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艳艳
- 作品数:25 被引量:69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抗抑郁剂疗效的影响因素:基因遗传因素(TPH2)和环境因素的作用
- 徐治张志珺袁勇贵史艳艳浦梦佳张向荣
- 信号传导通路与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对抗抑郁剂临床疗效的影响
- <正>目的探讨环磷酸腺苷(cAMP)通路、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和钙调蛋白激酶(CaMK)通路侯选基因和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对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入组411例抑郁症患者,经过8周随访和严格...
- 史艳艳
- 文献传递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Val66Met功能基因多态性与抗抑郁剂疗效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Val66Met功能基因多态性与抗抑郁剂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302例抑郁症患者给予抗抑郁剂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2、4、6、8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严重程度和疗效。以治疗后HAMD总分≤7分为临床痊愈,将302例患者分为痊愈组160例和未痊愈组142例,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Illumina GoldenGate定制芯片分析BDNFVal66Met基因多态性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痊愈组基因型分布A/A31例(19.4%)、A/G92例(57.5%)和G/G37例(23.1%),未痊愈组分别为28例(19.7%)、78例(54.9%)和36例(25.4%)(χ2=0.054,P=0.817);痊愈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A154例(48.1%)和G166例(51.9%),未痊愈组分别为134例(47.2%)和150例(52.8%)(χ2=0.247,P=0.884)。3种BDNFVal66Met基因型患者间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病程、发病次数、有无精神疾病家族史、HAMD基线及减分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BDNFVal66Met基因多态性不是影响抗抑郁剂治疗近期疗效的主要因素。
- 史艳艳袁勇贵侯钢徐治浦梦佳
- 关键词:抑郁症抗抑郁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单胺系统基因多态性及对抗抑郁疗效的影响
- 目的抑郁症作为临床高患病率、高伤残率和高自杀风险的疾病备受关注。单胺缺乏假说是抑郁症发生机制的最为主要的假说,单胺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相关通路代谢酶、转运蛋白、受体等是抗抑...
- 徐治张志珺史艳艳浦梦佳耿磊钰张向荣袁勇贵
- 文献传递
- 抗抑郁剂疗效的影响因素:基因遗传因素(TPH2)和环境因素的作用
- 徐治张志珺袁勇贵史艳艳浦梦佳张向荣
- 抑郁症病因学和治疗学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08年
-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以情感低落或兴趣减退为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认知、行为、生物学紊乱和躯体症状。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5%~17%,年患病率6%~7%,全球患者高达3.4亿。抑郁症患者中约60%伴有自杀观念或自杀行为,约15%~25%的抑郁症患者自杀死亡。目前,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4位致残性疾病,且预计2020年将跃居到第2位。抑郁症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其病因尚不清楚,有关抑郁症的药物治疗也受到公众的质疑。现就抑郁症的病因学和治疗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史艳艳袁勇贵李晶晶张志珺
- 关键词:抑郁症病因学治疗学自杀行为躯体症状自杀观念
- 脑源性营养因子、磷脂酶C基因与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对抗抑郁剂临床疗效的影响
- 史艳艳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进展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 陈霓虹周俊山蒋伏平张中华黄清史艳艳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短期转归的影响
- <正>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短期转归的影响,并同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入选我科2010年10月至2013年5月125例(平均年龄:67.061±11.02;男性68%,女32%)急...
- 陈霓红周俊山蒋伏平刘宇凯张中华史艳艳
- 文献传递
- 晚发性抑郁症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关系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 探讨晚发性抑郁症(LOD)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第16内含子中Alu重复序列的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入组183例60-86岁老年人,晚发性抑郁症组(93例,下称LOD组)和正常对照组(90例,下称对照组),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进行ACE基因I/D多态性分型。结果LOD组和对照组间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X^2=0.241,P=0.886;X^2=0.127,P=0.722),各基因型亚型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次数、病程、HAMD评分、有无精神病性症状、有无自杀企图间差异无显著(P均〉0.05)。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晚发性抑郁症无显著相关性。
- 尤加永袁勇贵侯钢谢世平李海林史艳艳邓玲珑
- 关键词:晚发性抑郁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