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瑞心

作品数:89 被引量:819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7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3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59篇成像
  • 50篇磁共振
  • 34篇磁共振成像
  • 17篇肿瘤
  • 17篇MRI
  • 13篇弥散
  • 12篇张量成像
  • 10篇扩散
  • 9篇加权成像
  • 8篇血管
  • 8篇弥散张量
  • 8篇弥散张量成像
  • 8篇关节
  • 8篇磁共振血管
  • 7篇血管成像
  • 7篇臂丛
  • 6篇肝肿瘤
  • 6篇病变
  • 5篇三维动态增强
  • 5篇弥散加权

机构

  • 54篇中山大学附属...
  • 16篇中山医科大学...
  • 10篇中山大学孙逸...
  • 8篇中山大学
  • 4篇广东省中医院
  • 3篇深圳市龙岗中...
  • 2篇佛山市第一人...
  • 2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贵阳医学院附...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州市妇女儿...

作者

  • 83篇叶瑞心
  • 75篇梁碧玲
  • 74篇钟镜联
  • 26篇黄穗乔
  • 16篇沈君
  • 15篇陈建宇
  • 11篇张赟
  • 8篇李勇
  • 8篇高立
  • 7篇吴卓
  • 7篇谢榜昆
  • 7篇高明勇
  • 6篇张嵘
  • 6篇刘庆余
  • 6篇张卫东
  • 5篇蒋伟
  • 4篇蔡兆熙
  • 4篇陈志光
  • 4篇谭湘萍
  • 3篇白志强

传媒

  • 12篇影像诊断与介...
  • 1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0篇临床放射学杂...
  • 8篇癌症
  • 7篇中国医学影像...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中国CT和M...
  • 2篇中山医科大学...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岭南现代临床...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年份

  • 2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1
  • 8篇2010
  • 7篇2009
  • 8篇2008
  • 9篇2007
  • 10篇2006
  • 5篇2005
  • 8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 4篇2000
  • 2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 4篇1996
8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臂丛神经损伤的 MRI 诊断被引量:17
2007年
目的评价 MRI 诊断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98例临床诊断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在手术前行 MR 检查,其中54例采用 Philip Gyroscan T5-Ⅱ型0.5 T 超导 MR 仪,44例采用Philip Intera 1.5 T 超导 MR 仪。采用头颈联合线圈或颈部阵列线圈,行横断和冠状面扫描。扫描序列为 SE T_1WI、T_2WI 和快速梯度回波(FFE)序列 T_2WI、T_2WI反转恢复(SPIR)压脂序列。98例中63例行锁骨上手术探查,将术中发现与 MRI 结果比较;35例未手术的患者经临床随访证实。结果MRI 显示椎管内损伤45例,椎管外损伤56例,其中椎管内外混合性损伤16例,未发现损伤征象13例,阳性率86.73%。节前损伤的征象包括:(1)脊髓水肿和出血2例(4.44%);(2)脊髓移位17例(37.78%);(3)创伤性脊膜囊肿37例(82.22%);(4)神经根缺失25例(55.56%);(5)椎管内瘢痕24例(53.33%);(6)失神经肌肉萎缩和脂肪浸润13例(28.89%)。节后损伤的征象包括:(1)神经干增粗、信号增高23例(41.07%);(2)神经干连续性中断,结构消失16例(28.57%);(3)神经干连续性存在,但结构紊乱14例(25.00%);(4)创伤性神经纤维瘤形成3例(5.36%)。结论 MRI 能够同时显示臂丛节前和节后神经损伤,对鉴别节前损伤、节后损伤、损伤类型,以及确定治疗方案和选择治疗时机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陈建宇刘庆余沈君梁碧玲高明勇叶瑞心钟镜联
关键词:臂丛神经根病磁共振成像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MRI诊断价值被引量:12
2000年
目的 探讨MRI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temporomandibularjointderengmentsyndrome ,TMJDs)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37例 (74侧 )TMJDs患者MRI表现。 74侧均采用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 ,5 0侧附加模拟动态扫描 ;关节腔造影 33侧 ,关节腔镜检查 19侧 ,手术 14侧 ,病理切片 4侧。结果  (1) 44侧有症状关节中 ,38侧关节盘病变 ,其中最多见为关节盘移位 ,占76 .4%。(2 )用Trace标准判断关节盘移位 (6 3 .6 % ,2 8/44 )与用胡氏标准判断关节盘移位 (70 % ,31/44 )无显著差异。(3) 14侧手术病例中 ,手术证实穿孔 7侧 ,MR平扫诊断穿孔 4侧 ,检出率为 5 7%。(4)MR检出髁突骨质增生 ,充血 ,水肿病变约为 85 .8%。(5 )模拟动态观察 ,髁突活动受限 15侧 ,其中 7侧关节盘穿孔 ,2侧关节盘粘连误为穿孔 ,5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6 ) 44侧有症状的关节中 ,T2 WI见肌肉区有条片状高信号 ,为水肿渗出性病变 ,显示率为 6 3 .6 % (2 8/44 )。结论 MR能检出各种关节盘移位 ,是其他影像方法无法比拟的。能早期发现髁突骨髓内充血、水肿。模拟动态扫描对关节盘穿孔和粘连极为敏感 ,但不能区分。能准确区分可复性和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能显示翼外肌水肿渗出 。
谢榜昆刘四斌梁碧玲钟镜联叶瑞心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磁共振成像病理
正常子宫颈和宫颈癌的弥散加权成像特点被引量:53
2007年
背景与目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宫颈癌诊断和分期的重要检查方法。本研究对正常子宫颈和宫颈癌组织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DWI在宫颈癌诊断以及放疗后疗效监测方面的价值。方法:对16例非宫颈肿瘤女性的子宫颈和20例宫颈癌患者的子宫颈进行常规MRI扫描和横断面DWI(b=800s/mm2),比较正常宫颈和宫颈癌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比较未行手术的7例宫颈癌患者放疗前后宫颈的ADC值。结果:正常子宫颈在DWI图上呈三层结构,其平均ADC值[(1.71±0.14)×10-3mm2/s)]显著高于宫颈癌的ADC值[(0.97±0.13)×10-3mm2/s)](P<0.01)。放疗后子宫颈的ADC值[(1.49±1.40)×10-3mm2/s]较放疗前[(1.02±0.06)×10-3mm2/s]升高,但仍低于正常子宫颈。结论:DWI能够区分正常子宫颈和宫颈癌组织,可用于宫颈癌治疗前侵犯范围的评价,并可显示放疗后宫颈组织的改变。
张赟梁碧玲高立叶瑞心沈君钟镜联
关键词:子宫颈宫颈肿瘤弥散加权成像疗效监测
正常人椎间盘MRI弥散张量成像ADC值、FA值与年龄和解剖部位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7
2009年
目的探讨正常人椎间盘ADC值、FA值与年龄和解剖节段的相关性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募集健康志愿者45人,年龄范围6-40岁,6-10岁5人,11-15岁6人,16-20岁6人,21-25岁13人,26-30岁5人,31-35岁5人,36-40岁5人。进行常规T_2W、T_1W及DTI扫描,重建ADC图、FA图、b0图及b400图,测定其ADC值、FA值及T_2W信号强度,分析上述值随着年龄增加的变化规律。结果L1/2、L2/3、L3/4、L4/5椎间盘ADC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B1B=-0.668,p<0.001,rB2B=-0.683,p<0.001,rB3B=-0.62 2,p<0.001,rB4B=-0.540,p<0.001),椎间盘FA值、T_2W信号强度与年龄不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的ADC呈下降趋势,5-15岁呈快降阶段,16-25岁相对稳定阶段,26-40岁缓降阶段。L1/2-L3/4椎间盘ADC值与解剖部位相关(r=0.279,p<0.05),从上到下ADC值逐渐升高,L3/4-L5/S1椎间盘ADC值与解剖部位无相关性(r=-0.048,p>0.05)。各椎间盘FA值(r=0.349,p<0.001)及T_2W信号强度(r=0.658,p<0.001)与解剖部位相关。结论正常人体椎间盘ADC值随着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FA值在L4/5-L5/S1椎间盘显著增大,ADC值及FA值比T_2W信号强度值更能体现椎间盘水分子弥散能力的变化,了解正常椎间盘ADC值及FA值随年龄的变化规律,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制。
蒋新华陈建宇蔡兆熙梁碧玲钟镜联叶瑞心杨泽宏高明赵倩
关键词:椎间盘弥散张量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各向异性分数
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对门静脉高压症的评价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通过规范扫描时相、增加三维采集厚度及采用减影后处理技术,评价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3D DCE MRA)对显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侧支循环的作用。方法3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3D DCE MRA,其中12例采用75~90 mm的三维采集厚度,扫描时相以呼吸次数粗略估计,采集3-5次,18例采用150~180 mm三维采集厚度,扫描时相以秒表计时确定,分别于0、20、40、60、90 s采集5次。比较减影前后的最大强度投影(MIP)重组图像对门静脉系统血管主干及侧支的显示能力(以4级法评价),并统计患者显示的所有侧支血管及其显示的最佳时间。结果减影技术会降低门静脉主干的显示效果[减影前(2.74±0.31)级,减影后(2.53±0.49)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P<0.05),而提高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显示[减影前(1.63±0.50)级,减影后(2.58±0.3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6,P<0.01)。门静脉主干与多数侧支循环为20 s左右显示最佳,个别侧支血管显影延迟。结论采用减影后处理技术能提高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侧支血管的显示,规范的扫描时相不会遗漏显影较晚的侧支循环,增大采集厚度能保证前后腹壁侧支循环的显示。
吴卓梁碧玲刘庆余钟镜联叶瑞心凌云彪区庆嘉
关键词:磁共振血管造影术减影技术
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在臂丛神经影像诊断的应用被引量:26
2007年
【目的】探讨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序列臂丛神经成像的可行性,及其用于臂丛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32位自愿者及14例臂丛神经病变患者行臂丛神经DWIBS及常规序列(T1WI、T2WI及STIR/long TE)MR扫描。观察DWIBS与STIR/long TE序列获得的臂丛神经图像,计算32位自愿者共64侧可清晰显示的臂丛神经根、神经节、锁骨上神经及锁骨下神经的数目,对两者臂丛神经的显示率进行配对资料的χ2检验。分析臂丛神经病变患者的MR图像,描述臂丛神经病变的MR影像学特征。【结果】32位自愿者总共64侧臂丛神经中在DWIBS序列上能清晰显示的臂丛神经根、神经节、锁骨上神经及锁骨下神经的数目分别为60、57、56、50;在STIR/longTE序列为37、28、52、44。DWIBS序列对臂丛神经根及神经节的显示率高于STIR/longTE序列(P<0.05)。14例臂丛神经病变患者中,臂丛神经创伤4例,臂丛神经转移性病变7例,炎症3例。DWIBS序列臂丛神经显示为高信号影,臂丛神经节前、节后部分得到清晰显示,臂丛神经病变则呈现更高信号影。【结论】DWIBS序列与常规序列相比,能更清楚显示臂丛神经解剖形态,而且对准确判断病变累及范围更有优势。
高立梁碧玲张赟沈君钟镜联叶瑞心
关键词:臂丛神经
脑卒中后偏瘫手运动功能恢复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索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脑代偿形式和机制。方法选择25例脑卒中患者作为患者组,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8~75岁,平均54.1岁;进行fMRI检查时间最短为发病2周,最长为60个月。同时选择1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进行fMRI检查,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35~69岁,平均48.6岁。结果对照组双侧手分别运动时,均在对侧SM1区产生激活,12例右手运动时激活同侧SMl区(12/15),6例左手运动时激活同侧SMI区(6/7)。SMl激活区呈斑片状或不规则状高信号。各非主要运动区亦有一定比例的激活。患者组均在对侧SM1区产生激活,同侧SM1区则有22例产生激活,激活体积多数以对侧较大,LI值为正值。右侧患手对侧SM1激活平均体积及LI值与正常组相近,同侧SM1平均激活体积大于正常组,LI值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患手的双侧SM1平均激活体积及LI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M、SMA、CMA激活的出现率有不同程度增高,以对侧明显。结论脑卒中后处于康复进程中者,患手对侧SM1体积已恢复到正常水平,同侧SM1仍有代偿现象。双侧的PM、SMA和CMA也有代偿表现。
黄穗乔梁碧玲钟镜联叶瑞心陈志光
关键词:FMRI脑卒中
颈部病变淋巴结实质区和坏死区表观扩散系数值的鉴别诊断价值被引量:22
2008年
目的探讨淋巴结实质区和坏死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颈部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癌、19例淋巴瘤和23例淋巴结结核患者进行扩散加权成像(DWI),测量并比较不同病变中淋巴结实质区和坏死区的ADC值,评价两者对3种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能力。共对病理(114枚)和临床随访(63枚)证实的177枚淋巴结进行ADC值的测量和分析,其中转移癌性淋巴结84枚,淋巴瘤性淋巴结40枚,结核性淋巴结53枚。2组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2组以上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转移癌、淋巴瘤和结核的淋巴结实质区的ADC值分别为(0.93±0.16)、(0.64±0.13)和(1.01±0.11)×10^-3mm^3/s(F=82.928,p〈0.01),淋巴结转移癌和结核中淋巴结坏死区的ADC值分别为(2.02±0.36)、(1.25±0.15)×10^-3mm^2/s(t=12.045,P〈0.01)。当淋巴结实质区的ADC值≤0.77×10^-3mm^2/s时,诊断为淋巴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和89%。当淋巴结坏死区的ADC值≥1.60×10^-3mm^2/s时,诊断为淋巴结转移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100%。结论测量淋巴结的ADC值,尤其是坏死区的ADC值有助于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
张赟梁碧玲高立陈建宇叶瑞心钟镜联
关键词:淋巴结头颈部肿瘤
b值强度和数目对脑组织ADC值测定的影响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探讨b值强度和数目对弥散张量成像中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fficient,ADC)值测定的影响。方法使用7个不同的弥散梯度(b值分别为b0=0、b1=500s/mm2、b2=1000s/mm2、b3=1500s/mm2、b4=2000s/mm2、b5=2500s/mm2和b6=3000s/mm2)对20名正常成人脑组织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对7个不同的b值分别进行组合(b值强度组合方式为b0b1、b0b2、b0b3、b0b4、b0b5和b0b6;b值数目组合方式为b0b6、b0b1b6、b0b1b2b6、b0b1b2b3b6、b0b1b2b3b4b6、b0b1b2b3b4b5b6)及后处理获得其ADC图,然后在ADC图上分别测定尾状核头、内囊后肢、丘脑、半卵圆中心及胼胝体膝部和压部的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内各个解剖部位的ADC值均随着b值强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而不受b值数目的影响(P>0.05)。结论ADC值的测定受b值强度的影响,而不受b值数目的影响,在进行临床研究时要充分考虑b值强度对ADC值测定的影响。
叶瑞心张卫东梁碧玲
关键词:脑组织ADC值磁共振成像弥散系数
肝再生性结节的MRI诊断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总结肝再生性结节(RN)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的表现,以与其它结节进行鉴别。方法:搜集行Gd-DTPA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的RN病例共30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MRI均行平扫、动态增强及延迟增强扫描,分析结节的信号特征及动态增强曲线。结果:肝再生性结节包括弥漫分布的小结节18例(铁质沉着性结节6例和非铁质沉着性结节12例)和大结节12例17个病灶。铁质沉着性结节在增强各期均无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较平直;大部分非铁质沉着性结节在T1WI上和T2WI上均为中等信号,周围纤维间隔为偏低信号,动态及延迟增强扫描结节轻度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与正常肝组织类似。本组所选大结节为直径大于0.5cm、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的病灶,其中10个病灶(占58.8%)在T1W/WATS上信号高于T1W/IP。动态增强各期病灶无明显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显示病灶的曲线为缓慢上升型。结论:肝再生性结节有不同类型及表现形式,其中孤立的大结节型RN需与肝内其它结节鉴别。
李勇梁碧玲江容坚张嵘叶瑞心钟镜联
关键词:肝肿瘤磁共振成像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