应奠定基础,为高山植被保护工作提供帮助,为全球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变化影响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通过高程影像、气候数据、遥感影像解译等方法,获得帕隆藏布流域与察隅河流域1971-2020年的气候变化数据与1989-2020年连续完整的植被覆盖动态变化NDVI数据。通过分析两流域NDVI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探讨气候变化对两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帕隆藏布流域与察隅河流域植被NDVI均呈整体上升趋势,且均在2015年达到最大值2019年达到最小值,帕隆藏布与察隅河流域植被NDVI呈现增长的位置均位于海拔较低且地形遮蔽的环境。两流域植被覆盖变化情况与降水量之间呈现出现显著的降水滞后性,同时两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受到风速尤其是冬春季风速极显著的负面影响。察隅河流域的植被覆盖变化受年均温度及七月最低温的影响。帕隆藏布流域植被覆盖增长情况小于察隅河流域,并且帕隆藏布流域的植被覆盖变化对除降水外的气候因子的响应均小于察隅河流域。得出的结论是相同气候条件背景下,两流域毗邻且之间由高大山脉阻隔的情况下,植被覆盖变化情况整体均为上升趋势,但较靠近海洋位置的察隅河流域内植被覆盖变化情况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明显,而由高大山体阻挡且较靠近青藏高原腹部的帕隆藏布流域植被覆盖变化情况除对降水的需求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均小于较靠近海洋位置的察隅河流域。
张光祖田睿周尧治
关键词:气候变化NDVI植被覆盖变化
大兴安岭旱作丘陵区耕地肥力演变研究
2009年
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实地取样测定,比较分析了大兴安岭东南麓旱作丘陵区1981~2007年期间土壤肥力演变状况。结果表明,二十多年间耕地土壤养分含量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明显下降,速效磷含量增加,但不同土壤类型的变化幅度不同;草甸土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下降幅度大于暗棕壤和黑土,碱解氮含量在黑土中的下降幅度较大,暗棕壤次之,草甸土较低;暗棕壤中有效磷增加的幅度大于黑土和草甸土;速效钾在暗棕壤中下降的幅度最大,在黑土中下降的幅度最小。该区土壤中富含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硫、有效硅等中量元素和锌、铜、铁、锰等微量元素,现有耕地约有87.2%的土壤缺硼,78.2%的土壤缺钼。
郝桂娟任天志张贵龙李文彪周尧治
关键词:耕地肥力演变
西藏东南部森林分布格局气候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西藏东南部是青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区域,探究该区域森林分布的气候特点以期了解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如何响应未来气候变化。【方法】通过ENVI和ArcGIS将张新时先生中国植被分类图、LUCC 2015年植被分类图校正分类合成出西藏东南部森林分布图,将WordClim气候数据和森林分布数据以1427个小流域和研究区域各县为单位进行均值处理,对7月份月均温度、全年平均风速、春季(3月、4月、5月)总降水量与植被覆盖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西藏东南部森林分布格局呈南多北少,3种气候因素联合模拟西藏东南部78.6%的森林分布格局,各气候因素对森林分布的解释性较高(7月均温:R^(2)=0.7465,P<0.01;全年平均风速:R^(2)=0.8172,P<0.01;春季总降水:R^(2)=0.5953,P<0.05)。【结论】7月份8℃温度以上区域分布格局与西藏东南部森林分布格局相关性高,西藏东南部森林覆盖度与7月份月均温度成正相关;全年2.8 m/s风速以下区域分布格局与西藏东南部森林分布格局相关性高,西藏东南部森林覆盖度与全年平均风速成负相关;春季总降水量是西藏东南部森林分布的一个必要条件。春季总降水量在300 mm以下时,西藏东南部各区域森林覆盖度会随之增加而增大。
程名田睿周尧治
关键词:西藏东南部
2015年以来藏东南察隅河上游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
2019年
以藏东南察隅河流域上游高海拔地区博学村为研究区,基于2015、2018年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感知和认识状况,为引导农户适应气候变化、制定适宜的适应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从2015年到2018年,农户均认为气候发生了变化,认为气候变化程度“很明显”和“有些明显”的农户有所增加。认为湿度“变干”的农户从无到有,且超过了50%。认为“冬季变冷”的农户从有到无,间接说明“冬季变暖”。对降雨量的感知由“增加”变为“减少”。对冰雪覆盖面积和河流水量的感知均由不统一态度转变为“减少”。对草场质量的感知向“恶化”发展。对自然灾害的感知整体上“减少”。总之,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愈加强烈,对温度的感知印证了气候变暖的事实,对湿度、降雨量、河流水量、草场质量、自然灾害的感知说明当地正在经历干旱化。此外,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更为深刻,但地方政策性的引导亟待实施。
侯磊郭健斌张志伟周尧治
关键词:气候变化感知藏东南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