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承刚

作品数:83 被引量:898H指数:18
供职机构: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9篇流行病
  • 29篇流行病学
  • 20篇疫苗
  • 20篇接种
  • 13篇肝炎
  • 12篇乙型
  • 11篇麻疹
  • 10篇抗体
  • 9篇疟疾
  • 8篇免疫
  • 7篇乙型肝炎
  • 7篇流行性
  • 7篇免疫规划
  • 7篇按蚊
  • 7篇病毒
  • 6篇血清
  • 6篇疫情
  • 6篇嗜人按蚊
  • 6篇接种率
  • 6篇儿童

机构

  • 68篇广东省疾病预...
  • 13篇广东省寄生虫...
  • 4篇广州市疾病预...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佛山市疾病预...
  • 2篇佛山市顺德区...
  • 2篇韶关市疾病预...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深圳市卫生防...
  • 1篇深圳市疾病预...
  • 1篇电白县疾病预...
  • 1篇东莞市疾病预...
  • 1篇河源市疾病预...
  • 1篇梅州市疾病预...
  • 1篇中美上海施贵...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中山市疾病预...
  • 1篇潮州市疾病预...
  • 1篇东莞市妇幼保...

作者

  • 81篇吴承刚
  • 31篇邵晓萍
  • 23篇疏俊
  • 20篇梁剑
  • 19篇林永杰
  • 18篇郑慧贞
  • 17篇谢莘
  • 14篇潘波
  • 13篇罗耀星
  • 12篇雷仁宇
  • 12篇林荣幸
  • 12篇张吉凯
  • 12篇谭秋
  • 10篇杨灼宏
  • 9篇赵占杰
  • 8篇韩轲
  • 8篇郑焕英
  • 8篇彭国文
  • 8篇刘勇鹰
  • 8篇朱泰华

传媒

  • 35篇华南预防医学
  • 9篇中国疫苗和免...
  • 6篇中国计划免疫
  • 4篇疾病监测
  • 4篇热带医学杂志
  • 3篇中国寄生虫病...
  • 3篇广东寄生虫学...
  • 2篇中国健康教育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实用寄生虫病...
  • 2篇中国媒介生物...
  • 2篇广东卫生防疫
  • 2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第六次全国流...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8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6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东省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感染状况及健康人群抗体水平分析被引量:25
2012年
目的了解广东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状况和健康人群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为开展流行性腮腺炎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0年全省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对全省健康人群进行流行性腮腺炎IgG抗体水平调查;对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和健康人群腮腺炎抗体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1)2010年全省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29 330例,平均发病率为30.4/10万;发病率居前5位的是清远、佛山、中山、深圳和广州市,发病率分别为127.3/10万、68.1/10万、50.0/10万、49.2/10万和45.7/10万,占全省病例总数的64.2%。各年龄组人群均有发病,其中0~7岁组儿童发病最多,共发病15 711例,占53.6%;男性19 068例,女性10 262例,男女性别比为1.86∶1;职业分布以学生最多13 038例,占44.5%。(2)在全省21个地级市采集健康人群血清标本共1 323份,检出流行性腮腺炎IgG抗体阳性1 212份,阳性率为91.6%。不同地区腮腺炎IgG抗体阳性率波动在80.4%~98.4%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组腮腺炎IgG抗体阳性率波动在75.6%~100.0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010年广东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较高,存在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健康人群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整体较高,但也存在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应进一步加强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郑焕英刘冷郭雪徐宁朱素仪李晖龙彩云吴承刚张欣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结合秩和比法综合评价广东省麻疹监测质量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综合评价广东省2009-2012年麻疹监测工作质量。方法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结合秩和比法(Rank-sum Ratio,RSR),对广东省2009-2012年麻疹监测的8项指标进行纵向评价和各市麻疹监测系统(Measles Surveillance System,MSS)运转的7项指标进行横向评价。结果广东省2009-2012年MSS总体运转质量不断提高,2011年麻疹监测质量最好;东莞、中山、深圳和广州市的麻疹监测质量最好,汕尾和云浮市的麻疹监测质量最差。结论运用加权TOPSIS法结合RSR法,能比单一指标评价更加客观、合理地反映MSS运转情况,可在麻疹监测综合评价中运用。
吴承刚梁剑王选平刘隽
关键词:麻疹监测综合评价
微小按蚊分布区灭疟后期疟疾流行病学特点和监测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广东省微小按蚊分布区灭疟后期流行病学特点和简化疟疾监测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于 1998~ 2 0 0 0年选择微小按蚊分布区并已经省考核验收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每年疟疾年发病率相对稳定的开平、台山、高州和怀集 4个县 (市 )为试验区 ,实行只是“三热”患者血检、疫点不处理的简化监测措施 ,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结果 经过 3年的简化监测措施 ,4个试点县 (市 )共血检“三热”患者 4 7347例次 ,检出疟原虫阳性 174例 ,且疟疾年发病率继续下降 ,2 0 0 0年均降至 1/10万或以下 ,输入病例减少 ,没有暴发流行点出现 ,所有病例均呈散发性 ,病例之间不存在继发关系。 99 4 3%疟疾患者都是在临床初诊为疟疾和疑似疟疾中发现 ,其中初诊是疟疾者可发现 73 5 6 %病例 ;初诊是疑似疟疾者可发现 2 5 86 %病例 ;只有 1例是在初诊为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中发现。成本效益分析显示 ,若实行“二热”患者血检 ,则每发现 1例疟疾患者可节省血检费用1777 82元。结论 建议在微小按蚊分布区灭疟后期 ,疟疾监测可实行“三热”患者血检 ,并把“二热”血检作为重点中的重点 ;只处理现症患者 ,不处理疫点。
林荣幸杨灼宏潘波吴承刚
关键词:微小按蚊分布区疟疾疟原虫属流行病学特点
伊维菌素治疗肠道线虫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2
2001年
目的 观察伊维菌素驱治肠道线虫感染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方法 采用单剂国产伊维菌素 12 mg、6 mg、12mg、12 mg(14岁以下儿童剂量减半 )分别治疗钩、蛔、鞭、蛲虫感染者 ,同时用阿苯达唑 40 0 mg治疗上述线虫感染者作为对照。 结果 伊维菌素和阿苯达唑对钩虫感染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 5 8.0 0 % (2 9/ 5 0 )和 70 .5 9% (2 4/ 34) ;对蛔虫感染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 10 0 % (5 1/ 5 1)和 97.0 6 % (33/ 34) ;对鞭虫感染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 72 .0 0 % (36 / 5 0 )和 47.0 6 %(16 / 34) ;对蛲虫感染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 5 6 .86 % (2 9/ 5 1)和 91.18% (31/ 34)。伊维菌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而轻 ,对血象、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无明显影响。 结论 伊维菌素 6 mg治疗蛔虫感染效果显著 ,12 mg治疗鞭虫感染效果优于阿苯达唑 40 0 mg,对钩虫和蛲虫感染亦有一定疗效 ,并且有排虫快、服药简便、不良反应少而轻等优点。
方悦怡梁文佳张启明潘波邓卓晖吴承刚刘恩钿廖章深黄关权
关键词:伊维菌素蛔虫钩虫鞭虫蛲虫肠道线虫病
电白县人体肠道寄生虫调查分析
1997年
本文为电白县陈村镇寨头村952人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的调查。共查出肠道寄生虫23种,其中线虫7种,吸虫5种,绦虫2种,原虫9种。查出肠道寄生虫感染者806人,总感染率为84.66%,其中男性占82.48%,女性占86.63%。大多数感染程度轻。儿童和青少年的感染率最高。蛔虫、鞭虫、钩虫和蛲虫的分布具有家庭聚集性倾向。
吴承刚林荣幸黄德稠徐春魁
关键词:肠道寄生虫流行病学感染率
全文增补中
2005-2010年广东省水痘疫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67
2011年
目的分析2005-2010年广东省水痘疫情流行病学特点,为制订广东省水痘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5-2010年广东省水痘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0年全省共报告病例132 442例,死亡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3.54/10万,病例主要发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州等市报告病例较多,报告发病率较高,粤东地区报告发病较少,发病率较低。每年4-5月以及12月至次年1月发病较多,发病以<14岁儿童为主,不同地区年龄分布存在差异。职业分布以学生构成最大。2006-2010年全省报告水痘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13起,罹患率在0.44%~75.41%之间,主要发生在广州、深圳和佛山等地,发生单位主要是乡小学,16.61%的事件持续时间超过42 d。结论广东省水痘疫情较为严重,有必要加强相关科研,明确当前疾病负担以及探索相应防控策略等,以更进一步做好广东省水痘防控工作。
疏俊郑慧贞吴承刚韩轲林永杰谢莘谭秋
关键词:水痘流行病学
广东省户籍人群2010年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被引量:28
2012年
目的了解广东省户籍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为消除麻疹提供参考。方法 2010年,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东省1332名户籍人群进行个案调查和采集血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抗体。结果麻疹抗体阳性(≥1:200)率为97.35%,几何平均滴度为1∶1903.8;麻疹抗体保护(≥1:800)率为81.41%。不同性别、职业、城市和农村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保护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20岁、21~30岁和1~2岁人群的保护率相对较低。结论广东省户籍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较高。1~2岁人群和15~30岁人群麻疹抗体保护率较低,应通过及时初种和复种含麻疹成分疫苗和对15~30岁人群查漏补种等措施提高相应人群的免疫力。
韩轲郑慧贞吴承刚疏俊谭秋林嘉子苏家立
关键词:麻疹病毒抗体水平
18-23月龄儿童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和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单独和同时接种的免疫效果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评价18-23月龄儿童甲型肝炎(甲肝)减毒活疫苗(HepA-L)、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MMR)单独和同时接种的免疫效果。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设计,招募无甲肝疫苗免疫史且完成首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的18-23月龄儿童,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种HepA-L、HepA-L与MMR、MMR,检测每名儿童免疫前、免疫后1个月血清甲肝、麻疹、腮腺炎、风疹IgG抗体,分析免疫后抗体阳性率和阳转率。结果HepA-L组儿童免疫后甲肝抗体阳性率、阳转率分别为81.3%(148/182)、80.3%(139/173)。MMR+HepA-L组儿童免疫后麻疹、风疹、腮腺炎、甲肝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8.3%(178/181)、92.3%(167/181)、78.5%(142/181)、77.9%(147/181),阳转率分别为90.0%(9/10)、86.7%(26/30)、78.2%(129/165)、75.5%(123/163)。MMR组儿童免疫后麻疹、风疹、腮腺炎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4.0%(157/167)、84.4%(141/167)、77.2%(129/167),阳转率分别为87.5%(14/16)、83.7%(36/43)、78.3%(123/157)。结论18-23月龄儿童单独和同时接种HepA-L和MMR均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同时接种对各疫苗成分的免疫效果没有影响。
朱琦吴承刚邵晓萍梁剑孙立梅梁文佳郑慧贞
关键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同时接种免疫原性
广东省2005年麻疹监测实验室网络运转状况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评价广东省2005年麻疹监测实验室网络在麻疹监测中的作用。方法对广东省2005年麻疹监测实验室网络的检测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广东省2005年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3 017例,麻疹监测实验室网络检测血清标本10 041份,全省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采集率为77.14%,麻疹IgM抗体检测阳性率为71.43%。21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麻疹实验室职能考核,符合率为98.10%;麻疹IgM抗体再证实标本符合率为90.76%。2005年省CDC麻疹实验室接受中国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麻疹实验室职能考核和再证实标本复核检测,成绩均为100分。全年共收检106份咽拭子或尿液标本,分离到25株麻疹病毒,经鉴定均为H1基因型。结论广东省2005年麻疹监测实验室网络运转正常,在麻疹病例监测中起到重要作用。应进一步加强麻疹IgM抗体检测试剂的管理。
郑焕英刘冷郭雪柯昌文吴承刚蒋小泓朱贞许文波
关键词:麻疹IGM抗体
广东省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后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评价广东省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后的工作质量和效果。方法对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系统中HepB3接种和HepB1及时接种情况进行分析;采用两阶段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方法随机调查3 578名儿童HepB接种情况;开展3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标志的血清学监测。结果HepB3报告接种率>95%,儿童建证率99.05%,建卡率97.32%,HepB3调查接种率为93.07%,HepB1及时接种率为75.01%。3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率为0.84%,HepB免疫后乙肝病毒抗体阳转率为93.44%。结论HepB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后实施良好,新生儿HepB免疫获得预期的免疫效果,但也存在部分地区HepB1及时接种率偏低的问题。提示今后工作重点是提高HepB1及时接种率,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
邵晓萍罗耀星雷仁宇李晖疏俊谢莘吴承刚林永杰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规划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