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治军

作品数:20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文学
  • 4篇生态
  • 4篇精神生态
  • 3篇叙事
  • 3篇生态批评
  • 3篇小说
  • 2篇追溯
  • 2篇救赎
  • 1篇道德救赎
  • 1篇动力分析
  • 1篇新时期文学
  • 1篇新世纪文学
  • 1篇新作
  • 1篇叙事策略
  • 1篇学科
  • 1篇言语
  • 1篇意蕴
  • 1篇元问题
  • 1篇杂语
  • 1篇知识分子

机构

  • 18篇河南师范大学
  • 5篇苏州大学

作者

  • 20篇马治军
  • 2篇鲁枢元

传媒

  • 5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当代文坛
  • 2篇中州大学学报
  • 2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南方文坛
  • 1篇文艺研究
  • 1篇齐鲁学刊
  • 1篇东岳论丛
  • 1篇中州学刊
  • 1篇河南社会科学
  • 1篇中国当代文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6
  • 6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五四小说中的转述语及其现代意义
2020年
五四小说在转述形式上突破了古代白话小说的叙述格局,主要有四种形态:一是多种样态的直接引语,二是间接引语,三是自由直接引语,四是自由间接引语。五四小说中的转述语明显具有对话性质,它们频繁发生在人物内心、人物之间,以及人物和叙述者之间,是现代人自我意识的真实呈现。五四小说的转述语中潜在包含着他人言语,它们之间交错对话,展现出杂语特色。现代主体在认知结构上的不足经由转述语呈现出来,这种不依靠奇妙情节产生的反讽修辞,有某种结构上的意义,更具现代性色彩。
马治军晋海学
关键词:五四小说杂语反讽
“陌生人社会”与文学教育被引量:1
2013年
"陌生人社会"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逐步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这种转型体现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必须正视其中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冷漠、信任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面对"陌生人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文学作为人类精神建设的重要维度,应当提升文学教育的诗性境界,张扬文学经典的精神价值,发挥其制衡性、补充性的作用。
马治军
关键词:文学教育
黄河文化的形象演绎与精神生态的道德救赎—评李佩甫长篇新作《河洛图》被引量:3
2020年
塑造中原人物,演绎城乡故事,展示文化精神,寄寓道德理想,是李佩甫一贯秉承和坚守的文学创作精神.长篇新作《河洛图》,凸显了《无边无际的早晨》集中体现的"道德评判"基调,渗透了《生命册》对于人生的精神生态叩问;以民间视角营造神秘氛围,以道德主线串联传奇人物,使《河洛图》探潜到了黄河文化的基质,回返到了精神救赎的文学在场;在对黄河文化的形象演绎中,透视中华文化的道德精粹,彰显文学的精神维度,显示了文学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担当.
马治军
关键词:李佩甫黄河文化精神生态
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范畴厘定与新时期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动力分析
2016年
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与文学批评实践的繁荣,其直接表现在于理论家超越文艺社会学的单一模式,对文学艺术进行了诸如文学心理学、文学系统论等自觉或不自觉的跨学科研究。文学跨学科研究,应以文艺学为基准学科,以文学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借鉴文学学科之外的其他独立学科的知识或研究方法,进而研究文学创作、作家与读者、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等理论问题的研究模式或理论演进过程。文学跨学科研究在新时期空前活跃的原因,既有本体基础,也有思想解放等时代元素的推动;既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启示,也是中国文艺学自身发展学理逻辑的必然。
马治军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跨学科研究
道在途中——中国生态批评的理论生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全球化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作为“生态学人文转向”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批评在美英等西方国家和中国同时萌生并逐步向前推进。20余年来,中国生态批评在译介与研究西方生态批评理论、挖掘和阐释中国古代生态资...
马治军
关键词:生态批评文学评论话语体系
元问题:人与自然——关于陶渊明与卢梭、梭罗的比较陈述被引量:6
2011年
"人与自然"问题是一个"元问题",在时间上先于、在空间上笼罩其他所有问题,是其他所有问题的根本。遗憾的是,现代人对它的解答长期处于层层迷误之中。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法国18世纪思想家卢梭、美国诗人兼学者梭罗,三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哲人,面对"人与自然"这一元问题,却给出相近的答案:热爱自然,顺应自然,珍惜人的天性,像大自然一般自然地生活,在与自然的交流融汇中享受天地间至高的精神愉悦。本文以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为背景,在对三位诗哲的比较陈述中,探究"人与自然"的当代意义。
鲁枢元马治军
关键词:元问题陶渊明卢梭梭罗古代诗人
新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中的苦难叙事及其多元姿态--以《那儿》《苦楝树》的写作主题和叙事策略为观察中心被引量:1
2020年
在新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中,苦难叙事是其最主要的一个面向。曹征路的《那儿》与楚荷的《苦楝树》,都以当代工人的苦难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但是它们的写作主题和叙事策略却有较大的不同,呈现出较为多元的倾向。面对苦难,《那儿》重在揭示底层苦难之源,以突显主人公英雄般的抗争精神;《苦楝树》则看重苦难自身,意在表现底层所遭遇的苦难程度。在提出解决苦难的办法时,《那儿》从正面引入中国"左翼精神",并在揭示主人公的精神困境中,提出了历史资源如何在当代实现的问题;《苦楝树》则从侧面追忆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氛围,在肯定彼时日常伦理的同时,为苦难叙事提供多元视角。在小说的叙事策略中,《那儿》采用限制视角叙事,并经由不可靠叙事向可靠叙事的转变,让叙事兼有了复调的意味;《苦楝树》则在全知叙事中借用人物视角,通篇采用可靠叙事的做法,使叙事充满了审美的张力。《那儿》与《苦楝树》同中有异的现象,是当代苦难叙事特征的主要反映,也是新世纪现实主义小说深化探索的见证。
马治军晋海学
关键词:新世纪文学苦难叙事《那儿》
中国生态批评理论形态的发展空间被引量:1
2013年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理论形态,中国生态批评尚存在许多矛盾和争议,正是进行中的争议在不断促进着这一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作为对于日益全球化生态危机的文艺学回应,中国生态批评在理论基点、批判指向和实践维度等方面与西方生态批评存在着不同的语境,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辩驳与质疑、现代性反思和现代化批判的矛盾与悖反、理论阐释力的不足与实践维度的拓展构成了中国生态批评进一步发展的巨大空间。
马治军
关键词:理论基点
知识分子的审美存在与精神生态——李洱的小说意蕴及其《应物兄》的精神价值
2021年
综观李洱小说及其评论,“知识分子”是一个关键词。李洱对知识分子的关注,既体现为一种创作主体身份,也体现为众多的文学形象,更体现为呈现视角和认知。从前期小说到《花腔》,再到《应物兄》,在对知识分子的生活铺陈中,李洱小说呈现的知识分子形象谱系构成了一种互文性,其中绵延不断的精神追问是李洱对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反讽式拷问和力图救赎的审美选择,这应当是李洱小说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维度。
胡艳萍马治军
关键词:知识分子
中国古代生态理论资源的核心蕴含与后现代价值论析被引量:1
2013年
伴随着现代以来日益严峻的全球化生态危机,中国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契合现代性反思的生态学意义。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崇尚自然的审美态度、追求和谐的美学境界、倡导回归的追求路向构成了生态理论资源的核心蕴含。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相对于西方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支配下的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现代性倡导,和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泛滥,中国古代文化倡导的人与自然的统一、人对自然的敬畏、人向自然的回归等理念无疑具有后现代意义上的阐释价值。
马治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