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惠玲
- 作品数:14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湖北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辩证被引量:2
- 2005年
- 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的两个维度,二者是辩证统一、相生相成的。文化全球化不是全球文化的均质一体和文化霸权主义,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对话及一定程度上的交融。文化全球化是为社会生产力所推动的、全球文化的动态建构过程,它意味着不同的文化资源为全人类所共享。文化多样性意味着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生存权利,它并非固步自封的文化民族主义,文化多样性应建立在人类基本的共性之上。“和而不同”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理想图景之一。
- 冯惠玲陈心林
-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文化多样性民族文化文化资源
- 报纸文艺副刊应具有的品格
- 2009年
- 我们今天身处其中的社会,是一个为现代传播媒介(诸如影视、网络、手机等)所覆盖与呈现的社会,文化的生产、传播、接受与消费模式或者说文化运作方式以及公众的文化生活形态,
- 冯惠玲
- 关键词:文艺副刊现代传播媒介品格报纸社会
- 土家族民间信仰研究述论被引量:3
- 2015年
- 民间信仰是土家族研究领域中的核心问题,自潘光旦先生以降,学者着力甚多,成就斐然;就研究范式而言,土家族民间信仰研究大体上遵循着"信仰—事象"范式、"文化—象征"范式到"国家—社会"范式的嬗递路径。同时,相关研究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对既有知识体系缺乏系统的梳理与借鉴,使得研究流于表象,甚而不乏舛误;2.对土家族民间信仰多元性的忽视;3.社会与文化整体理念的缺失;4.对民众主位知识的遮蔽;5.学术研究服务现实社会发展功能的缺位。土家族民间信仰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 陈心林冯惠玲
- 关键词:土家族民间信仰述论
- 文学审美与新世纪“趋零距离”
- 2011年
- 新世纪十年,随着知识经济新时代的到来及其无孔不入的渗透,社会生活诸领域的"趋零距离"正剧烈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心态及审美文化心理。如果我们依然将文学审美当做挚爱生命的一部分,依然热切关注自身生存的价值,文学审美与新世纪"趋零距离"的"远"与"近"就是我们现今必须正视的问题。
- 冯惠玲
- 关键词:文学审美
- 文学审美:读者永恒的心灵渴求被引量:2
- 2012年
- 当代社会,消费主义主导下的永无止境的消费欲望,日益造成物质泛滥状态下的精神贫乏。人类生存的本质应该是在世界上充满劳绩地自由创造,努力突破有限的具象世界,达于无限的自由精神境界。文学审美正是要引领人不断超越日常生活,领略本真生存的光华,创造一个充满无限神性的世界。就此而言,文学审美是所有追寻诗意本真生存读者的永恒渴求。
- 冯惠玲
- 关键词:文学审美
- 冰心“爱的哲学”生成环境浅论
- 2006年
- 冰心“爱的哲学”的生成环境可以从社会和个体成长环境两方面分析,前者主要包括五四时期文艺思潮对人道主义的推崇、对童真的发现与崇扬以及泰戈尔哲学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影响,后者则主要是指家庭背景和基督教精神的影响。
- 冯惠玲
- 大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实践——以《变形记》为例
- 2014年
- 审美教育属于人文教育,其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引导学生体验人生,使之感受到一个有意义、有情味的人生,享受真正的精神自由。大学语文教学应当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特质,引导学生阅读体验文本,沉思作品意蕴,贯注个体的生命体验,培养审美的生活方式。本文以经典文本《变形记》为例,探讨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践审美教育的具体路径。
- 冯惠玲
-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变形记》荒诞
- 论张悦然作品的悲剧情结——以《水仙已乘鲤鱼去》为例被引量:1
- 2009年
- 张悦然是我国当代青春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她的创作表现出浓厚的悲剧情结。这种悲剧情结产生的缘由主要在于作家的天性、身处的时代环境;其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真切地展现了"80后"一代人的心灵世界、探寻人生人性的深度。本文以其代表作《水仙已乘鲤鱼去》为例,对相关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 冯惠玲
- 关键词:悲剧情结
- 文学审美与新世纪“趋零距离”
- 新世纪十年,随着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新时代的到来及其无孔不入的渗透,"趋零距离"正剧烈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心态及审美文化心理。如果我们依然将文学审美当做挚爱的生命的一部分,依然热切关注自身生存的价值,文学审...
- 冯惠玲
- 文献传递
- 国族建构与民族认同的博弈及互惠——民国时期武陵地区民族关系刍论被引量:2
- 2017年
- 中华民国的建立结束了数千年来的封建帝制,标志着中国现代国家转型历史进程的正式启动,武陵地区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格局也因之发生了结构性的转变。一方面,在近代"民族——国家"理念的主导下,国家与国族的理念以相当的程度得到普及,中华民族认同日益深入人心。随着国家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武陵地区融入全国发展格局的步伐不断加快,有效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另一方面,各民族共同体与民国政府民族治理体制之间的张力也持续累积,民族压迫与民族歧视的顽疾并未消除。主流文化以强劲的态势进入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表现出鲜明的大汉族主义倾向,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歧视与压迫。同时,由政府推进的"文化革命"所导致的民族强制同化已相当严重,加剧了民族文化的消亡,导致了民族间的对立与隔阂,对于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负面影响也是相当深远的。
- 冯惠玲陈心林
- 关键词:中华民国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