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敏
- 作品数:5 被引量:47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北联合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腰围增加与糖尿病发病风险相关:一北方人群的研究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人群中腰同增加与糖尿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度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的101510名职工中空腹血糖(FPG)〈7.0mmol/L、无糖尿病病史、未使用降糖药物且FPG及腰围资料完整的89364名职工作为观察队列,排除2010~2011年度未参加体检者、FPG及腰围资料缺失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有效数据为58426名。依据基线腰同测量值将观察对象分为肥胖组与非肥胖组,比较2组间糖尿病的发病率,同时依据基线腰同四分位数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比较4组间糖尿病的发病率。用多因素logistic同归分析腰围增加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1)肥胖组糖尿病发病率高于非肥胖组(8.02%对3.37%,P〈0.01)。随着腰围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第一分位、第二分位、第三分位和第四分位组的发病率分别为2.32%、3.62%、5.46%和8.89%。按性别分层后,男性4组糖尿病的发病率分别为2.84%、3.65%、5.32%和8.95%,女性分别为1.50%、3.41%、6.22%和8.51%。(2)影响糖尿病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等因素后,与第一分位组比较,第二分位组、第三分位组和第四分位组均增加新发糖尿病的发病风险,OR值分别为1.17、1.47和1.95。在不同性别人群中校正上述因素后,与第一分位组比较,第二分位组对不同性别人群的影响不再显著,但仍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男性OR值分别为1.08、1.36和1.90.女性为1.35、1.70和1.88。结论腰围增大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 刘秀荣李俊娟周艳茹黄玮刘红敏桑大森张倩吴寿岭
- 关键词:腰围糖尿病
- 腹型肥胖对糖尿病人群新发高尿酸血症影响的研究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腹型肥胖与新发高尿酸血症(HUA)发病风险间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参加2006~2007年度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的糖尿病患者,且既往无HUA病史及相关资料完整者5122例作为观察队列.依据基线WC将观察对象分为肥胖组与非肥胖组,比较两组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时新发HUA的发病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肥胖与新发HUA发病风险间的关系. 结果 (1)观察队列的平均随访时间为(48.9±5.6)月,HUA发病率为5.6%(285/5122).肥胖组HUA发病率高于非肥胖组(6.9% vs3.8%,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性别、SBP、基线血清尿酸(SUA)水平是新发HUA的影响因素,其中肥胖是独立危险因素(OR=1.44,95%CI:1.09~1.89). 结论 腹型肥胖可能是糖尿病患者新发HUA的独立危险因素.
- 刘星刘秀荣杨春伟周艳茹李晓庆刘红敏王晓涛吴寿岭
- 关键词:腹型肥胖糖尿病
- 糖尿病人群基线腰围水平与新发高血压的相关性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糖尿病人群基线腰围水平与新发高血压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度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收缩压〈140mm Hg且舒张压〈90mm Hg及既往无高血压病史,相关资料完整的2468例糖尿病人群作为观察队列。依据基线腰围四分位数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第一分位组:腰围〈84cm;第二分位组:腰围84-〈89cm;第三分位组:腰围89-〈95cm;第四分位组:腰围≥95cm),比较4组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时高血压的发病率,并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腰围与新发高血压风险的关系。结果观察队列的平均随访时间为(47.2±5.1)月,有976例发生了高血压,发病率为39.5%。随着腰围的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腰围第一分位、第二分位、第三分位和第四分位组的发病率分别为30.3%、37.4%、42.2%和47.6%(趋势P值〈0.01)。影响新发高血压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腰围是新发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与第一分位组比较,第三分位组和第四分位组新发高血压的风险分别增加26.2%和46.8%。结论腰围≥89cm是糖尿病人群新发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 刘星刘秀荣杨春伟周艳茹梁洁刘红敏吴寿岭
- 关键词:腰围糖尿病
- 中老年人群健康行为和因素与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关系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健康行为和因素对动脉血管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分层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年龄≥40岁、既往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者共5440例为调查对象,根据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分为动脉硬化组(baPWV≥1400cm/s)和非动脉硬化组(baPWV<1400cm/s)。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血管健康行为(吸烟习惯、体质量指数、体育锻炼、健康饮食)和因素(总胆固醇、血压、空腹血糖)对baPWV的影响。结果动脉硬化组的年龄、男性比例、吸烟比例、体育锻炼比例、baPWV、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高于非动脉硬化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非动脉硬化组(均P<0.05)。随着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个数的增加,baPWV逐渐降低[右侧baPWV依次为(1646.1±325.0)、(1620.8±317.3)、(1586.4±360.0)、(1564.2±370.1)、(1528.7±376.8)、(1458.6±388.2)、(1393.4±360.9)、(1207.8±212.6)cm/s],动脉硬化发生率逐渐降低(84.5%、77.3%、68.6%、65.0%、57.8%、45.6%、35.7%、13.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三酰甘油、LDL-C、HDL-C后,同具有≤1项者相比,具有2、3、4、5和≥6项的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是动脉硬化的保护因素,OR(95%CI)分别是0.601(0.460~0.785)、0.536(0.410~0.699)、0.398(0.300~0.528)、0.248(0.179~0.343)、0.161(0.101~0.255)。结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动脉血管有保护作用。
- 郑晓明刘红敏陈冀桑大森张倩李俊娟吴寿岭
- 关键词:动脉硬化
- 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探讨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法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年龄≥40岁、既往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者共5852人为调查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探讨研究人群中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结果(1)具有0、1、2、3、4、5、6、7个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逐渐降低,分别为67.0%、52.3%、50.5%、44.3%、37.2%、31.9%、26.1%和4.2%。(2)具有0、1、2、3、4、5、6、7个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人群斑块总负荷评分[M(Q1,Q3)]逐渐降低,分别为7(7,7)、7(5,7)、7(5,7)、5(3,5)、5(3,5)、5(3,5)、3(3,3)、3(3,3)分。(3)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颈动脉斑块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小于2个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相比,具有3、4、5和〉5个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是颈动脉斑块的保护因素(P均〈0.05),其OR(95%CI)值分别为0.78(0.62~0.98)、0.53(0.62~0.98)、0.52(0.39—0.71)、0.40(0.25~0.64)。结论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个数越多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越低。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个数越多斑块总负荷评分越低。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能预防颈动脉斑块的发生。
- 高竞生桑大森李云刘红敏张倩史宪全李俊娟赵性泉吴寿岭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