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秋红 作品数:11 被引量:59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子宫囊肿1例 被引量:4 2010年 刘秋红 李劼 邹放军 李红玲关键词:子宫囊肿 末次月经 病例报告 盆腔包块 GnRH-Ⅱ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离体培养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分泌VEGF的影响 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检测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患者在位和异位内膜间质细胞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浓度,并观察不同浓度的II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Ⅱ)对在位和异位内膜间质细胞分泌VEGF的影响。方法:分别给予原代培养的EMs患者在位与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不同浓度(1×10-10~1×10-6mol/L)的GnRH-Ⅱ处理,不加GnRH-Ⅱ组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培养液中VEGF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体外培养的EMs患者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分泌VEGF,培养48 h后分泌量与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0-10~1×10-6mol/L的GnRH-Ⅱ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体外培养的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分泌VEGF(P<0.01),且对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在位(P<0.01)。结论:EMs患者的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分泌VEGF的能力与在位子宫内膜的相近,这对EMs的形成和发展可能起重要作用。GnRH-Ⅱ对EMs患者体外培养的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VEGF的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作用明显强于对在位内膜间质细胞的。 刘秋红 黄凤英 王焕萍 邹颖关键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 切口妊娠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体会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切口妊娠(cesarean section scar pregnancy,CSP)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对收治的13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患者均经阴道彩超及β-HCG检查确诊。5例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B超引导下清宫术,6例患者行病灶局部注射甲氨蝶呤+米非司酮+生化汤+B超引导下清宫术,2例患者行米非司酮+B超引导下清宫术,所有病例均好转或痊愈出院。结论 CSP应根据包块大小、血运情况及β-HCG数值予以个体化治疗。 刘秋红 李劼关键词:切口妊娠 剖宫产 子宫动脉栓塞术 VEGF在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肌层界面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肌层界面(endometrial-myometrial interface ,EM I)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ElivisiongTM Super法对4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观察组)子宫内膜(含部分肌层)和40例子宫肌瘤患者(对照组)子宫内膜(含部分肌层)的组织进行标记、检测并比较。【结果】观察组增生期及分泌期EMI处VEGF的表达均显著高于远肌层( P <0.05),观察组增生期、分泌期EMI处VEGF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EMI处VEGF的高表达,可促使异位内膜及其周围肌层血管生成,其可能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刘秋红 李劼 李红玲关键词:子宫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GnRH Ⅱ与GnRH Ⅰ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间质细胞分泌VEGF作用的比较(英文) 被引量:16 2010年 目的:测定GnRH Ⅱ与GnRH Ⅰ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离体培养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讨GnRH Ⅱ对EMs患者可能的作用。方法:给予原代培养的EMs患者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不同浓度的GnRH Ⅱ,GnRH Ⅰ类似物(戈舍瑞林,goserelin)处理,同时设对照组(不加GnR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ⅠSA)测定培养液中VEGF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EMs患者离体培养的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经48 h培养,能分泌VEGF,分泌量与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相近,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的GnRH Ⅱ对EMs患者离体培养的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VEGF的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0.05),且较GnRH Ⅰ类似物(戈舍瑞林)的作用更强(P<0.05)。不同浓度的GnRH Ⅱ对EMs患者离体培养的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VEGF分泌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在位(P<0.05)。结论:EMs患者的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具有分泌VEGF的功能,分泌量与在位子宫内膜的相近,这对EMs的形成和发展可能起重要作用。Gn-RH Ⅱ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异位内膜间质细胞分泌VEGF,其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在位,且GnRH Ⅱ明显强于GnRH Ⅰ,为寻找EMs抗血管形成方面的新药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 黄凤英 刘秋红 王焕萍 邹颖关键词:内膜间质细胞 子宫内膜干细胞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被引量:2 2008年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引起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机制不清,疗效差,一直是困扰妇科医生的难题之一。最近提出的子宫内膜干细胞(SC)学说认为EMs起源于SC,EMs病灶的维持和发展是子宫内膜SC不断更新和分化的结果。因此,治疗的关键应是针对子宫内膜SC,通过靶向子宫内膜SC及其异常调节的信号转导通路来治疗EMs。这对传统的治疗方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为有效的根治EMs开辟了新的思路。 刘秋红 黄凤英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干细胞 GnRHⅡ对离体培养子宫内膜异位症间质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GnRHⅡ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离体培养的异位及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人内异症异位及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用不同浓度的GnRHⅡ(0、10-10、10-8、10-6mol/L)干预,采用Hoechst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离体培养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凋亡发生情况。结果:GnRHⅡ可诱导离体培养的在位或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凋亡,随着浓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剂量依赖性;且对异位内膜间质细胞的促凋亡作用明显强于在位者(P<0.05)。结论:外源性GnRHⅡ可明显促进人内异症异位及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凋亡,为开发内异症促凋亡治疗方面的新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黄凤英 邹颖 王焕萍 刘秋红 方小玲 林秋华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间质细胞 细胞培养 GnRHa对离体培养异位、在位内膜间质细胞生长抑制及分泌VEGF的影响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GnRHa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患者离体培养异位、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生长抑制及分泌VEGF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人内异症异位、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用10-10M、10-8M和10-6M的GnRHa分别干预,用MTT法测定内膜间质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用ELISA法测定其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的变化。结果 GnRHa可抑制内异症异位及在位内膜间质细胞的生长增殖,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0.05),且对异位内膜间质细胞生长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在位(P<0.05);GnRHa可降低异位及在位内膜间质细胞分泌的VEGF的浓度,呈剂量依赖性(P<0.05),且高浓度(10-6M)对异位强于在位(P<0.05)。结论 GnRHa可明显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生长,降低其分泌VEGF的浓度。 黄凤英 王焕萍 刘秋红 邹颖 方小玲关键词:细胞增殖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腹腔镜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不同止血方法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离中不同止血方式对卵巢功能影响。【方法】卵巢子宫内膜囊肿患者66例,均行腹腔镜下囊肿剥除术,并将其分成两组:镜下缝合组36例、电凝组30例,观察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性激素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 H )、黄体生成激素(L H )水平及窦状卵泡数、卵巢功能正常例数及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例数。【结果】术前两组卵巢功能正常率和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缝合组卵巢功能正常率83.33%(30/36)显著高于电凝组53.33%(16/30)( P <0.05),而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率16.67%(6/36)显著低于电凝组46.67%(14/30)( P<0.05)。缝合组E2、窦状卵泡数分别为(198.4±24.90)pmol/L、(7.13±2.25)个显著高于电凝组(153.40±16.8)pmo/L、(5.8±0.9)个( P<0.05),而FSH和FSH/LH分别为(10.56±4.56)U/L、2.35±1.26显著低于电凝组(13.72±2.81)U/L、(2.82±0.88)U/L ( P <0.05)。【结论】腹腔镜下卵巢保守性手术中,正确的镜下缝合止血与传统电凝术相比,对卵巢组织损伤更小,可更好地保留其功能。 王博 厉碧荣 刘秋红 邹放军 李劼关键词:卵巢囊肿 并发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 并发症 卵巢囊肿 外科学 子宫内膜异位症 外科学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被引量:4 2006年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引起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证状的重要原因,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不清,疗效差,易复发,一直是妇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多年来随着对EMT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使EMT的诊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从哲学的角度以认识和发展的观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有助于临床上的诊治。 刘秋红 黄凤英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