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飘霞

作品数:9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甲藻
  • 3篇赤潮
  • 2篇原甲藻
  • 2篇藻华
  • 2篇系统进化
  • 2篇进化
  • 2篇赤潮异弯藻
  • 1篇东海原甲藻
  • 1篇多环
  • 1篇亚历山大藻
  • 1篇有害藻华
  • 1篇植物
  • 1篇入侵
  • 1篇三叶
  • 1篇扫描电镜
  • 1篇商船
  • 1篇生物入侵
  • 1篇塔玛亚历山大...
  • 1篇种群
  • 1篇种群变化

机构

  • 9篇国家海洋局第...

作者

  • 9篇夏平
  • 9篇何飘霞
  • 9篇戴鑫烽
  • 9篇王红霞
  • 8篇陆斗定
  • 1篇黄海燕
  • 1篇张志道
  • 1篇王春生

传媒

  • 3篇海洋与湖沼
  • 3篇海洋学研究
  • 1篇海洋学报

年份

  • 3篇2014
  • 3篇2012
  • 3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东海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的形态特征及其分子序列分析
对采集自我国东海南麂列岛的样品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得到一株针胞藻,通过光学和荧光显微镜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详尽描述,并通过rDNA ITS序列测定、系统发育进化树构建和Jukes-Cantor距离矩阵分析,研究了其分子进化关...
何飘霞王红霞陆斗定戴鑫烽夏平
关键词:赤潮异弯藻
文献传递
2009年4月浙江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2009年4月在浙江近岸海域采集的47个浮游植物水样,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类群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1种,隶属于4门32属,其中硅藻26属69种,甲藻4属10种,硅藻在种类数上占优势,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为优势种。(2)各水层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为(2~236.8)×102个/dm3,平均值为41.9×102个/dm3。平面分布上,表层和5 m层的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分布趋势较一致,即调查区域最南端出现高值区(〉200×102个/dm3),沿岸向北则细胞密度值呈递减趋势。硅藻细胞密度为(1.2~236.4)×102个/dm3,平均值为40.88×102个/dm3,与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分布趋势基本一致。甲藻细胞密度为(0~13.6)×102个/dm3,平均值为0.94×102个/dm3。垂直分布上,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大小依次为30 m层(82.5×102个/dm3)〉表层(35.3×102个/dm3)〉10 m层(31.9×102个/dm3)〉5 m层(31.8×102个/dm3)。断面分布上,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D断面(83.1×102个/dm3)〉C断面(36.5×102个/dm3)〉B断面(30.9×102个/dm3)〉A断面(16.3×102个/dm3)。(3)总体上,浮游植物生态分布与水温、营养盐均呈正相关关系。
夏平张志道戴鑫烽王红霞何飘霞
关键词:浮游植物种群组成环境因子
东海多环旋沟藻的形态特征和系统进化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本文首次对分离自我国东海海域的多环旋沟藻(Cochlodinium polykrikoides Margalef)藻株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学报道。通过运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子扫描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多环旋沟藻的形态和显微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其核糖体大亚基序列(LSU rDNA)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该藻以单细胞或链状细胞形态存在。通常链状包括2、4、8和16个细胞。横沟宽且深围绕细胞近2圈,内含鞭毛。纵沟窄并浅紧挨着横沟延伸。具有U形顶沟,细胞核大而圆,分布在上锥的前端。叶绿体棒状,数量较多并呈簇状分布。测序获得核糖体大亚基D1—D3区序列为870bp,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和Jukes-Cantor遗传距离矩阵可知东海多环旋沟藻藻株为东亚型。
王红霞陆斗定何飘霞戴鑫烽夏平李冬融
关键词:系统进化
舟山港4艘商船压舱箱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种群结构的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为了解商船压舱箱沉积物在海洋水生生物入侵过程中扮演的潜在媒介作用,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法,研究了停泊于我国舟山港4艘商船压舱箱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种类组成、孢囊密度、香农-威纳指数(H′)和PSP原因种,并对甲藻孢囊种群结构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鉴定出的甲藻孢囊隶属于5大类,共24种,4份样品中甲藻孢囊的种群结构各有差异,但均检测出能产生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s,PSP)的甲藻孢囊,如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spp.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um catenatum。在4艘商船的压舱箱沉积物中均检测出有硅藻分布,其中在富成轮压舱箱沉积物中还检测出3种未知种孢囊。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甲藻孢囊H′值与PSP甲藻孢囊密度占总甲藻孢囊密度的比率呈负相关。甲藻可以通过商船压舱箱沉积物为传播媒介,以孢囊形式来扩大其生物地理分布,提高甲藻物种多样性可有助于降低PSP甲藻的破坏风险。因此,有效处理船只压舱箱沉积物、积极保护当地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对于降低外来甲藻物种(特别是一些有毒有害种)的赤潮风险和保持当地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戴鑫烽陆斗定王春生夏平黄雷王采典王红霞黄海燕何飘霞
关键词:孢囊生物入侵海洋运输
东海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的形态特征及其分子序列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将采集自东海南麂列岛海域水样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得到1株针胞藻,将其初步鉴定为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以下称东海藻株),并使用光学和荧光显微镜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详尽描述,及通过rDNA ITS序列测定、系统发育进化树构建和Jukes-Cantor距离矩阵分析,研究了其分子进化关系。结果表明:东海藻株(编号为LAMB100718)为单细胞,无细胞壁,背腹略扁,细胞厚度及形态变化较大,细胞核位于细胞中部,略呈圆形,叶绿体周生,呈黄褐色盘状。东海藻株与其它4株赤潮异弯藻rDNA ITS序列比对的结果显示仅有1个碱基位点存在差异。系统发育树显示东海藻株与其它4株赤潮异弯藻聚在一起,属同一物种,支持率为100%。Jukes-Cantor遗传距离矩阵则表明东海藻株与其它4株赤潮异弯藻的rDNA ITS核苷酸差异值范围为0.000~0.004,属于种内差异。综合细胞形态结构和分子序列的比较结果,分布于东海南麂列岛海域的东海藻株确为赤潮异弯藻,这是该种在浙江海域的首次记录。
何飘霞王红霞陆斗定戴鑫烽夏平
关键词:赤潮异弯藻RDNA
东海三叶原甲藻(Prorocentrum triestinum)的形态特征及其ITS序列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报道了首次分离于东海海域的三叶原甲藻(Prorocentrum triestinum Schiller)藻株号(LAMB100721),通过利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形态特征、显微结构和分子系统进化进行了详尽描述和鉴定。细胞长卵形或披针形,后端细长且尖,前端圆,最宽部位于细胞中央。顶刺长而显,三角状。壳面光滑,无刺或突起物。刺丝胞孔稀疏而不规则地分布于壳面边缘。叶绿体无具体形状,分布于整个细胞中,细胞核球形,位于中下部。老化的细胞可见细胞边缘的间接带,且间接带表面光滑。细胞长为19~25μm,平均值为(22.6±0.9)μm;宽为11~16μm,平均值为(13.2±1.1)μm。所测目标藻株的rDNA ITS序列长度为569bp,其中GC含量为47.6%。三叶原甲藻系赤潮种,为东海原甲藻春季大规模赤潮的伴随种。加强有害赤潮的预防和监测工作是减少危害的有效途径,而对赤潮原因种的准确识别和鉴定则是基础和关键。
王红霞陆斗定何飘霞夏平戴鑫烽
关键词:扫描电镜
Newly recorded harmful algal blooms in Zhejiang coastal waters,China in the last decade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records and investigated data in recent years,the frequency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陆斗定王红霞戴鑫烽何飘霞夏平
文献传递
东海藻华高发区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的形态、分子及分布特征被引量:3
2014年
本文对分离自我国东海藻华高发区的亚历山大藻进行了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和分子系统进化分析,通过运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该藻株为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rium tamarense(Lebour)Balech,并对其ITS序列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该藻体长21—35μm,体宽20—33μm,ITS序列长度为592bp,系统发育树中与中国东海、南海两株A.tamarense以及一株代表"亚洲温带"基因型的A.catenella聚合在一起,支持率为100%,形态特征与A.tamarense基本一致,核糖体基因型则为塔玛复合种"亚洲温带"基因型。通过现场观测,研究浙南至闽北东海藻华高发区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分布变化特点,在东海原甲藻藻华消散期,塔玛亚历山大藻逆势而上,其细胞密度达到1.7×104cell/L,并逐渐向沿岸靠近,这与季风转向,台湾暖流入侵及水体层化密切相关。
李冬融陆斗定戴鑫烽何飘霞夏平王红霞
关键词:塔玛亚历山大藻系统进化种群变化
2010—2011年东海藻华高发区水体层化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藻华的影响被引量:8
2014年
本文通过2010年和2011年不同时空角度对东海原甲藻藻华进行调查,研究水体层化对藻华发生和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起初东海原甲藻在50m等深线附近的外海繁殖与聚集,然后随着台湾暖流与长江冲淡水的相互作用,东海区域水体层化现象加剧,其细胞丰度越来越大,直至藻华发生并持续推进到近岸。大部分东海原甲藻细胞位于层化水体上方,而且当水体层化现象明显时,藻华的发展最为迅速且呈大规模爆发状态。结果还显示当出现叶绿素高值层时,总是伴随出现温盐突变现象。本项研究不仅第一次从时间角度记录了东海原甲藻藻华的发展动态,而且还发现了东海水体层化现象为东海原甲藻藻华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多种环境因子条件,这为该藻华的监控和预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戴鑫烽陆斗定夏平王红霞何飘霞李冬融
关键词:长江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