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会斌
- 作品数:24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长江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 文史类大学生思维素质培养刍议被引量:1
- 2011年
-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文史类大学生普遍存在思维素质低下的问题。应着力加强对文史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将对大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渗透到理论教学和第二课堂中去,这对于进一步提高文史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 徐文武向会斌
- 关键词:大学生思维素质
- 《学记》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诠释被引量:2
- 2013年
-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专门阐释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方面的经验和理论,其包含"建国君民"、"化民成俗"的教育理念,"教学相长"、"善教善学"的教育方法,"豫时孙摩"、"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等。这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教学原则启发当下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和提升教师及学生的素质;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改革课程设置;创新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 向会斌
- 关键词:《学记》教育思想教育改革
- 论“宜荆荆”历史文化同源
- 2011年
- "宜荆荆"三地地理相近、具有独特的地缘文化;人文血脉相融相亲;行政区划联系紧密;经济文化发展相似;民俗民风趋同。自古以来,三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渊源流长,具有历史文化同源的特质。拟根据考古遗存,历史文献等史料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论证"宜荆荆"三地合作的历史依据和发展的新契机。
- 向会斌
- 关键词:历史文化同源
- 辛亥革命时期学前教育的近代化
- 2011年
-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加速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步伐,作为整个教育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社会教育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家及教育工作者们在广泛的借鉴西方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学前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学前教育近代化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当下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 向会斌
- 关键词:辛亥革命学前教育
- 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与农村发展双赢效应浅析
- 2011年
- 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也是服务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村也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践平台,发挥着社会实践育人功效。大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和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 毛洪文向会斌
-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育人双赢
- “宜荆荆”旅游资源联合开发前景探析
- 2011年
- 现阶段",宜荆荆"城市群旅游资源的联合开发尚未付诸实践,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但三地有着互相邻近的地缘优势,加上历史文化的同根性、旅游资源种类及特色的差异性,使其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充分挖掘三地已有的优势,趋利避害地推进旅游资源的联合开发有望成为统筹城市群发展的最佳切入点,具有极高社会经济价值和广阔前景。
- 汪建国向会斌
- 关键词:旅游资源
- “宜荆荆”区域旅游线路设计与深度开拓构想被引量:1
- 2011年
- 旅游线路作为重要的旅游产品,是区域旅游联合发展的重要纽带,形成的线性连续空间有机组合了区域内各旅游要素。"宜荆荆"作为新兴的城市群,旅游线路合作实践、设计开发等层面尚未进入深度发展阶段,开发管理体制不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体系组合状况欠佳,旅游线路单一、产品开发不足。鉴于此,政府要整合行政资源,创新旅游线路管理体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加强三地交通与景区建设;立足区域内外线路的联网,建设"大区域"旅游圈;打造"宜荆荆"精品旅游线路。
- 向会斌
- 关键词:旅游线路
- 论“宜荆荆”历史文化同源
- 2011年
- "宜荆荆"三地地理相近、具有独特的地缘文化;人文血脉相融相亲;行政区划联系紧密;经济文化发展相似;民俗民风趋同。自古以来,三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渊源流长,具有历史文化同源的特质。本文拟根据考古遗存,历史文献等史料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论证"宜荆荆"三地合作的历史依据和发展的新契机。
- 向会斌朱建武
- 关键词:历史文化同源
- 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科学开发对策探索被引量:1
- 2013年
- 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以楚纪南城遗址为核心,同时涵盖八岭山、熊家冢、雨台山、天星观、马山、纪山、青山等古墓群和龙湾遗址,是以楚文化为核心内涵的大型遗址保护区域。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需要科学利用、科学管理、科学研究,积极探索创新保护模式;广泛吸纳社会力量支持;遗址开发与惠及民生的协同,促进遗址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民生改善的统筹协调。
- 向会斌
- 刍议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被引量:5
- 2009年
- 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既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主体人格的重要途径,又是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生长点。相对于传统的社会本位教育、精英教育,在现代的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需要注重器物浸润教育、制度规范教育.强化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教育,需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自我“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良性互动格局.以形成多维度、多方式的融教模式。
- 向会斌
- 关键词:大学生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