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亚峰

作品数:81 被引量:326H指数:10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135”重点人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9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4篇心肌
  • 17篇动脉
  • 14篇冠状
  • 14篇冠状动脉
  • 13篇心力衰竭
  • 13篇衰竭
  • 11篇起搏
  • 11篇细胞
  • 9篇心肌梗死
  • 9篇术后
  • 9篇梗死
  • 8篇血管
  • 8篇慢病毒
  • 8篇干细胞
  • 7篇心脏
  • 6篇心室
  • 5篇心病
  • 5篇心肌梗死患者
  • 5篇血管内皮
  • 5篇质粒

机构

  • 81篇苏州大学
  • 3篇同济大学
  • 2篇苏州工业园区...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扬州大学附属...
  • 1篇常州市第七人...
  • 1篇上海市宝山区...

作者

  • 81篇周亚峰
  • 53篇杨向军
  • 30篇蒋文平
  • 28篇李红霞
  • 15篇程绪杰
  • 15篇蒋廷波
  • 15篇韩莲花
  • 13篇刘志华
  • 10篇赵欣
  • 9篇钱晓东
  • 9篇宋建平
  • 7篇许海峰
  • 7篇徐明珠
  • 6篇陈弹
  • 6篇蒋彬
  • 5篇程铖
  • 5篇贺永明
  • 5篇薛枫
  • 5篇何志松
  • 3篇惠杰

传媒

  • 8篇江苏医药
  • 7篇苏州大学学报...
  • 4篇山东医药
  • 3篇中国血液流变...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临床荟萃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2篇基础医学与临...
  • 2篇临床和实验医...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8篇2009
  • 9篇2008
  • 7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电话随访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次住院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 探讨电话随访是否可减少心衰患者因心衰加重而再次住院的发生率,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医患关系的满意度.方法 将病情稳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电话随访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接受常规心衰治疗方案;电话随访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由护士通过每周1次的电话随访对患者进行教育、辅导和监督.观察1年内2组患者由于心衰加重而再次住院的情况及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问卷调查情况等.结果 常规治疗组214例患者1年中由于心衰加重而住院或死亡的比例(34.6%)高于接受电话随访组(22.0%);引起心衰加重再次住院的原因有:利尿剂使用不足、利尿剂过量及β受体阻滞剂使用不当电话随访组引起心衰加重住院的比例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感染、心律失常及其他原因2组无明显差别(P>0.05).2组患者实验结束时在ACEI或ARB及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的使用率上无明显差别(P>0.05);但在2种药的使用剂量上,电话随访组要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1年后实验结束时,随访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问卷总分分别为30.7和37.5,P<0.05).医患关系满意度调查,随访组亦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满意度分别为99.7%和95.5%,P<0.05).结论 电话随访可显著减少心衰患者因心衰加重而再次住院的发生率,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医患关系的满意度.
查燕红杨小芳陆敏霞施小青周亚峰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电话随访再次住院生活质量
心肌淀粉样变性临床诊疗分析
目的:探讨心肌淀粉样变性的临床诊疗特点以便提高该病的诊断率;方法:对2年间4例心肌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临床表现均以充血性心衰、心律失常、低血压为主。(2)4例均出现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
薛枫蒋廷波周亚峰程绪杰何志松孙云娟杨向军
关键词:心肌淀粉样变性临床诊疗心脏超声
伴有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纤溶系统的变化及罗格列酮的干预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通过观察伴有糖尿病(DM)的冠心病(CHD)患者纤溶系统的变化,并以罗格列酮进行干预,由此对罗格列酮防止支架术后再狭窄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试验对象共分为3组:伴有2型DM的CHD患者48例;不伴有2型DM的CHD患者36例;正常对照组:同期我院体检健康成人20例;3组对象均在入院后清晨抽血、分离血浆。检测一氧化氮(NO)、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含量;培养上清中NO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t-PA和PAI-1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另外将合并DM的CHD组48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针对CHD和DM常规治疗,另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罗格列酮,4 mg/d,口服。治疗3个月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伴有或不伴有DM的CHD患者NO的浓度分别为(40.83±5.34)μmol/L、(50.31±5.34)μmol/L均低于正常对照组(73.37±6.46)μmol/L(P均<0.01);t-PA的浓度分别为(18.53±7.05)μg/L、(26.72±8.20)μg/L均低于正常对照组(40.17±8.30)μg/L(P均<0.01);PAI-1的浓度分别为(86.04±8.88)μg/L(、78.52±7.34)μg/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48.86±5.41)μg/L(P<0.01);伴有DM的CHD患者NO和t-PA的浓度均低于不伴有DM的CHD患者组(P<0.05),PAI-1的浓度高于不伴有DM的CHD患者组(P<0.05)。伴有DM的CHD患者常规治疗和常规+罗格列酮治疗后NO,t-PA显著高于治疗前:NO治疗前后的变化值分别为(20.97±3.49)μmol/L、(30.32±3.36)μmol/L(P均<0.01);t-PA治疗前后的变化值分别为(11.97±2.07)μg/L、(21.32±2.21)μg/L(P均<0.01);伴有DM的CHD患者常规治疗和常规+罗格列酮治疗后PAI-1的浓度显著低于治疗前,PAI-1治疗前后的变化值分别为(-23.98±5.12)μg/L、(-34.02±5.64)μg/L(P<0.01);和常规组比较,常规+罗格列酮治疗组改善的幅度要高于常规组(P<0.01)。结论伴或不伴DM的CHD患者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纤溶活性的降低,这种高凝状态会促进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发生。对于冠心病患者,在常规冠心病治疗�
周亚峰杨向军李红霞蒋文平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5-氮胞苷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的转化
2012年
背景: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及其可在体外表达多种外源目的基因的特性,将其作为种子细胞用于未来组织器官的修复和替代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已从人和几种动物骨髓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但对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报道很少。目的:建立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其转化为心肌样细胞的方法,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猪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纯化后,加入5-氮胞苷诱导分化,用抗desmin、MHC、cTnI、Cx-43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结果与结论:体外培养的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5-氮胞苷诱导后,部分间充质干细胞呈梭形,阳性表达desmin、MHC、cTnI和Cx-43。结果提示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条件下经5-氮胞苷诱导后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周亚峰李红霞程铖韩莲花杨向军
关键词:心肌样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氮胞苷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干细胞
国产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国产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冠脉支架值入术后急性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例明确诊断AMI患者在行急诊PCI支架置入后发生急性血栓形成,即给予国产盐酸替罗非班(欣维宁)治疗,先以10μg/kg...
许海峰杨向军周亚峰陈弹惠杰蒋迁波宋建平刘志华蒋文平
关键词:盐酸替罗非班受体拮抗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急性血栓形成
文献传递
床旁心脏临时起搏对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干预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评价床旁心脏临时起搏对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LQTS)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分析12例获得性LQTS伴TdP患者的临床资料、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临床治疗情况,对常规治疗不能控制TdP发作的患者紧急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结果12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成功完成床旁经股静脉心脏临时起搏,平均操作时间(10.5±2.4)min。与起搏前比较,起搏后QT间期和QTc间期均缩短[(0.42±0.03)S比(0.52±0.06)S,(0.43±0.04)s比(0.53.4±0.05)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前TdP发作(4.6.±1.2)次,d,起搏后TdP发作消失,平均起搏时间(3.8±1.4)d,停止起搏后QT间期和QTc间期分别为(0.41±0.02)S和(0.42±0.05)s,与起搏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随访1年无TdP发作,QT间期和QTc间期分别为(0.41±0.06)8和(0.42±0.05)s。结论获得性LQTS患者伴TdP是一种危急的情况,常规治疗不能控制发作时,紧急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耿宝玉杨向军冯广智周亚峰蒋文平
关键词:QT延长综合征扭转性室速心脏起搏
罗格列酮对伴有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纤溶系统的影响:预防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可行性
2007年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伴有糖尿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纤溶系统的影响,由此对罗格列酮防止支架术后再狭窄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选择2006-02/12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伴有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78例,均知情同意。①实验分组及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39),常规治疗组对其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包括常规针对冠心病和糖尿病治疗;罗格列酮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罗格列酮口服,4mg/d。②实验评估:两组观察对象均在入院时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抽取外周血,分离血浆,检测一氧化氮、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含量。测定一氧化氮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采用酶联免疫法。结果:78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罗格列酮组患者外周血浆一氧化氮含量升高的幅度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②罗格列酮组患者外周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升高的幅度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③罗格列酮组患者外周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含量降低的幅度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对于伴有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罗格列酮能促进纤溶系统的激活,防止血栓的形成,有效防止支架术后再狭窄。
周亚峰杨向军李红霞鲁燕蒋文平
关键词:降血糖药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医用植入体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焦虑与抑郁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焦虑与抑郁情绪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2014年5月—2017年5月因急性冠状综合征(ACS)疾病进入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入院患者的临床病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院内针对焦虑、抑郁等心理状况的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心理测评,分析患者发病期间焦虑与抑郁状况的发生率。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受教育程度、医保类型、合并其他疾病及冠脉综合征并发症等项目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明确引起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状况的具体原因。结果 2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68例(34.00%)出现焦虑情绪,67例出现抑郁情绪(33.50%),焦虑与抑郁情绪同时发生的患者共41例(20.50%)。经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初中及以下学历、射血分数<50%可作为出现焦虑情绪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初中及以下学历、射血分数<50%、合并糖尿病、BMI<24 kg/m2可作为出现抑郁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射血分数<50%、自费可作为两种消极情绪共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CS患者在临床治疗时可能因多种因素影响出现焦虑与抑郁症状,对于此类患者,医生与护理人员应针对焦虑与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与治疗方案,缩短患者康复时间。
薛翔周亚峰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焦虑抑郁
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 81例ACS患者被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A组,41例)和氯吡格雷组(B组,40例),比较两组服药前和服药后1、2、4、8、24h及治疗第7天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MAR)、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PA)及出血事件。结果两组服药前PMAR水平相近(P>0.05)。A组患者服药期间的PMAR均低于B组(P<0.01),IPA及IPA≥50%的患者比例均高于B组(P<0.01)。B组服药后2h的IPA低于服药后8h(P<0.01),而A组两个时间段I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只有轻微出血事件。结论在ACS患者,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更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两药短期的安全性相仿。
钱晓东钱云霞杨向军程绪杰赵欣许海峰贺永明周亚峰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服用氯吡格雷75mg,qd,与服用肠溶阿司匹林75mg,qd,作为对照组,服药前后记录斑块面积、颈动脉管腔直径(离颈内外动脉分叉lcm处的测量值、CCAD)、内中膜厚度(IMT)以及斑块性质。结果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或消失,CCAD增加、IMT变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对颈动脉斑块有明显逆转作用。
沈宗泉周亚峰
关键词:氯吡格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中膜厚度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