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霞
- 作品数:9 被引量:15H指数:3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厅白求恩医学专项基金吉林省卫生厅重点实验室科研课题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人宫颈癌细胞端粒酶活性与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及细胞生物学行为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 观察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同时观察其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探讨肿瘤细胞内端粒酶活性可能的调节机制。方法 CCK-8法测定LY294002作用于HeLa细胞的IC50值;Western blot检测总AKT以及磷酸化AKT(P-AKT);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TRAP-ELISA)测定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33258染色分别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的凋亡;最后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 LY294002作用于HeLa细胞的IC50。值为1.73mg/L;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Y294002作用使细胞在总AKT蛋白表达相同的情况下明显抑制了P—AKT,此时细胞内端粒酶活性由对照组的98.61%显著降低至36.72%。LY294002降低了细胞内端粒酶活性同时,使细胞的生长增殖能力明显降低,处于G0/G1期(静止期)的细胞由对照组的47.36%增加到实验组的66.88%,凋亡细胞的比例则由2.4%增加至14.9%,同时细胞的运动迁移明显降低,迁移距离由对照组62.57%明显降低为24.6%。结论 LY294002抑制P13K/AKT信号转导通路能明显改变HeLa细胞内端粒酶活性,同时引起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其细胞内端粒酶活性的调节可能与P13K/AKT信号转导通路密切相关。
- 于晓霞石英爱张丽红王医术吴珊
- 关键词:HELA细胞信号传导
- 体外培养rMSCs衰老的发生与端粒酶及其相关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
- 于晓霞
- 关键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端粒酶AKT信号传导
- 文献传递
- 不同肿瘤细胞株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及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意义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检测5种肿瘤细胞株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状态,为端粒酶抑制剂在肿瘤治疗学方面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别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和TRAP-ELISA方法检测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m和人骨肉瘤细胞株U2OShTERT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状态。结果:HeLa细胞hTERT表达阳性率最高,为(93.75±3.10)%;而U2OS阳性表达率最低,仅为(2.75±0.96)%,近于不表达;其他3种细胞MCF-7、SMMC7721和PC-3m的hTERT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2.50±2.65)%、(53.75%±2.22)%和(23.50±2.89)%。与hTERT表达阳性率相似,HeLa细胞端粒酶活性最强,为(94.58±3.49)%;而U2OS端粒酶活性近于阴性,为(3.02±0.43)%;其他3种细胞MCF-7、SMMC7721和PC-3m的端粒酶活性分别为(73.90±4.50)%、(66.67±3.35)%和(50.62±1.96)%。结论:5种细胞系中hTERT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状态差别很大,提示端粒酶抑制剂可适用于多数但并非所有恶性肿瘤的治疗学研究。
- 于晓霞石英爱董贺张丽红吴珊
- 关键词:端粒酶细胞株端粒酶逆转录酶肿瘤
-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转染U2OS细胞对其基质金属蛋白酶2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转染U2OS细胞对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影响,探讨hTERT基因与端粒酶的关系及端粒酶活性在肿瘤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利用重组质粒PCI-Neo-hTERT转染人骨肉瘤细胞系U2OS,选取转染的2个阳性克隆株进行实验,同时以未转染的U2OS细胞为对照。通过RT-PCR和TRAP-ELISA法检测阳性克隆株hTERT基因的转染效果,明胶酶谱法和RT-PCR检测转染hTERT基因对细胞MMP-2的表达和活性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个阳性克隆株可见特异性hTERT表达,并表现出明显的端粒酶活性状态(ΔA>0.2 U)。阳性克隆株MMP-2 mRNA的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而酶原型MMP-2减少(P<0.01)。结论:hTERT稳定转染克隆U2OS细胞株中异位表达hTERT可以产生端粒酶活性,而且端粒酶活性的出现,可能通过调节MMP的分泌影响细胞外基质成分的降解和构建而对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产生一定影响。
- 姜成威杨媚石英爱于晓霞吴珊
- 关键词:HTERT基因端粒酶活性基质金属蛋白酶
- RNA干扰端粒酶活性对HeLa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2010年
- 目的观察RNA干扰(RNAi)体外培养的HeLa细胞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对HeLa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体外转录法设计合成4条针对hTERT基因的shRNA,脂质体转染HeLa细胞后经免疫荧光染色和端粒重复序列扩增一酶联免疫法(TRAP—ELISA)测定端粒酶活性,筛选出端粒酶沉默效果最佳片段即B链shRNA。以B链shRNA转染HeI。a细胞为实验组,转染无关siRNA的HeLa细胞为对照组,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纤维黏连蛋白(FN)上的铺展;CCK一8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细胞在FN上黏附;划痕实验评价细胞迁移;Boyden小室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铺展实验显示细胞接种到FN上30min时,对照组铺展细胞的比率为(31.3±7.9)%,而实验组铺展细胞的比率仅为(5.6±2.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h后对照组和实验组铺展细胞的比率分别为(79.4±4.8)%和(26.3±6.1)%,两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24h后两组所有细胞几乎均呈铺展状态。细胞黏附实验显示细胞在FN上黏附30rain时对照组细胞黏附率为(83.7±5.4)%,而实验组的细胞黏附率为(67.2±2.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显示实验组细胞24h迁移率为(27.1±6.2)%,明显低于对照组(58.7±15.0)%。Boyden小室侵袭实验显示在Matrigel胶上培养4h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侵袭的细胞数分别为75.7±14.5和165.1±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低体外培养HeLa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使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表现为减低了HeLa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 石英爱赵强张丽红王光兰于晓霞李玉林吴珊
- 关键词:HELA细胞RNA小分子干扰
- 端粒酶活性在恶性肿瘤诊断治疗中意义及其生化特性的研究
- 吴珊王勇李玉林李伟石应爱王医术王悦曾何旭于晓霞朱桂彬张丽红
- 该课题对不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生化特性进行了初步观察。发现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端粒酶显活性状态达86.8%,而正常肝组织、先天胆管闭锁、癌旁未见明显病变和慢性病毒性肝炎无端粒酶活性,癌旁肝硬化组织中有个别病例显端粒...
- 关键词:
- 关键词: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端粒酶的变化被引量:4
- 2008年
- 背景:已知端粒酶活性变化与组织工程应用的安全性密切相关,而目前端粒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的变化及机制研究尚少。目的:观察体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端粒酶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开放性实验,于2006—12/2007—11在吉林大学第三临床医院实验中心及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无菌条件下采集非血液系统疾病的志愿者髂骨骨髓,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取第3代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二甲基亚砜/丁羟茴香醚(DMSO/BHA)联合诱导法诱导其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主要观察指标:绘制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免疫荧光及细胞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诱导后细胞的巢蛋白和尼氏体的表达,TRAP—ELISA方法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前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第3~8代生长较快,第10代以后细胞的生长能力明显减弱。经DMSO/BHA诱导分化后的细胞能够表达具有神经元特征的巢蛋白及尼氏体结构。此外,TRAP—ELISA结果显示诱导2h细胞端粒酶活性变化不明显,当诱导6h以后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降低,诱导至24h时,细胞端粒酶活性已近阴性(P〈0.05)。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成功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过程中端粒酶活性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 董贺于晓霞姜熔光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端粒酶活性神经元样细胞
- 体外传代培养成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观察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观察成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培养过程中生物学特性的改变,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成体大鼠骨髓 MSC 的分离培养,流式细胞仪观察 MSC 免疫表型及细胞周期,检测细胞的诱导分化能力以及细胞的生长曲线,TRAP-ELISA 方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结果体外培养的成体大鼠 MSC,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长梭形细胞的体积逐渐增大。第4代时免疫表型阳性细胞率分别为 CD29:(94.75±3.68)%,CD71:(95.43±2.23)%,CD90:(98.08±3.88)%;当传到第7代时,阳性细胞率仅为 CD29:(50.00±3.35)%,CD71:(50.70±2.43)%,CD90:(48.60±2.83)%;第9代时 MSC 检测不到任何阳性免疫表型。前5代 MSC 增殖较快,第3代时处于 S 期和 G_2/M 期的细胞比例为(38.36±2.01)%,处于 G_0/G_1期细胞为(61.64±2.13)%;第7代以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第12代时处于 S 期和 G_2/M 期的细胞为(10.83±1.63)%,而 G_0/G_1期的细胞为(89.17±1.96)%,此时 MSC 已经基本停止增长。当体外培养的 MSC传到第9代以后,在成骨和成脂肪诱导体系作用下,细胞丧失了分化为 Von Kossa 法染色和油红 O 染色阳性细胞的能力;同时其端粒酶活性也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多由最初的(52.7±0.78)%逐渐降低为阴性。结论体外培养的成体大鼠骨髓 MSC 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其生物学特性发生明显改变。
- 于晓霞石英爱辛颖张丽红李玉林吴珊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细胞周期生物学标记
- 体外培养成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目的观察成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培养过程中生物学特性的改变, 旨在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成体大鼠骨髓 MSC 的分离培养、诱导分化、流式细胞仪检测 MSC 免疫表型和细胞周期, TR...
- 于晓霞石英爱吴珊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端粒酶活性细胞周期免疫标志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