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力
- 作品数:104 被引量:1,677H指数:22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开放经济与节能减排的协调机制
- 过去30年中,GDP年均增长9.81%的中国经济奇迹已为世界所见证,然而,繁荣背后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却往往被轻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虽然高速增长,但粗放经济增长模式仍未改变。面对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以FDI和国际贸易为...
- 周力
- 关键词:开放经济节能减排
- 文献传递
- 中国绿色创新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被引量:49
- 2010年
-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本研究测度了中国省级的绿色创新指数,结果显示:绿色创新水平整体上呈现了由西至东依次递减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基于1999年-200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了资源禀赋对绿色创新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我国省际间绿色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资源禀赋(特别是煤炭)与绿色创新之间呈现了良性互动机制;目前,我国绿色创新动力主要溯源于能源的污染性、而非稀缺性。如何构建有效的"节能"型绿色创新激励机制,应是进一步关注的焦点。
- 周力
- 关键词:节能减排空间计量经济学
- 基于垂直协作视角的农户清洁生产关键点研究——以生猪养殖业为例被引量:21
- 2014年
- 本文以山东、江苏、福建、江西、四川五省的648个养猪户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不同垂直协作下,农户的清洁生产关键点及其对农户绩效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在不同的垂直协作下,农户的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行为之间均交互影响;②在市场交易下,农户清洁生产关键点有3个:疾病防疫、粪便及病死猪处理、饲料及添加剂的购买和使用;在参与生产合同、合作社下,农户清洁生产有2个关键点:疾病防疫、粪便及病死猪处理;③在两种情况下,疾病防疫环节的清洁生产行为均与农户利润呈正相关;粪便及病死猪处理环节的清洁生产行为均与利润呈负相关;饲料及添加剂的购买和使用在市场交易下与农户利润呈负相关,但是在生产合同、合作社下与农户利润呈正相关。这一结论对于厘清农户清洁生产的关键防控点,有针对性的对农户生产环节进行管控和优化,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 应瑞瑶薛荦绮周力
- 关键词:清洁生产结构方程模型生猪养殖
- 禽流感风险下中国家禽产业链的转型选择——以扬州立华模式为例被引量:11
- 2016年
- 本文基于扬州立华53家合作农户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以及扬州立华所在高邮市的197个农户两年跟踪数据,分析了禽流感风险下"公司+农户"模式的应对策略、农户增收效应及龙头企业绩效。研究发现,尽管扬州立华"公司+农户"模式具有较强适应能力,但其签约养禽户劳均1.8万元/批的增收效应是建立在企业巨额亏损风险转移行为之上的。在禽流感持续风险下,"公司+农户"模式陷入"内卷化"困境。鉴于当前龙头企业横向市场力量不足以及纵向延伸资金约束较强的转型障碍,政府应通过财税政策、政策性金融以及产业链金融等措施予以支持和引导,当然,扶持龙头企业构建"全产业链"的首要政策目标仍是扶持农户。
- 周力
- 关键词:禽流感专用性投资全产业链公司+农户
- 相对贫困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长的益贫性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益贫性衡量了贫困群体在经济增长中的受益程度。经济增长主要通过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收入效应)和改善居民收入分配方式(分配效应)这两种途径来减少贫困,而贫困群体具有弱质性,未必能随着经济发展而同时发展。经济发展的益贫性越高,经济增长越有利于贫困群体,在既定的经济增长率下,贫困群体收入的改善程度就越高,经济发展模式就越包容。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运用图形法、假设检验法、指数法,在相对贫困视角下分析并检验了2010—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益贫性。研究发现,中国整体上实现了益贫式增长,但在细分的各阶段上,其益贫的程度略有不同。2010—2012、2012—2014年实现的是传统涓滴式发展,虽然贫困率降低了,但贫困群体收入的增长要慢于非贫困群体,经济增长更有利于中、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2014—2016年实现了高度益贫的发展,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最快,益贫性最高,不仅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入效应减少了贫困,分配效应也进一步减少了贫困。2016—2018年也实现了益贫式增长,但益贫程度有所放缓。减贫主要通过经济增长的收入效应来实现,其减贫贡献度超过80%。2014年后分配效应在农村地区的减贫作用变大,收入分配状况明显改善。2012—2018年整体上实现了一阶相对益贫和二阶相对益贫,贫困群体的收入增长率显著高于整体平均收入的增长率。
- 吕达奇周力
- 关键词:贫困分解经济增长
- 农地“三权分置”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农业农村部固定观察点的实证检验被引量:3
- 2023年
- 研究目的:探究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对集体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农业农村部固定观察点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对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1)农地“三权分置”增加了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且主要推动了财产性集体经营收入增加,非财产性集体经营收入无明显变化。(2)机制分析表明,农地“三权分置”增强了村集体主体地位。一方面,村集体通过增加地力投资,获得新增土地的增值收益和集中统一流转的管理费;另一方面,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后,村庄能够吸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进而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3)异质性分析表明,“三权分置”对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提升作用对处于城郊的村庄、村干部受教育年限高的村庄和产业化水平较高的村庄更为明显。研究结论:应当继续深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强化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落实,增强集体经济活力;同时,鼓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村共同富裕。
- 周力刘宗志
- 均衡视角下东西部协作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脱贫攻坚时期结对帮扶为例被引量:3
- 2023年
- 作为脱贫攻坚时期的特色制度安排,东西部协作在实现“先富帮助后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基于2013—2020年县域配对面板数据,将2016年“携手奔小康”县域结对帮扶行动视作准自然实验,通过测算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综合评价东西部协作对县域高质量均衡发展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1)东西部协作显著缩小了协作双方的全要素生产率差距,但资源与环境约束后,东西部协作的效果不再显著;(2)东西部协作通过促进跨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缩小县域间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差距,进而缩小了县域发展差距,但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潜在污染排放转移效应,也对以绿色可持续为导向的县域均衡发展产生了阻碍;(3)当协作双方的初始经济距离越大、产业结构越接近时,政策效果越明显。建议继续坚持实施东西部协作,制定差异化的结对帮扶措施,注重欠发达地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并修订完善多维考核体系。
- 邹璠周力
- 户用分布式光伏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以中部地区Y县为例被引量:1
- 2022年
- 户用分布式光伏对农户收入影响具有长期性,如何发挥分布式光伏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需进一步探索。本文以户用分布式光伏为例,利用中部地区Y县2014—2019年农户追踪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户用分布式光伏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探讨户用分布式光伏对农户收入影响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14—2019年农户收入大幅度提升,其中建光伏农户的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大于未建光伏农户,户用分布式光伏使农户人均收入提高25.4%,其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分别提高74.4%和444.5%,而工资性收入降低45.3%。户用分布式光伏是通过减少非农劳动时间和缩短非农就业空间距离降低农户工资性收入,增加经营性收入,从而影响人均收入。进一步分析发现,户用分布式光伏对非中心村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影响大于中心村农户,劳动力能力越强的农户经营性收入上升幅度越大,工资性收入下降幅度越小。因此,建议统一维护光伏设施,促进劳动力要素有效配置;并依据劳动能力差异分层分配股份,降低劳动能力强的农户对政府补贴的依赖;另外,创新光伏产业发展模式,拓宽光伏产业增收渠道。
- 剌美香周力刘宗志王兴华
- 关键词:农户收入
- 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的思想演进与历史成就被引量:6
- 2022年
-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是一部党领导人民实现减贫与发展的奋斗史。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思想进行理论剖析与经验总结,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思想的演进脉络与逻辑,并基于近现代数据的历史对比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减贫成就。研究发现:(1)中国共产党的减贫思想演进经历了五个阶段,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探索阶段(1921-1949年)、以制度为保障和以救济为手段的思想形成阶段(1949-1978年)、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为路径的思想发展阶段(1978-1986年)、以培育内生动力为导向的思想完善阶段(1986-2012年)、以精准扶贫为方略的思想创新阶段(2012年以后);(2)中国共产党减贫思想的演进逻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依循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理论演进、从共享式增长到特惠式扶贫的战略演进、从政府包揽到多方联动的主体演进、从关注物质兜底到多维赋能的目标演进;(3)历史数据比对显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减贫成效斐然,农民生产与生活条件呈现质的飞跃。现阶段,巩固与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已成为党和政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重要目标,我国应在防止返贫的基础上,重视相对贫困问题,采用城乡统筹的方式促公平、谋发展。
- 邹璠周力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减贫思想演进
- 粮食安全:气候变化与粮食产地转移被引量:33
- 2011年
- 基于1985-200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气候变化对粮食种植规模与单位产量的作用机制,进而分析了产地转移对国家粮食总供给的影响。结论表明:①中国的稻谷、小麦、玉米产业正分别向黑龙江、河南、内蒙古等气候资源匮乏地区转移或集聚;②粮食产地转移的主导因素在于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业与畜牧业、农业与非农的成本收益比较,而气候变化因素仅处于附属地位;③基于规模效应、收入效应以及回弹效应的作用机制,东北三省、河南、内蒙古等地区的增长潜质往往优于其他地区;④落后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生产与政策成本,往往要低于发达地区保留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粮食生产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应具有可持久性。粮食产地转移过程中,并未呈现粮食供给安全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中国应该在气象预报、水利设施、抗灾能力、中低产田改造等方面加大投入,摒弃区内平衡的传统观念,在全国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并辅以国家粮食储备战略应对特大灾害的供给风险。
- 周力周应恒
- 关键词: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粮食安全产业集聚农业产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