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伟
- 作品数:27 被引量:200H指数:7
- 供职机构:辽宁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 东北三省碳排放量及其效率时空演变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基于融合校正后的DMSP/OLS与NPP/VIIRS两类夜间灯光数据模拟反演2005—2020年东北三省35个地级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利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各地级市的碳排放效率,借助核密度估计和标准差椭圆探究碳排放量及其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东北三省城市碳排放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区域非均衡性逐渐显著但两极分化态势弱化;②碳排放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具体可分为2005-2015年基本稳定增长、2015-2020年相对平稳两个阶段,各年份碳排放效率值均低于0.6,低碳减排空间较大;③东北三省城市碳排放量始终表现为东北—西南的分布格局,重心整体呈“东北—西南—西北”变动趋势;④碳排放效率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形成以沈阳、大连、鞍山、大庆为核心,向外辐射递减的空间格局,城市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现象,经济基础较好或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碳排放效率较高.
- 关伟李书妹许淑婷
- 关键词:碳排放量碳排放效率东北三省
- 辽宁省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多尺度分析
- 2021年
- 空间尺度直接影响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研究结果。以辽宁省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格网分析、空间自相关以及基尼系数等探讨辽宁省制造业在多个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从行政区的视角来看,沈阳和大连是辽宁省制造业分布的两个核心城市,东西两翼地区制造业产值相对较低,主要城市中心城区的周边地区是制造业企业分布集中的区域;从连续空间尺度的视角来看,随着研究空间尺度的增大,辽宁省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由多中心格局逐渐演变为以沈阳和大连为中心的双核心格局,其他部分地级城市仅在10~15 km的较小空间尺度下表现为制造业中心区;辽宁省制造业的空间差异程度与空间相关性的强弱表现出一定的尺度效应,6~54 km尺度是研究辽宁省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的合适尺度,此空间尺度范围内辽宁省制造业均表现出极大的空间差异,以及一定程度的空间相关性。
- 满谦宁关伟
- 关键词:制造业多尺度分析
- 东北三省碳排放时空演变多尺度分析——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被引量:10
- 2022年
- 动态分析碳排放的演变趋势,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应用价值。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东北三省的碳排放模型,从栅格级、市级及县级模拟分析1994—2013年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94—2013年,东北三省CO排放量与夜间灯光DN总值间的相关系数均较高,平均相对误差均较小,估算模型有效。(2)碳排放总量逐年增长,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逐渐呈放射状向外扩张的态势;碳排放量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盘锦、沈阳、辽阳和大连;高碳县域主要分布于盘锦、沈阳和大连的市中区。(3)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形成了以辽宁省的高碳集聚区和以黑龙江省的低碳集聚区为主的城市集聚态势;县域的高碳集聚区较稳定于辽宁省的6个县域,低碳集聚区主要在黑龙江省西北部和中部以及吉林省东部波动分布。
- 关伟李书妹许淑婷
- 关键词:碳排放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 中国能源水足迹时空特征及其与水资源匹配关系被引量:22
- 2019年
- 能源与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能源水足迹能够反映能源生产过程中真实的水资源占用情况.本文借助能源水足迹评价模型测算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化石能源和电力生产生命周期水足迹,研究2004-2016年中国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火电5类能源水足迹时间和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分析中国能源水足迹与水资源空间匹配关系.结果表明:①在研究期内,化石能源水足迹以2012年为界先增后减,水电水足迹快速增长助推电力水足迹持续增长.②在空间格局上,化石能源水足迹以胡焕庸线为界西向增加东向减少,以蒙晋陕地区为高值集聚区;而电力水足迹中水电水足迹与火电水足迹的空间分界显著,水电水足迹的快速增长使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东南沿海逐渐形成电力水足迹高值集聚区.③能源水足迹与水资源的空间匹配程度以南高北低格局呈波动下降趋势,化石能源水足迹较电力水足迹与水资源的空间匹配度低,原煤生产与火力发电的能-水矛盾最突出,全国1/3的地区存在能-水不匹配问题,能源水足迹高的华北地区能-水匹配压力大.能源生产与水资源配置上的矛盾仍然存在.真实反映能源水足迹与水资源的匹配关系,有助于优化能源与水资源综合管理,为最大限度的发挥能-水协同作用提供量化依据.
- 关伟关伟许淑婷
- 关键词:生命周期评价水资源
- 东北三省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差异及原因被引量:1
- 2022年
- 东北三省资源型城市能源过度消耗及污染排放是制约其优化转型的关键.应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东北三省19个资源型城市2008—2019年的能源效率,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能源效率变化趋势,最后选用地理探测器探究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在2008—2019间,东北三省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值整体以2013年为转折点呈现“U型”的演变趋势;②空间上三省的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值差异明显;③按照资源型城市生长周期划分城市类型,发现能源效率值由高到低为成长型城市、成熟型城市、再生型城市、衰退型城市;④按照城市所属资源类型对城市分类,得出能源效率值由高到低为油气类城市、森工类城市、黑色类城市、煤炭类城市、综合类城市;⑤能源效率驱动素按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政府影响、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工业所有制结构、科学技术投入,多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东北三省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
- 关伟陈瑞许淑婷
- 关键词:能源效率资源型城市东北三省
- 长江流域能源综合效率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能源综合效率将经济、环境与社会因素相结合进行综合度量,响应了中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文章利用超效率SBM模型,对1997—2017年长江流域的能源综合效率进行计算,对计算结果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对长江流域能源综合效率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序变化看,长江流域能源综合效率值总体呈阶梯式增长,1997—2007年能源综合效率值较低,2008—2017年能源综合效率值明显提升并呈波动上升趋势。(2)从空间分布上看,长江上、中、下游能源综合效率发展不均衡,高值区由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转移。(3)从影响因素上看,本文涉及影响因素影响力由高到低排序为财政分权、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人力资源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 关伟贺凯
- 关键词:长江流域
- 辽宁省碳排放量及其效率时空差异研究被引量:7
- 2020年
- 由碳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研究碳排放量及其效率的时空差异对指导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碳排放系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对辽宁省的碳排放量、碳排放效率进行了测算,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时空跃迁方法,对2006—2017年辽宁省碳排放量及其效率进行动态研究,探讨了二者的时空差异.结果显示:(1)辽宁省碳排放总量先升后降,各地级市呈现增长型、下降型、倒U型和波动型4种演变类型;总碳排放效率先降后升,西北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与总效率保持一致.(2)辽宁省碳排放量的空间相关性逐渐凸显,由单一低高集聚区增至低低、高高和低高3类集聚区.朝阳市为低低集聚区,低高集聚区由沈阳市向丹东市转变,高高集聚区以营口市为主;碳排放效率在空间分布中呈分散状态,高高集聚区主要为鞍山市,低高集聚区有丹东市和营口市.(3)时空跃迁方法测度下的辽宁省碳排放量及其效率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东南沿海地区稳定性高于其他地区.
- 关伟关伟许淑婷
- 关键词:碳排放量碳排放效率
- 黄河流域能源综合效率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
-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黄河流域能源综合效率问题直接影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度1997-2017 年黄河流域9 省区的能源综合效率值,选取核密度估计方法等分析能源综合效率的时空演...
- 关伟许淑婷郭岫垚
- 关键词:环境要素社会要素黄河流域
- 辽宁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性及碳平衡分区
- 2023年
- 土地的利用和改造是造成大气中CO_(2)含量增长的重要原因,土地利用调控措施的实施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20年4期遥感数据,分析辽宁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辽宁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并在碳平衡分区基础上提出了辽宁省低碳发展策略.结果显示:①研究期间内,辽宁省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耕地转出面积最多,林地转入面积最多;辽宁省土地利用碳排放量高值区大致可分为经济高水平城市、资源型城市、港口型城市与粮食主产区等4种类型,低值区始终为丹东市.②辽宁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通达性和非均衡性特征,沈阳市既是中心行动者又具有中介作用,城市碳排放联系模块内部的组成城市存在动态更替现象,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③结合辽宁省块模型划分结果,确定出丹东和本溪等为碳汇功能区,沈阳和辽阳低碳发展区,大连和鞍山等为高碳优化区,朝阳和锦州等为高碳控制区.未来辽宁省应实行差别化土地利用和管理政策,形成土地低碳化布局,着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关伟董芳池许淑婷
- 关键词:土地利用碳排放社会网络分析
- 辽宁省城市创新能力与城市竞争力耦合协调性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辽宁省2002—2014年城市创新能力与城市竞争能力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辽宁省地级市的城市创新能力与竞争力水平并没有实现协同发展,以城市创新能力滞后型的发展状态为主.(2)辽宁省城市创新能力与竞争力水平的耦合度多以中、高程度为主,随着时间稳步提升;两者耦合度在空间上呈现出了"中心-外围"结构,表明了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3)辽宁省城市创新能力与城市竞争力水平总体较为低下,城市类型以中、低协调度类型为主,时间序列上呈现出提升状态;协调度较高的城市分布于哈大-京哈高铁沿线,呈现出"人"字型空间分布格局,且以沈阳、大连为核心呈现出一定的"中心-外围"结构.
- 关伟关伟贾英男
- 关键词:城市创新能力城市竞争力熵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