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超 作品数:66 被引量:358 H指数:10 供职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纳米纤维凝胶材料IKVAV多肽的自组装及其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3 2008年 研究纳米纤维凝胶材料IKVAV多肽的自组装及其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相容性,为其应用于神经组织工程提供实验依据。合成IKVAV多肽两亲性分子,进行自组装,用透射电镜检测。将IKVAV多肽纳米纤维凝胶与BMSCs复合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Calcein-AM/PI染色计数活细胞比例,检测IKVAV多肽对BMSCs增殖和粘附的影响。IKVAV多肽可成功自组装成为纳米纤维凝胶,其与BMSCs复合培养细胞生长良好,活细胞数达90%以上,IKVAV多肽对BMSCs增殖没有影响,并可促进BMSCs的粘附。IKVAV多肽可自组装形成纳米纤维凝胶,并且与BMSCs有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吴斌 郑启新 吴永超 郭晓东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 IKVAV 自组装 纳米纤维 神经组织工程 含FGL活性片段的自组装多肽支架材料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研究 2013年 目的 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将含FGL功能化多肽自组装神经支架材料(FGL-NS)植入到脊髓损伤局部,探讨FGL-NS神经支架材料修复脊髓损伤的效果和机制.方法 麻醉大鼠后,暴露胸10水平脊髓,用特制血管夹(夹力24g)钳夹1 min,建立大鼠胸髓钳夹损伤模型.设立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于损伤后24h,暴露脊髓损伤局部,将2.5μl等渗葡萄糖溶液、1% RADA-16和1% FGL-NS多肽溶液注射入损伤局部.术后3d、1、3、5、7和9周分别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评估大鼠脊髓损伤经治疗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9周取脊髓损伤部位组织,行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神经丝蛋白-200 (NF-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损伤部位细胞凋亡、轴突再生和瘢痕形成情况.结果 成功建立大鼠胸髓钳夹损伤模型.BBB运动学评分大鼠脊髓损伤后经FGL-NS材料治疗后,BBB评分随时间逐渐升高,自伤后第5周起,显著高于RADA-16治疗组和空白组,大鼠运动功能显著改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损伤后第9周,FGL-NS治疗组脊髓损伤局部可见大量NF-200阳性的神经元细胞[(35.32±3.12)个/视野],显著高于RADA-16组[(18.56±2.64)个/视野]和空白组[(14.83±1.43)个/视野],Caspase-3阳性的凋亡细胞[(22.45 ±2.74)个/视野]显著少于RADA-16组[(30.86 ±3.75)个/视野],而且损伤区GFAP染色的积分吸光度(IA)值为0.50±0.02,明显小于对照组(1.30 ±0.09)和空白组(1.60±0.11).结论 功能化多肽自组装神经支架材料FGL-NS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能减少脊髓损伤部位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元再生,并减少胶质瘢痕形成. 邹枕玮 郝少飞 郑启新 吴永超 郭晓东关键词:脊髓损伤 自组装 脊索细胞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定向诱导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分离兔髓核脊索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通过共培养观察脊索细胞对MSCs增殖能力及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4-6周龄新西兰兔4只,取胸腰段脊柱的髓核,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脊索细胞,同时取其股骨骨髓用Ficoll液分离得到MSCs,光镜观察脊索细胞和MSCs不同比例(1:2、1:1、2:1)共培养条件下细胞的生长,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脊索细胞和MSCs共培养(1:1)后行甲苯胺蓝染色及Ⅱ型胶原染色检测MSCs细胞表型的改变。对共培养后的MSCs进行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结果光镜下观察原代脊索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胞体大,细胞增殖不明显。MSCs呈梭形贴壁生长,旋涡状排列。CCK-8检测发现脊索细胞/MSCs1:1组细胞增殖明显高于其余各组。甲苯胺蓝染色MSCs单独培养组呈阴性,共培养组呈阳性。Ⅱ型胶原染色MSCs单独培养组呈阴性,共培养组呈阳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发现共培养组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的表达分别为脊索细胞的2.00、1.55倍,而单独培养的MSCs则表达阴性。结论在共培养条件下脊索细胞可以促进MSCs增殖,且细胞比例为1:1时更为显著;同时可以诱导其产生Ⅱ型胶原及聚集蛋白聚糖,表现出类软骨细胞表型。 张彦男 邵增务 吴永超 王佰川 马凯歌 杨述华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髓核 椎间盘 共培养 FGL多肽自组装纳米纤维与神经干细胞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组织工程支架材料FGL多肽组装纳米纤维和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固相法合成FGL多肽两亲性分子(FGL peptide-amphiphile,FGL-PA),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质谱仪进行纯化和分析。加入0.1mol/LHCl于FGL-PA溶液,降低pH值引发其自组装,透射电镜观察自组装后的材料。取新生1d大鼠大脑皮质,培养大鼠NSCs,分别加入最终浓度为0、50、100、200、400mg/LFGL-PA,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FGL-P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将NSCs分别加入分化培养基(对照组:DMEM/F12、2%B27和10%FBS)和含FGL-PA的分化培养基(实验组:DMEM/F12、2%B27、10%FBS和100mg/LFGL-PA)诱导分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FGL-PA对NSCs分化的影响。结果FGL-PA可自组装形成凝胶,透射电镜示其为纳米纤维,直径为10~20nm,长度可达数百纳米。加入各浓度FGL-PA48h后,当FGL-PA浓度为50、100、200mg/L时,吸光度(A)值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Cs诱导分化培养14d,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对照组NSCs分化为神经元比例为46.35%±1.27%,实验组为72.85%±1.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GL-PA能自组装形成纳米纤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张振兴 郑启新 吴永超 吴斌关键词:纳米纤维 生物材料 神经干细胞 生物相容性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与同期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的患者进行比较。方法:对2009年7月~2015年4月收治的21例行ACDR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ACDR组),男17例,女4例,年龄20~49岁(39.1±6.8岁);C3/44例,C4/56例,C5/69例,C6/72例。同时收集同期行ACDF的21例颈椎病患者(ACDF组)进行对比,男16例,女5例,年龄23~53岁(39.5±6.3岁);C3/44例,C4/57例,C5/68例,C6/72例。术后随访时拍摄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ROM),观察椎间盘假体有无松动移位及异位骨化、椎间融合器有无出现松动移位及植骨融合等情况;按照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Odom's分级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术后随访4~9年(5.7±1.2年),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无椎间盘假体和椎间融合器的松动和移位。ACDR组出现1例异位骨化,未出现明显邻近节段退变的病例;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曲度和手术节段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X线片显示手术节段全部骨性融合,5例出现明显邻近节段退变(ASD),其中3例无临床症状,2例临床症状较重再次行手术治疗;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和手术节段ROM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VAS评分和NDI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CDR组Odom's分级优良率为90.5%,ACDF组为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D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ACDR 0 vs ACDF 23.8%,P<0.05)。结论:ACDR治疗颈椎病可取得较好的中长期效果,能够保留置换节段ROM和颈椎生理曲度,减少ASD发生。 李创 吴斌 吴永超 郑瑾 郑启新关键词:颈椎病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 临床疗效 PFNA-Ⅱ内固定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老年人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分析7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特点,比较采用PFNA-Ⅱ内固定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统计2011-09-2013-03期间治疗的70岁以上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6例,分别采用PFNA-Ⅱ内固定术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统计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术后远期效果等多方面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平均82.5岁。其中50例患者并发不同的内科疾病,平均每例患病2.4种?两组病例术后均取得很好疗效,随访12个月,两组功能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3.8%和83.3%(30/32及20/24),远期Harris评分分别为(80.5±3.7)分和(81.1±2.9)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老年人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高、合并症多。髓内固定系统力矩短,更符合生理负重力线,较髓外固定方式的稳定性更好,采用闭合复位的损伤和出血少,骨折端血供不受影响?对绝大多数不稳定型骨折者采取PFNA-Ⅱ内固定术有良好疗效,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严重骨质疏松者、需早期患肢完全承重患者及内固定失败者的一种很好的选择。 汪阳 吴永超关键词:高龄 老年 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03年 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问题是制约构建大块组织工程骨的一个重要方面 ,迫切需要在材料中构建血管网给种子细胞传输营养物质、氧气和调控因子。血管化可明显促进新生骨的形成 ,材料的性能和三维结构对血管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成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共同培养时可以相互促进生长 ,多种细胞因子可以刺激血管的生长并且起协同作用。 吴永超关键词:血管形成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钙通道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观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上钙通道的调节作用,从离子通道和电生理的角度探讨rhEpo对脊髓神经细胞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急性分离的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上钙电流。结果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呈剂量依赖性(5~25 U/ml)增大背根神经节细胞上的电压依赖性钙电流,对峰电流最大增幅可达(46.0±4.6)%,可以被特异性钙通道阻断剂硝苯地平(Nifedipine)、氟桂利嗪(Fiunarizine)部分阻断,而被非特异性钙通道阻断剂氯化锂(NiCl_2)几乎完全阻断。结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调节背根神经节细胞上的电压依赖性的T型和L型钙通道,从而增加细胞内钙的浓度,本实验提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可能通过调节脊髓神经细胞上的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来引起后续的一系列生物效应从而达到保护脊髓神经细胞的作用。 谢金元 郑启新 郭晓东 吴永超 王金先 郭伟韬关键词:红细胞生成素 膜片钳 电压依赖性钙通道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 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白2001年1月至2006年2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自体髂骨或钛笼植入、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68例,男39例,女29例。年龄28—76岁,平均36.8岁。病程3个月至1.5年,平均8个月。随访观察植骨融合、脊柱后凸畸形的矫正效果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1.5至5年,平均36个月。3例患者术后出现窦道,经换药后伤口均愈合。术后平均3.2个月ESR下降到正常。28例不全性截瘫患者中,27例于术后24h至3个月感觉、肌力及括约肌功能逐渐恢复,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提高;仅1例术后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无变化。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愈合时间3—15个月,平均4.8个月。内固定物无松动、脱出及断裂。术前平均脊柱后凸度数Cobb角为41.2°,术后1周平均Cobb角为13.6°,平均矫正27.6°;末次随访平均Cobb角为15.8°,平均丢失2.2°。无脊柱结核复发。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郑启新 潘海涛 郭晓东 吴永超 吴宏斌关键词:胸椎结核 腰椎结核 疗效 内固定治疗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优化获取及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33 2003年 目的 优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获取方法并鉴定。方法 取幼年SD大鼠骨髓 ,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观察细胞形态特征、生长状况及表面抗原表达。结果 分离培养的细胞有两种不同的形态 ,一种为小梭形细胞 ,一种为大扁平细胞。第 9代以前生长性状稳定 ,增殖能力强 ,细胞倍增时间为 4 8 2h ;超微结构显示为早期幼稚细胞形态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表达CD4 4、CD5 4、CD71,但不表达CD34、CD6 8、层粘连蛋白 ;在有限的传代数内 ,抗原表达无改变 ;与传统方法相比 ,细胞纯度高。结论 分离培养的细胞成分单一 ,具有干细胞特性 。 王运涛 郑启新 郭晓东 刘勇 李忠玉 吴永超关键词: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鉴定 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